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尚的情怀 ——读《岳阳楼记》

         时隔二十余年,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岳阳楼记》的情景还清晰如昨,历历在目。年轻的语文老师左手持课本,右手捏一支粉笔。高声朗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声音响亮而顿挫有致,在教室里回荡,当念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时,捏粉笔的右手呈狐形向右上高高扬起,那支粉笔仿佛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一样,随着右手上扬,“得无异乎”的音调也有节奏地上扬。年少的我们为张老师的讲课所吸引,却明白不了多少其中的含义。只觉得,这篇古文比较优美,语句间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当时,这篇文章是要求背诵的。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大都已经把《岳阳楼记》背得了。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且敢言直谏,死后谥“文正”。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篇文章中表露无遗。在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中,曾划分出一类贬官文学。《岳阳楼记》就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作品。多年以后,《岳阳楼记》的大部分我还能背诵得出,包括他的词《渔家傲》,我也都还背得。当我再一次重读时《岳阳楼记》时,这篇千古名文给我的感受远不止读中学时的那些。

        庆历四年春,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从文中可以看出,滕子京极具才能,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巴陵郡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古人对于新建或重修的亭、台、楼、阁,都喜欢写篇文章来记述。在重修岳阳楼后,滕子京就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于是,一篇名垂千古的文章就诞生了。

        传说,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并没有真的去到岳阳楼,而是凭着一幅画,以丰沛的才情驰骋想象,运如椽巨笔,写就了这篇奇文。岳阳楼也因文因人而名播于四海彪于后世。

         登临岳阳楼上,极目四望,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场景宏阔,气势壮观的画面。这里路水通达,来来往往的文人骚客、被贬谪或升迁的官员、贩夫走卒、商贾旅人他们登临岳阳楼,面对这壮美的景色,他们的感怀会是一样的吗?

        会一样吗?未必。外在的、客观的景色对人们的心理状况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果是在“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这些景色看着会让人觉得满目悲凉;如果是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这些景色看着会使人心情愉悦。而范仲淹看了岳阳楼后,所触发的感想则独标高格,烛照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表现出的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当我再次捧读《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峨冠博带的高大形象从那些优美的古文字中飘然纸上。我不禁想起和范文正公相隔两百多年的诗圣杜甫,在被秋风所破的茅屋前,年迈而清瞿的身躯,如伟岸的苍松翠柏,独立于秋风怒号中,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苍桑悲怆的声音在历史的烟尘中高吟着,响彻千古,余音不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高尚的情怀 ——读《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