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修身工夫,赋能儒商生机!
2020年9月17日晚,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主办“新儒商论道公益直播系列”第二十场,由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与儒家宗圣曾子75代裔孙、深圳三鼎修身书院山长【曾庆宁先生】,就“新儒商的修身工夫”为主题展开对话。
本次对话的主播单位是: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深圳三鼎修身书院;
支持单位是:中轩集团;联播单位有: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杂志、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频道、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研究所、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中华书院联盟、北京三智云书院、广州心和塾、太原君子岛云国际儒商书院、北京新丝路商学院、宁波方太文化研究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华商书院西北校友会、十分学堂、广东翔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东莞泰威斯美书院、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君子岛云国际儒商书院、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云南诗书旗袍古韵坊、深圳高祖商学院、广州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三鼎修身书院、智本国学公益基金、云掌在线教育研究院、上海交大儒商传习社、广州博研商学院、深圳明德书院等。
对话开始前,黎红雷教授首先回答了网友的两个问题。
网友的第一个问题是,黎教授你一个堂堂国立大学的教授、博导,怎么找一个民办书院的山长来对话,是否有点“掉价”?
黎教授的回答是:民办书院与公立学校一样,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教育力量,应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由于各自修学的进路不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不要紧。我们的态度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问这次对话主题“新儒商的修身工夫”,其中的“工夫”两字是不是写错了,这里面的“工”字到底是“工作”的工,还是“功劳”的功?
其实并没有错。“工夫”本身是一个多义词,除了表示“时间”以外,还指“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和本领”,特别是作为特殊的专用词汇,儒家称积累德性、涵养心性为“工夫”。
例如:《朱子语类》卷六九:“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又如,明代黄绾《明道篇》卷一:“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而本场对话的主题,恰恰就是讲儒家的修身,所以,用“工夫”,工作的工,而不是功劳的功是对的。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一对父子先后成为孔子的弟子,这就是父亲曾点和儿子曾参,其中又以曾参的贡献最大,他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了《大学》、《孝经》等儒学名著,被称为“曾子”,后世尊为“宗圣”,与“复圣”颜渊﹑“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一起,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本场对话的嘉宾曾庆宁先生,就是曾子第75代传人,他在深圳创办了三鼎修身书院,立志传承和弘扬曾氏家学和修身心法。
那么,曾氏家学有哪些内容?修身心法有哪些步骤?它们对于当代人又有哪些价值和启发?
曾庆宁先生 发言
曾庆宁先生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自己对曾氏家学师传、家教、自悟的心路历程。曾氏家族里面有個宗圣祖训,有十六個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他12岁回老家梅州时,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家族前辈的指导,一本经典《大学》学习了九年,系统传承曾子家学体系,后来又依据前辈指导参访各家前辈对修身的传承,并遵照嘱咐“天命之前不讲儒”,把所学长藏在心中。
过了50岁之后,才开始对外谈论家学,并从2017年开始在深圳梧桐山创立了《大学》传习会,系统传授曾子三鼎家学,以一年传一鼎,三年一螺旋的方式传授家学,让家学迈出家门走向社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他认为,学习经典需要心法,不然难以登堂入室,心法属于经典的入室阶段。孔颜曾孟的姓氏都是圣贤后人,用的是统一的通天字辈,各姓都传承着一本经典、对应着其中的心法。其中曾家传承的是《大学》心法,想要深入经典的精髓需要听听经典传承的心法。
曾氏家学全称曾子三鼎家学,它源自先秦时期的曾子,经过曾子后人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了一个以《大学》为蓝本的系统。曾子家学要语为:起于一,分于二,立于三,行于五,成于九。起于一,是指源起《大学》,一门深入;分于二,是指内外二分,修己安人;立于三,是指知修行,三足鼎立;行于五,是指三门三法,各行五步;成于九,是指从小变大,九段而成。
曾氏家学有三个特点。特点之一是一门深入,曾氏家学以《大学》为蓝本,把《大学》八目归为治学、修身、用世三鼎,也称知、修、行三鼎。其中格物、致知为知鼎,诚意、正心、修身为修鼎,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鼎。用三鼎去融通儒家经典和人生百态。
特点之二是三法并重,曾氏家学认为传习《大学》及其他经典需要过三重门,即文字门、行事门和心意门,过门方法对应为文法、行法和心法。三法并重方能与经典融合,与圣贤相通。
特点之三是修身为本,曾氏家学认为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人的文化,人完善和提升的有效途径是修身,核心是修心,精髓是修中。方法可分为三大类,技艺修身、伦常修身和境界修身。
曾氏家学传习的核心方法
曾氏家学传习的核心方法是三重门法。其中文法过文字门,对应文字理解;行法过行事门,对应行为调整;心法过心意门,对应心意修养。三重门法要过的是自己的门而不是他人的门,强调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三重门法是一种综合性方法。它既是一种学习经典的方法,也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方法,还是一种经世济用的方法。
其中文法是依据,行法是重心,心法是精髓。文法对应理,与治学相通;行法对应事,与用世相通;心法对应心,与修身相通。应用三重门法可以使人事理相合,心行并重,有利于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文法五步属于三重门法的基础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的文字理解和阐发。文法五步分别是读、写、注、背、习。其中前三步对应“小学”:读对音,写对形,注对义,字音属音韵学,字形属文字学,字义属训诂学。后两步对应“大学”:背对心,习对身,“大学”重在调整心与身,内与外的关系。
文法五步的重点在第三步,内含三层五阶的注解。其中三层注指自注、他注、再注,目的是先向内,后向外,再达中。五阶注包括上五阶注和下五阶注。其中上五阶注为初始注、二典注、三家注、四书注和五经注,下五层注为五史注、四子注、三教注、二时注和一言注。
总而言之,曾氏家学属于圣贤家学,它以儒家经典《大学》为蓝本,通过知、修、行相合以求内圣外王。曾氏家学的核心方法为三重门法,它强调文、行、心三法并重,不但适合于学习儒家《大学》,也适合于学习其他经典。通过传播曾氏家学和三重门法,将有助于弘扬儒家经典,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复兴。
黎红雷教授
点评分享
黎红雷教授在点评中指出:第一,曾氏家学以《大学》作为起点,可谓抓住了根本。其实,《大学》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起点。南宋大儒朱熹谈儒家经典的学习方法:“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其中,《大学》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全文不含标点符号只有2152个字,但把儒家的核心思想阐述的很清楚了,可以说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规模。
第二,曾氏家学把《大学》八目归为治学、修身、用世三鼎。这种划分法,可算是修学的一家之言。需要提醒的是,大学的总体纲要是“三纲八目”,其中“三纲”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乃大学之道,即是《大学》的宗旨;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大学之次第,即是《大学》的阶梯。
我的理解,大学之道,就是治世之道,从治身、治家、治国到治天下,只有宗旨明确,具体的修学次第、践行阶梯,才有灵魂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三,曾氏家学强调“修身为本”,是符合《大学》本意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么,“修身”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要服从《大学》中的“三纲”,弘扬高尚的德行,关爱人民大众,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方能担负起治世的责任。
如《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儒家的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仁者爱人,止于至善,才是修身的最高目标。
总之,修曾子之学,以《大学》为基,“八目”固然重要,“三纲”更不可或缺,纲举方能目张。孟子说过:“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就《大学》而言,“三纲八目”是“大者”;就“三纲八目”而言,“三纲”是大者,绝不可偏废。
曾庆宁先生 发言
曾庆宁先生在回应中同意,三纲与八目,确实是一个纲举目张的关系。《大学》三纲说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明德”为内,“亲民”为外,对应的是家学“分于二”的“二”。《大学》八目说的是实现三纲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直线式推进,强调前后相接、循序渐进;曾子三鼎家学变八目为知、修、行三鼎,强调三者互动,螺旋上升,对应的是家学“立于三”的“三”。不管是八目还是三鼎,都是为《大学》三纲服务的,最后的目的是“止于至善”。
曾庆宁先生从天命之年开始,立足曾氏家学,从“修身”入手,创办三鼎修身书院,其使命是“让天下人更有生机”。
为什么要强调当代人的“生机”问题?如何提升当代人的生机?儒家文化如何帮助当代大众特别是企业家提升生机?
曾庆宁先生在发言中介绍:三鼎修身书院的使命是“让天下人更有生机”。
此次疫情让我们感觉到“生机“对于我们有迫切的需求,这种迫切需求体现在:明明我们发展得不错,物质条件比父辈、祖辈好很多,但总是感觉生机不足,总是很疲倦;另外就是很多人睡眠不好,身体亚健康情况严重。
后疫情时代,很多年轻创业者、企业家很是困惑和迷茫。其背后主要是丢失了我们自己文化的魂,这个魂是能够安身立命的东西。
曾庆宁先生诙谐地说:目前企业家的普遍现状是有企业没有“家”。我们可以两个角度判断企业家有无生机:一个角度是《大学》修身的内容,包括意、气、体三部分,其中“意”就是人的意念活动;“气”就是身体里气机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情绪;“体”就是外在的形体表现。判断的标准就看人能不能意识自控、情绪自控和形体自控,如果都自控生机就高,反之就低。这是一个角度的判断。
另外一个角度是与生命相关的五个维度,叫做厚度、高度、广度、深度和长度。厚度与前后相关。前面与父母、爷爷、奶奶以及祖先的联系,后面与你的孩子、孙子的联系,如果你前面没联系了,成为最前面一个人;或者后面没联系了,成了最后一个人,就叫前后不居中,缺乏生命厚度,因此生机有限。
高度与上下相关。上,是跟上天、跟圣贤、跟上司、跟老师的联系,要有精神追求。下,要看你有没有影响下属、晚辈、学生。如果上下都有联系,就是上下居中,有生命的高度。广度与左右相关。
我们现在往往注重追求广度,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资源、了解更多的事情,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但只有广度是不够的,不是知道得越多越好,而是知道的东西要与自身有真实、有效的联系。否则就会左右不居中,缺乏生命的广度,就会因失去方向而空耗生命,形成焦虑。
深度与内外相关。我们说一个人没有深度,是指这个人的精神只向外没向内,总是离家出走。曾氏家学有一个说法,人需要平衡出家(走出家门进入社会)与回家的关系,需要回三个家:我家(家庭的家)、自家(形体的家)、本家(精神的家)。
只外不内,是内外不居中,缺乏生命的深度。长度与天地相关。有长度则身体健康、寿命较长。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寿命未必比得过修身的古人,他们生命的长度都不短,值得现代人思考。这里面的关键是处理好与天地的关系,人居天地之中,不违背天地规律,就会有生命的长度。
王阳明是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阳明先生的三不朽是建立在龙场悟道基础上的,开悟的过程就是“回本家”的过程,是回到心的本体的过程,回去以后才会出现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的境界。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前的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本质上走的就是《大学》的知止五步(定静安虑得)训练。曾国藩也强调静坐,他在前线打仗,能静坐半个时辰,没有杂念,他认准一个理就坚持下去,从而养成非常强的自制能力和心力。我们说一个人提高生机需要一个文本、一个行本。文本是一部经典,没有经典就没有文化;行本是形成了一个习惯,长期坚持,比如早起。
儒商的修身工夫
首先,文法明理,明了《大学》整体观原理。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整体观,构成整体观的关键是修身。儒家、道家、佛家、医家都有整体观著作,儒家是《大学》,强调修身或修中,道家是修道或修气,佛家是修佛或修心。
修身文化是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来回的结合,因此带有内求的特征,要做到这一点,意味着我们需要有内外相合的思想和能力。《大学》的定、静、安、虑、得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讲的就是这种理论和步骤。
其次,行法修身,调整人生五度,提升生机。是与生命相关的五个维度入手,从厚度、高度、广度、深度和长度查缺补漏。
再次,心法入境,练习静定工夫和虑得工夫。从心法的角度有两条线,一条是《大学》的知止五步:定、静、安、虑、得。它与儒门正坐相关,内含定静工夫和虑得工夫,它给出往里走的具体内容和路径。
另一条是曾氏家学的人生五修:小儿修安,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指出了不同年龄段提高生机的关键,是境界修身的内容。这个境界有利于回我家、自家、本家。现在很多社会问题落实到个人问题上,就与人生没有五修相关。
黎红雷教授
点评分享
黎红雷教授在点评中指出:
第一,关于“知止五步”(定、静、安、虑、得)。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据此,“知止五步”必须服务于“明志”与“致远”,即志向明确,行稳致远。
第二,关于“人生五修”(小儿修安,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据此,曾氏家学中的“老年修得”,应该是修“不得”,明白“得”与“失”的关系,进入无欲无求的状态。
第三,关于内外之道。《中庸》上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据此,遇到事情先从自己找原因是对的,即孟子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但是,成就自己还不是儒者的最终目的,成就他人才是儒者的最终使命。因此,内求诸己与外化于人,在儒者看来是相互关联的。
儒商作为企业界的儒者,就必须有这样的承担,也就是我们博鳌儒商论坛的宗旨:“道创财富,德济天下;以儒促商,以商报国。”
近年来,曾庆宁先生秉承曾氏家学,在深圳创立《大学》传习会,培育修身型人才、修身型家庭、修身型组织,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反响。那么,为什么要提倡修身型组织?如何创立修身型组织?修身型组织对我们的个人、家庭乃至企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曾庆宁先生 发言
曾庆宁先生在回应中解释道:曾氏家学的“人生五修”强调“老年修得”,说的是要把旧得变为新得,把有形之得变为无形之得,与孔子在《论语》说的“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是一脉相承的,都在强调老人要注意“得”之于内而不是外。
并在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的时代正在发生变化。
第一是文化模式的变化。属于外求文化,追求物质和技术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核心,它鼓励消费、鼓励发展。这种消费建立在物质和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特点是让人的精神往外扩展。现在人类文化基本上是以外求为主导的。还有一种叫内求文化,它主张内求,追求精神的内收,追求精神超越,这种文化叫做内求文化。内求文化的源头在东方,在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里。
另外,还有一种介于内外之间、兼顾内外的文化叫“中求文化”,也叫“中道文化”。它不是为了消费或超越,是为了生存和延续,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中道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的转变是根据这三种模型来看的,从以外求为主慢慢开始反省,认为只有外求不行还需要内求,因为发展是有极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难以支撑以消费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同时感觉仅仅内求也是不行的,难以保证人类的延续,它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中道文化”就出现了,儒家文化就具备这个特征。所以我们能推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产生的“中道文化”是人类文化转型的一个方向,因此我们说人类文明的变化,不是走内,也不是走外,应该是走“中”,兼顾内外。这种兼顾内外的文化需要借鉴儒家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模型的转变。
第二是经济模式的转变。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实体经济,二是知识经济,三是生机经济。原来是实体经济,它建立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基础上,对应的是对物质的认知和利用,实物经济重视材料、能源、技术等因素。
它对应外求文化。知识经济是近50年出现的,是在物质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打上了人的烙印,它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更多的是人欲望的扩充。这个经济模式近20年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网络上,近年的热点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被网络技术强化了的知识经济,是否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多技术的发展并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机经济就出现了,这个时候人的比重就加大,关键是“心”,关于人精神的部分。在生机经济里,更多的是打上人的意识烙印。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的话,就是:生机经济=(物+法)×心。它包含了物,也包含了方法,更包含了心,而且心的比重更大一些。这就意味着后面的经济模式,需要考虑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生命状态。
第三是组织模式的转变。从文化的转型到经济模式的变化,需要组织模式有相应的变化,要从工作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向修身型组织转变。实物经济对应工作型组织,强调执行与效率;知识经济对应学习型组织,强调信息与创新;生机经济对应修身型组织,强调生命与和谐。
实物经济强调工具理性,知识经济已经开始从工具理性进入价值理性。后疫情时代应该是生机经济的时代,更强调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强调的是做这个事情是否有利于个人、家庭、群体、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是否有利于我们的价值认同?
而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这种价值的认同就是文化的认同。是对于自身的文化的高度认同,进而扩展到整个人类文明。这就需要追溯到我们的国学经典。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价值的一个浓缩,是中国人经过历史的延展,认同这个价值,变成一个经典。
没有经典,就没有文化,这跟学历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他有精神追求。从文化的转型,到经济的转型,必然会产生组织模式的转型。
修身型组织的打造是建立在修身文化的认知基础上的,包括修身型人才、修身型家庭和修身型组织。
(1)修身型人才。把修身原理融入个人,可以培养修身型人才。修身型人才遇事先内后外,止于至善,从而稳定和提升自身的生命状态,这就是修身型人才。修身型人才通过知修行这个模型螺旋上升,建立心身整体,从而能够主动有效地和环境互动。就为后面要建立家庭整体、社会整体提供了一个依据。培养修身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树立整体观意识,《大学》是古代儒家建立整体观的经典。培养修身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树立整体观意识,提高意识的稳定度和灵敏度。定者有力,灵者能通。
(2)修身型家庭。把修身原理融入家庭就能建设修身型家庭。修身型家庭主要是强化夫妻和代际关系,使家庭关系止于至善。通过家庭的和谐来提升自身的生命状态。没有家庭的和谐,人这个整体是脆弱的,因为人是活在环境之中,环境的第一层是家庭,家庭不和谐会造成心身不和谐。反过来说,心身和谐需要家庭和谐作为固化。
修身型家庭的关键在于夫妻双方要提高他们的修身水平,善于修身者和,拙于修身者分。所以解决家庭问题本质就是提高夫妻的修身水平,本质上就是对家庭整体的认知和执行的问题。修身型家庭,是通过知、修、行螺旋而建立家庭整体,通过家庭的和谐来提升自身和家人的生命状态。
(3)修身型组织。把修身原理融入组织,就能够打造修身型组织。修身型组织要把组织各部分融合为一个整体,同时,把组织与外部环境,如市场、客户形成一个整体,使组织止于至善。修身型组织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生命状态的稳定和提升,而且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具有善的信息。
修身型组织的建设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和市场变化,可以从某一个部门开始,把它建立成修身型部门,然后逐渐扩大。打造修身型组织的关键在于提高修身型组织领导人的修身水平,善于修身者强,拙于修身者弱。
黎红雷教授
点评分享
黎红雷教授点评:第一,内外与中道。外向的文化调动征服他人的野心,内向的文化关注人们自我的内心,中道的文化提倡成己成人的爱心。
第二,物质与精神。成功的企业满足员工和顾客的物质需求,伟大的企业引导员工和顾客的精神需求。
第三,修身与治企。修身追求人生的价值,企业追求社会的价值,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
曾庆宁先生事后补充了一段关于建设修身型组织的文字:修身型组织的建设分为人员培训和修身场建立两部分。
第一、人员培训分三层,分别为高层、中层和基础。高层重在提高决策能力,学习《整体观与决策力》的课程;中层重在提高领导力,学习《知修行领导力》课程;基础重在提高幸福感,学习《“大学”幸福学》课程。还有一个《修身文化指导师》课程,与人力管理相关。
第二、修身场建立分三场,分别为物场、气场和心场。物场与修身空间打造相关,气场与修身练习相关,心场与经典的精神确立相关。目的是提高组织人员的生命状态,进而促进组织的生机,提高组织的效率。修身型组织的建设,重在领导人以身作则,从上而下构建一个修身整体。
曾庆宁先生 总结
在回答网友提问之后,曾庆宁先生总结陈词: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GDP上去就叫强国,还有文化的自信,这意味着对生命的自信。能够让人感觉“我很好”,而不是一味的攀比、一味的向外追求。
因此,能够让群体里的大部分人的生机得到提升,就是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企业家的生机而言,第一体现在形体上,没有病痛;第二体现在精神上,想法能自控;第三体现在情绪上,人的情绪能自控。
这样的企业家,就是从自然的人变成自觉的人,叫做修身型企业家。
因此儒家的修身工夫是提高生机的阶梯,能使人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组织,呈现一种和谐的、平衡的状态。因此提倡从修身开始,让天下人更有生机!
黎红雷教授
总结
黎红雷教授在总结中谈了三点:
第一,古老文化蕴含现代生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第二,成就自我是成就他人的前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三,安身立命是建功立业的基础。时代呼喊有修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儒商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