研究经典后,简单地活着—杏坛网研社第七届年会反思笔记(1)

文/涅阳三水

今天上午在线的时候,徐老师的直播没有听好,因为声音太小了。所以今天下午,把徐老师的这节课,又认真的进行了回放和聆听。

讲座的题目是《触摸经典,做精神王国独立的思考者》,单单从这个题目上来说,就是极其高大上的。

在封面上,有胡适的照片和对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

又想起来徐老师曾经的佳丽三千的对联,在我看来,读书藏书的丰富性,除了徐老师,再没有别人。

有书作伴。光阴怎算虚度
一生钟情,佳丽岂止三千

~~

徐老师家过春节的时候,经常自己写对联贴在大门上。

今天上午的讲座,他提到了这么一副对联:

门前车马不算富,
家无诗书方为穷。

徐老师说,这是父亲留给他的一个念想,一个最大的精神传递。

虽然说只是一句话的提及,仍旧让我感受到家学渊源,有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有一个爱读书的父亲,那么留给孩子的便是一个书香之家。

从这样的书香之家走出来的徐老师,由内而外就散发着书香的气息。

~~

徐老师分享的第一部分内容是:教师的专业阅读。

封面上的这句话,足以让人感觉着振聋发聩:所有的阅读都是专业阅读。

徐老师说,读书就是为自己进行知识的储备,因为谁也说不好,今天读到的这个知识,用在什么样的一个领域当中,所以没办法预定他的专业性。

忽然想到另一种关于成长的说法:从小到大你吃了那么多饭,你能确定是哪一口饭,对你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呢?

从这一点来说,也颇为赞同徐老师的话语。

有的时候,我们感觉着自己读的是专业书籍,但到具体运用的时候,也未必是用在专业的领域方面。

~~

徐老师说读书有三个层次:吸收——批判——构建。

孟子有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所以要批判性接受,要有自己的构建。

对于教学与读书的关系,徐老师也有这样一副对联:心中装下十万兵,磨刀不误砍柴工。

读书的多,我们才能够在教学这个选择性运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的知识构建过程。

排兵布阵,做到心中有丘壑。

这种丘壑,其实就是在说,读书有两种目的,一种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学,另一种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精神素养。

对于语文教学,徐老师又一次提到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从,“五重教学法”到“儿童的语文”教学理念,徐老师告诉我们,他选择的就是于老师做自己的专业引领。

我们知道,徐老师是于永正老师最后的弟子,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可以说他是最清晰的了。

为此,他建议老师们,在学科的专业方面,选择一个名师作为引领。

他自己的工作室,提出来这样一个教学主张:天然语文课堂,特点是天然灵动。

这样的课堂有三问:我知道—我发现—我认为。

~~

徐老师分享的第二个部分,话题是触摸经典的温度。

经典是什么?

经典就是时间的跨越,加上空间的传播。

徐老师认为,真正的好书是有思想的,是活的,是长寿或者永生的。

研读一个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徐老师罗列了一大串的人名,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每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他如数家珍,洋洋洒洒信口点来,实在令人佩服!

特别提到了叔本华,还有叔本华的作品《孤独读书术》,和他的读书观点,如出一辙。

一生要爱上一本书,传统文化经典去认真研究一个。

怎样读经典?不动笔墨不读书。徐老师说到了几种读书的方法:标点注批评析感。

对于经典,徐老师提出了经典五读法:

一读素度速度,二读借助注释,三读评点解读,四读独立研读,五读还原现场。

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了看书就是书,书是谁?谁是书?谁是我?我是谁?

和自己的关系,那就是从看书到看人,从找人到找自己,最后到了一个无我之境。

读书一定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最后徐老师说,阅读经典是一种孤独的习惯,是为了解真正的自我审美,是为了追求一颗更有原则性的心灵。

~~

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徐老师的讲座,反复聆听了几遍。

徐老师对经典作品的熟悉,对国内外每个领域中优秀人物的了解,实在是让人佩服!

想到平时,徐老师偶尔发一个图片,偶尔发一个图片,让人感觉着是随手玩玩的,原来这就是他在进行着对经典作品的研究方式,实在令敬畏!

很多次,看到了一个孩子似的闹腾的徐老师,现在想来,那就是徐老师的一种通透。

他读经典,研究经典,这些经典就融他的骨血当中,因此他对世界的看法就越来越通透,所以就活得越来越简单。

对世界的看法越通透,就会活得越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究经典后,简单地活着—杏坛网研社第七届年会反思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