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之建安风骨(上)

第十讲建安风骨

一时代背景


1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

东汉后期,中央集权开始松动,地方势利变大。这些地方势利拥有自己的土地农民武装。这就是士族。士族代代相传,互相通婚,连皇帝也要让三分。魏晋时代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士族门阀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

2思想的多元化

在思想方面,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礼教也在逐渐淡化。汉初,可以举孝廉,只要足够孝廉,就可以做官。但到了东汉后期,已经不是这样,比如曹操下令为才是举。正如前文所论述的孔雀东南飞那样的故事,人们已经不在相信那种愚孝了,连孔子的后裔孔融也在提倡非孝。可见一种思想被极端化教条化后的恶果。以后儒家没有了独尊的地位。只是作为一种思想与其他思想存在。

老庄思想开始流行,以此为基础的玄学成为流行的思潮。魏晋玄学看似谈论脱离现实的问题,被称为清谈,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其实是追求个人生活的自由。比如阮籍与嫂面别,被人认为是违背礼制,他却不以为然。

如前所述,礼教被强调得过头了,就成为对人性的压抑束缚,使人变得虚伪。这些看似狂放怪诞的文人正是深深感到了这一点。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魏晋时期才得到较快发展。本土的道教也受到不少士族的信奉。

总之,这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是继战国百家争鸣后的又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3文学的自觉

建安时期,由于曹操父子的重视,文士们把兴趣由经学转向文学。因为皇帝宗室的倡导,一个个文学集团形成了,这些集团有点像俱乐部,大家在文学上具有平等意识,不像西汉的宫廷文人,只是倡优蓄之,只能歌功颂德。诗文成为一种文化修养。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也就是说诗赋要有文采,文章要有气势生气。这已经可以看出文学意识的觉醒。曹丕已经意识到文学与经学史学不同的地方。

陆机的文赋更进一步,提出诗缘情而绮糜,注重抒情情感,以及文采华美。文赋还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有关问题。

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地从事文学的专门创作,文学从史学经学策论里已经开始独立出来。

二建安风骨


如前所述,建安文学上承东汉后期文学,并有较大发展。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大约在公元196至公元220年之间。这一时期朝政主要由曹操把持。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父子为中心,聚集了一群文士,被称为建安七子。东汉末年的战乱给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已经深刻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文学表现出慷慨多气的精神风貌与简练刚健的语言特色,后人誉之为“建安风骨”。


1曹操:古朴苍凉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当时北方的政治领袖,也是文坛领袖。曹操不仅善于马上征战,笔上的功夫也很好。曹操的乐府诗敢于创新,不为旧题束缚。他的诗整体看,气势宏伟,确实有一种君主气象;语言则古朴,较少修饰。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当时,曹操大破袁绍,北征乌桓,基本平定了北方。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曹操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经登临的碣石山,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山水风景诗,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写景宏大,正是胸怀宏大的反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著名的四言诗还有《短歌行》,描写的是人生苦短,借酒浇愁,希望得到贤士相助,使天下太平。


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用挽歌的旧题描写了汉末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风格苍凉。比如《蒿里行》,写的是各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但因诸侯们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导致联军不能团结一致,反而互相残杀。曹操有感于此,作诗记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整体诗风是古朴苍凉的。


2曹丕:娟丽婉约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操死后,他废掉汉帝,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曹丕有名的诗歌是七言诗《燕歌行》,描写了一位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生动感人,语言清丽,是早期流传不多的七言诗的重要作品。

秋风萧瑟天气凉2,草木摇落露为霜3。

群燕辞归鹄南翔4,念君客游思断肠5。

慊慊思归恋故乡6,君何淹留寄他方7


曹丕的诗风整体特点是娟丽婉约的。

如前所述,他的《典论-论文》可谓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提出的观点体现了文学的自觉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17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之建安风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