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襦裙

起源

    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清朝,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它是我国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襦”是一种短衣,一般长度不过膝,“裳”是由远古遮羞布演变而来,古时男女下装的统称,与襦相配。


汉代

汉代的襦裙,上装窄袖,左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类似当今比较流行的裹裙。无论在宫中还是在民间,襦裙都是妇女普遍喜好的日常服装。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和民族大迁徙的特殊历史时期,胡汉杂居,南北交流,使我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妇女服装仍然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

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现代人称小围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的女装,是中国服饰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尤其是唐代,堪称中国古典服装艺术的巅峰。上衣为短襦或称半臂,它与披肩构成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形制如同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长袖与俩裆(背心)之间,故称为 半臂。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粉胸半掩疑暗雪”,就是对此 种装束的赞美,展示了盛唐妇女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

                                                                             半臂

                                                                                交领襦裙

                                                                          直领(对襟)

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此时裙色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宋代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的影响下,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襦裙虽不像唐朝那么盛行,但仍保留下来。此时的上襦多为大襟半臂,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 


明代

明代女子仍然穿裤者少,下裳多为裙,多在裙内加穿膝裤(套裤)。女装以比甲最具特色,它的缝合和宋代的背子近似,只是没有袖子,衣长过膝,下裙楼处很少,不加任何装饰。襦裙成为与之对应的另一种风格的女装延续下来,上衣短,露出裙身,加裙带,裙色、裙花有特色,其中腰束围裳加之披不帛。

清代妇女服装以长裙为主,襦裙出现得很少。直至辛亥革命后,妇女服装变化显著,衣襟改变汉族惯用的绸带系结方式,以纽扣系之。出现了各式袄裙套装,其实这正是襦裙在近代的再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文化-襦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