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觉者——《悉达多》读书札记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是一部充满诗性、哲思、佛教、心理学的,气势磅礴,光彩夺目的杰作。

本次重读《悉达多》,仍然不能说真正读懂了。

悉达多一直追求的阿特曼到底指什么?(阿特曼Atman,古印度梵文。印度文化中,一般具有"真我"、"自我"、"纯我"、"神我"、"灵魂",以及"意识"等意义。)

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乔文达三者的关系寓意是什么?

名妓迦摩罗代表爱还是欲?

渡口的船夫瓦稣迪瓦那无可言说的智慧指什么?

奔腾不息的河流又寓指什么?

每个人读这本书,相信都会有各自的解读。


悉达多的人生大体分成几段:

第一阶段:婆罗门之子,富有却不快乐

悉达多,俊美的婆罗门之子,年轻的鹰隼,在屋舍阴凉处,在河岸船旁的阳光中,在婆罗双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友,同为婆罗门之子的乔文达一道长大。

少年时,悉达多只知神明和献祭。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

可是他,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喜悦.

除了阿特曼,还有谁值得去献祭,去尊崇?可阿特曼在哪里?去哪里找它,何处是它的居所?它永恒的心房在何处跳动?

第二阶段:成为沙门,苦修,禅定

悉达多与乔文达追上苦行者,向三位枯瘦的沙门请求同行,并承诺顺从。他们被接纳了。

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

他学会诸多克己之方法。他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走向克己。他通过禅定,通过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

这些修行均从“我”出发,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

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

我们只寻得安慰、麻醉,我们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

第三阶段:追随乔达摩,转而独行求道

乔达摩,佛陀,释迦宗族智者的传说传遍全国。

他是世尊佛陀。他已战胜尘世疾苦,止息转生之轮。他的言辞和气息就能治愈病患。

有人深信,有人怀疑,而有人已去追随圣贤和救星的足迹。

信众说:他智慧绝伦,记得前世,他证悟了涅槃,摆脱了轮回之苦,无需再浸没于万物浊流。

佛陀缄默前行,陷于沉思。他宁静的面庞无悲无喜,又仿佛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佛陀安详肃静地前行,带着隐约的微笑,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在恒久不变的平静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着。

他们听见佛陀的声音。那声音美满,安宁,平和。他论苦谛,苦之缘起及其灭往何处去。他平静的论述安详清晰。苦乃人生实相,但离苦之道业已被发觉,跟随佛陀即可脱离苦海。

但是我还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 并非去寻找更好的法义,我知道它并不存在—— 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 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有别于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在世上,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莫过于悉达多!”

我要学的即是‘我’的意义及本质。‘我’,是我要摆脱、要制胜的东西。

在这个离开世尊佛陀的清晨,他已完全觉醒。

他已走上自我之路。

第四阶段:进入尘世,寻欢作乐

城中名妓迦摩罗,教会悉达多《爱经》,让他去追求财富。

“你的诗非常优美。”迦摩罗大声道,“若我是富人,我会为此付你金币。但是,靠作诗赚取你所需钱财恐怕并非易事。如果想成为迦摩罗的朋友,你需要很多钱财。”

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 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这是悉达多做沙门时学到的。

悉达多跟着商人摩施瓦弥学会做生意。

长久以来,悉达多虽不属于尘世,却经历了尘世生色之娱。他在狂热的沙门岁月中被扼杀的感官渐渐苏醒。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

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渐次显现在他脸上:焦躁、涣散、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富人的灵魂病逐渐侵袭他。

世俗将他囚禁。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

他出于心灵的焦灼赌博,将粗鄙的钱财挥霍殆尽以获得剧烈的快感。再没有其他方式能更清晰、更尖锐地表达他对商人们膜拜的金钱的蔑视。他挥金如土无所顾忌,憎恶自己,自我嘲弄。继续逃遁,逃到新的赌局中,逃到性和酒的麻醉中,之后再回到敛钱的冲动里。

在这荒诞的轮回中,他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

惊醒后,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围。

毫无价值,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

了无生气,他没有得到任何珍贵的、值得保留的东西。

他孤单伫立,空洞得如同岸边遇难的破船。

第五阶段:河水,倾听,觉醒

【船夫瓦稣迪瓦】——倾听

他庆幸他最近品尝了痛苦、绝望和死亡的味道。

他从未对一条河如此着迷,从未发觉河流的奔涌如此悦耳有力。他似乎觉得,河水要告诉他一些特别的事情,一些他从未领悟、尚待领悟的事情。

时日如飞,他跟河水比跟瓦稣迪瓦学到的更多,他永不停歇地向河水求教,首要的是学会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

“你的意思是,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中。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我领悟到这个道理后,认出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小悉达多】——轮回

名妓迦摩罗听说乔达摩病危,就带着儿子小悉达多步行前往朝觐。迦摩罗衣着质朴,她早已结束过去的生活,将花园赠予乔达摩僧团并皈依佛陀,成为朝圣者的施主和成员。

渐渐地,悉达多发觉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已被母亲宠坏。他在富有的环境中长大,习惯了美食、软床、使唤仆从。悉达多明白,一个悲伤又骄恣的孩子不会突然甘心待在陌生贫穷的地方。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却仍旧自负而心硬,对他冷漠疏远,不愿劳作,冒犯长辈,偷摘瓦稣迪瓦的果子。

悉达多开始意识到,孩子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宁,而是痛苦忧虑。可是他爱他,宁愿忍受爱的痛苦和忧虑,也不愿接受没有他的幸福和快乐。

可是自从儿子出现,他悉达多却成了完全的世人。苦恋着,在爱中迷失;因为爱,而成为愚人。而今,他感受到生命中这迟来的强烈而奇异的激情,遭苦难,受折磨,却充满喜悦,获得新生,变得富足。

“可是他,你该放他走。朋友,他不再是孩子了,他会保护自己。他要回城里,他做得对。别忘了这点,他做的,正是你耽搁的事。他设法走自己的路。”

他不能帮助儿子,也不该牵绊他。他深爱着逃走的孩子。他的爱像一道伤口。

他感到虚无,看不到快乐,也没有目标。他坐下,禅定,等待。他跟河水学会了等待、忍耐、倾听。

他记起年轻时曾如何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如何同父亲告别,如何离家,之后又再未回去。

难道父亲不是为他受苦,如同他现在为儿子受苦?难道父亲不是再没见到儿子,早已孤零零地死去?这难道不是一幕奇异又荒谬的谐剧?不是一场宿命的轮回?

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他看见孤单的父亲哀念着儿子,孤单的自己囚禁在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中;他看见孤单年少的儿子贪婪地疾进在炽烈的欲望之路上。

每个人都奔向目标,被折磨,受苦难。河水痛苦地歌唱着。

悉达多看见由他自己,他热爱的、认识的人,由所有人组成的河水奔涌着,浪花翻滚,痛苦地奔向多个目标,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达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水蒸腾,升空,化作雨,从天而降,又变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汇,再次奔涌。然而渴求之音有所改变,依旧呼啸,依旧满载痛苦和寻觅,其他声音,喜与悲、善与恶、笑与哀之声,成千上万种声音却加入进来。

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当他专注于河水咆哮的交响,当他不再听到哀,听到笑,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意为圆满。

他的伤口已绽放,痛苦已风化,他的自我融入统一之中。

【少年好友乔文达】——圆满

年轻时我们和苦行僧一同生活在林中。那时,我就怀疑、背离了种种学说和老师。现在我依然如此。可打那以后,我却有过多位老师。

很长时间,一位美艳的名妓做过我的老师。还有一位富商,几个赌徒。一次,一位僧人在朝圣路上见我睡在林中,停下来守候我,他也是我的老师。我向他学习,感激他。

但我所学最多的,是跟随这条河和我的前辈,船夫瓦稣迪瓦。他是位质朴的人,并非哲人,但他对运命的深解有如乔达摩。他是完人,圣人。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这是我年轻时发现,并离开老师们的原因。

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

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

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这时,一切皆为善、圆满和梵天。

他看见千万人和他们的脸以万千方式交织一处。他们互助,相爱,相恨。他们寂灭,重生。他们满是死意,满是对无常强烈而痛苦的信奉,可他们无一人死灭,只是变化,新生,重获新脸。

万千幻象从表面退去后,他的微笑平静、轻柔,或慈悲,或嘲讽,正如佛陀的微笑。

结语:生命·觉者

每个人都有着珍贵的一生,如何感悟人生?悉达多与乔文达这两位少年好友,诠释了两种全然不同的体验方式。

悉达多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曼,但不追随任何老师,认为智慧无法言传。

悉达多为了梦想,告别双亲及家园,告别朋友及老师,告别佛陀,告别挚爱,告别旧我。悉达多怀疑、背离了种种学说,是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人生智慧,人生之路古怪曲折。

悉达多少年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苦修、思考和禅定。壮年时遇见佛陀,但转而进入世俗生活。他什么都没有,除了懂得三种高贵又制胜的艺术:斋戒、等待、思考。重回尘世跟名妓学《爱经》,跟商人学做生意,养尊处优,荒疏思想。再抛弃一切世俗的捆绑,在聆听河流的声音中,在自然中通向圆满。

乔文达则一心跟随佛祖,在佛祖的带领下领悟。

但看世间凡人种种,每个人秉持自有的信念。在各自的旅程中,可能会听从师长的指教,但也可能一意孤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算摔得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

人生不就是一场随兴的旅程吗?身体是灵魂借住的客栈,对于茫茫的无涯的时间而言,一切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且行且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觉者——《悉达多》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