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度关联的喧嚣中,抽身思考

图片发自App


Day 128

今天下午参加区征文选送文章专题研讨会,在往返两小时的公交上,阅读随包带的《精要主义》。

今天阅读第四章“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精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less but more”,通过剔除不重要的多数,从而聚焦真正重要的少数。因此,第一步,就是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探索,去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精要主义者“在专注某项事情之前,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

而这涉及到足够的思考。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的如何?

一,信息过载中,忙的无暇顾及的人生

现在我们面临着信息过载,节奏疯狂,工作超负荷,太多人被任务清单,琐碎事务牵着鼻子走,手机接管了我们几乎全部的生活工作,看似我们在一个越来越相互关联的社会和工作网中,使人往往处在一种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连停下好像是浪费时间。

这对于教师工作也是如此。

而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忙碌,却并没有带来充实的收获,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受,一天下来,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为什么明明做了事情,却不知道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时间自主思考。

在完成事务中,我们自己成了某种工具性的存在,成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媒介,唯独思考是缺席的。这里的思考,指的是自我反思——我如何完成这项工作?是否此时此刻就要完成?完成地如何?有没有改进方法?

作者格雷格认为,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人才能避免成为工作的奴隶。

二,什么值得思考?

最初看到雕塑罗丹的“思想者”,并没有看懂,但是如今看来,它所呈现的,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专注思考。艺术用它的方式提醒大众,思考是痛苦的,却也是有意识的生存的必然。

为何要强调思考?究竟什么值得思考?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在哲学世界里,是思考,将人与其他生物本质区分开,而也正是思考,引发了人类文明的更迭。而在科技和物质高度发达的现在,人的思考价值更是尤为重要。不然,我们怎么能保证,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有一天将替代我们?

如果没有思考,人的工具性存在,将无法与人工智能相匹敌,人将退出自己的舞台。

哲学家思考人与世界永恒的关系,科学家思考万物运行的科学规律,艺术家思考将人类内在景观投射在外化的世界中,而作为教师,思考着什么?

三,教师的思考——三重对话

我想,教师的思考是能够不断深入的。这种思考,也是一种对话。

一般对话分为三重:人与文本对话,人与他人对话,人与自我对话。首先,教师会跟“文本”对话,即职业本身工作,会关心职业生存性的思考——如何把课上好?怎么管理班级?如何破解问题生的行为问题等等。这种思考,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优秀教师普遍保持着这种思考——它已经成功地将教师脱身于盲目的经验的累积,而是引入智慧的思索。

其次,教师开始思索和与他人对话——这里的他人,包括教育对象的学生,同事领导等等,这里的思考,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的背后,是一种人的社会性的支撑。对教育对象的思考,决定了教育教学最终达成的面貌和程度,对工作伙伴,领导的思考,则深刻影响着教师个人的工作人文环境…

作为我而言,这层思考也深深影响着我的幸福感。

最后一重,教师会深入到内心,与自己对话,去思考自我在教育中,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价值。

如果教师并不是纯然的工具性存在——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者,那么教师必须思考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教育教学,我想获得什么?我将如何获得?这对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它是否让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幸福的人,还是一个仅仅寻求生存糊口的方式?

这些足够的思考,令我们前行目标清晰,力量坚定。

作者在这一节中,例举了好几个留出时间思考和探索的例子。比尔盖茨就保留着每年安排两次什么也不干的一周,用于专门阅读和学习新技术,以及勾勒远景。只为了思考。

不论是否成为精要主义者,思考都是我们不能遗忘的珍贵禀赋。

如果连全世界最忙碌最卓越的一群人都在为自己创造时空思考,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应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过度关联的喧嚣中,抽身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