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1.就拿人物对话来说吧,我先让学生抄课文中的对话,又让学生写人物对话,抄、练了七八遍,有学生还不过关呢。
2.课标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3.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不如人意,李希贵先生任校长后,实施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上6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4节放手让学生读书。
精讲,多读。语文就成了。
4.《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村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5.山东省龙口市实验小学的宝贵经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
课标语: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二、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6.教了近40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5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7.第一:重情趣。
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深,未有无情而有文者。”“文如看山不喜平!”
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
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
“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么出色,不简单!
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4遍没读好,还有第5遍。第5遍,你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 ”
第二,重感悟。
讲解、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不能得到“猎枪”。
悟什么?首先要悟其语,悟其义。还要悟其情,悟其法。
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备课要先读,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一篇课文的读:
花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读到每个人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着,再品味赏读,微观上进行探究,表现力强的词语,句子进行赏析。第三,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第三:重积累。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语言的积累——重视读和背;重视课外阅读;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不云云部的月后雨下的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
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多接触大自然,多与其他同学朋友接触。
(给每个学生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玩出灵性来。“灵性”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第四:重迁移。
让爱读书的人影响不爱读书的人。读书,一定要做好摘抄,做读书笔记。一本厚书要学会勾画出重点来,慢慢把这本厚书越读越薄。
由读到写的迁移,首先是要进行模仿。
比如根据课文进行片段的仿写写一段对话,写一段外貌,写一段场景。
第五:重习惯。
一是学习的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等。
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只能在“学而时习中”形成,这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
好习惯的形成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什么是“强制”,就是“你不这样做,我不答应。”开始的时候我会查,查的特别紧,查读书笔记,查书上是否留下了学习的印记。
8.“攒钱”与“花钱”。
读和背就是语言的积累,就是在往脑袋里攒钱;说和写,就是往外输出,就是花钱,没有攒够钱,拿什么来花?
9.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
上课听写句子。
比如: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
(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10.微笑教学。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雨。
11.幽默。课堂上师生融融乐乐,陶陶然于一堂。
12.怎样修改文章?叶圣陶先生讲:念,再念,再念,再念。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12、示范。
13.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件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1.导入要有趣。
2.解词要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上下文的重点词去进行关联。有的可以用造句的方法,有的可以借助情境,有的需要用到具体的形象。
3.造句的训练。
老师变换不同的句型,让学生理解这个词,并给这个词造句。
比如:流利。
他背书背得很不流利。他背的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呀!老师用这支笔写字,写得很不流利。
比如:安安静静。
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的念经呢?(老师故意创设一个猪八戒和孙悟空对话的场景,以猪八戒的口吻讲出这句话)
比如:关心。
老师出示一幅场景,一个老师在下班以后到一个学生家里去。
老师很关心他的学习。老师来到小芳的家,关心的问他:“你这两天学习怎么样?”
补完课,老师要走了,小芳感动地说:“谢谢老师的关心。”
总之,老师会创设很多的人物形象、情景来让学生进行运用。
除此之外,老师还特别强调造段、续写。
只要课文有一个部分是可以给他练习写作的,他一定不会放过。
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 于老就设计了让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物给志愿军叔叔道别,练习写对话。
4.揭示寓意的艺术。
《狐狸与乌鸦》上完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想?会对自己说什么呢?
《刻舟求剑》一文中,两个学生给我们的配图加上语言描述,将两个角色进行人物对话。
《小猫种鱼》一文中,加上后续设计:小猫回家问猫妈妈,猫妈妈会怎么对她说?
(卢梭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东郭先生与狼》一文,教学完后续写,东郭先生下一次又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办呢?
总之,发展情节,揭示寓意。
5.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a.读出人物的轮廓,即“强化初读”。
注意语气的连贯,抑扬顿挫、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标点停顿、节奏等。
b.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其次要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
c.读出“话外音”。
比如鲁迅先生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d.读出人物的身份。
e.读出人物的性格。
f.读出人物的年龄。
教师要注意范读。于老师一般在学生读的不尽如人意时,他才范读。他总是说:“让我读读看,好吗?”
6.走南闯北。
公开课上卡壳了,才知道上一节课要吃透“两头”,即吃透学生,吃透教材。
上古诗课绝不提前给老师说课题,免得上假课。
再如,解释“呻吟”一词时,于老师牢记“文贵自得,书忌耳传”的教诲,不以教练自居,指手画脚地讲,而是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自己在场外指导。
关于在课堂上优生垄断课堂,张田若老师的观点是:桃子有的长在树的上面,有的长在树的中间,有的长在树的下面,学习好的,就让它去够长在树梢上的桃子,学习一般的,就让它去够长在树中间的桃子,学习差的,就请他去够长在矮树枝上的桃子,谁跳起来能够得着哪个桃子,哪个桃子就是它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全体学生都会照顾到,都会得到发展。
7.第八次”。
我抚摸着他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8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是听老师讲懂还是看实物?或者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搞懂?当然是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倒是便当,可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张天若先生为什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
(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为深刻,回忆自己今天在教学过程当中,总是急急忙忙地想着把正确答案给学生,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读的这个过程,总是一味的地去赶进度,想着要尽快在规定时间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却忽略了这节课最重要的阅读教学的意义。)
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书中写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当时我是很迅速地给孩子们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没有好好去读、去品这个“反”字呢?原来自身的读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就是有问题的。
8.备课断想。
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背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读谁像谁,不像不叫朗读艺术,太像,也没必要。朗读人物对话,也要“不过无不及”,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
能否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文本,取决于教师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备课时,以下四点我从不马虎:
第一、把生字写规范,注意笔顺。
第二、所有的新词都要查字典。
第三,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要弄明白它有几个意思,并造几个句子。
第四、如有读写结合点,一定要下水写一写。
我从不让学生做练习册,也不让学生反反复复地抄生字新词,为了应试,考试前也做一些练习卷,只是为了让学生见识见识,但会做的不做,不会的想办法做,想不出来我告诉学生怎么做,并告诉学生考试时遇到这样的题怎么应付。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
的确,当每一天对自己的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反思时,我们会看到自己不足的点,将这些不足的点不断的去进行攻克,那你的每一天都是有进步的,从明天开始,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去反思自己的每一课。
(今天上课,我上的是《西门豹治邺》,因为备课不充分,所以40分钟的时间只上了课文分层以及课后的生字,而且生字我觉得教学得并不够好,可见自己备课这一块也是做得非常不好的,明天一早去把课文再多读几遍,提取出重点来,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进教室。)
四、作文教学
1.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于老对作文有着执念,班上来新同学了,写欢迎词;有同学要走,写“欢送会”;看到漫画,想起学生;看到一块掉在地上的面包,想起学生;看到一个新的玩具,也想起学生;总之任何时候让它有触动,它都会让学生写话。
2.答青年教师问。
a.如何调动作文兴趣?
重视作文批改与作文评讲,放大优点,把“芝麻”说成“西瓜”。
b.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多读书。不学诗,无以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多笔渐重,睡少枕常新。
多积累生活和感受。
多写日记或周记。
c.不爱读书怎么办?
强迫他读。
d.具体怎么做?
做读书笔记,摘抄,定期检查。及时表扬读书好的人,定期召开读书会,老师做出表率等。
先让他写,草稿写好了,咱再好好改。
一颗幼苗,才长出三个杈,就急于剪枝,说不定会使它枯萎。
怎么评作文呢?多看闪光点,多眉批,多给高分,记下精彩之处,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改,改了之后再给老师改。
3.下水作文。
4.命题有艺术,往小了命。
5.小题大做。
写好一枝一叶,就不愁写不好一棵树;写好一斑就不愁写不好全豹。
6.会观察,更要会想象。
袁枚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
思考,才能认识事物,才能写好作文,才能有创造。
7.“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要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不要怕学生碰钉子,碰到钉子才会去想办法,才会去讨教,草稿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才会去修改。
于老师一般不会去帮学生修改作文,而是指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改。
他特别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十分重视小练笔。
淡化文体,自由表达,先写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