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解读基金》中篇-新手买基金的常见谬误

一、净值恐高症

  基金公司的操作实际是在低价位的时候买入看好的股票,当该股票涨到一定价位的时候风险便会增加,基金经理便会选择卖出,于是卖出后风险就跟着消失了。资产从股票变成了现金,整个基金池里面的钱数没有变化只是转换了形式,因此基金净值并没有降低。
  与单纯的一只股票不同价格风险不同,基金的风险主要来自经理对市场和风险是否有准确的判断。对于股票可能价格越高风险越大,而对于两只持仓相同净值不同的基金风险是相同的。一般标的相同而运行好的基金净值会更高,也反映了市场对该基金的认可。反而是哪些常年在发行价(1元)徘徊的不少是用问题的(经常大额分红除外)。
  总之,买基金宁愿患“净值恐低症”也别患“净值恐高症”。

二、追捧新基金

  作者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将买基金比作找对象,那么抢购新基金(这里指刚开始发售,没有经过建仓期的新基金)就像“指腹为婚”。
  老基金像一个已经长大的孩子,过往业绩一清二楚,投资理念和风格是否适合你也一目了然,但缺点是优秀的老基金大家都想抢,价格往往不便宜。新基金你完全不知道他长大后什么样子,只能通过它的父母(基金公司和投研团队)判断,很可能它长大后能跟随甚至超越其兄弟姐妹(老基金)的业绩,但其中风险的不言而喻。
  其次,新基金三个月的建仓期间,无论市场是高位还是低位,基金经理都必须去购买股票(政策要求),这也是个风险点。而所谓“牛市老基金涨的多。熊市新基金跌的少”更是没有抓住本质,涨跌的多少来自仓位的高低,熊市新基金一般仓位低自然回撤小,但如果因此就去追逐新基不如干脆空仓休息吧!
  作者没说的一点:新基金的大规模发售一般发生在牛市中期,这个时候才拿上钱冲进市场给人“抬轿子”,那可就不是小机灵鬼了。

三、搞不清分红啥意思

请直接背诵下面三句话:
  “基金分红的目的是人为降低净值,分红就是把自己的钱左手倒右手,基金经理巨额分红等同于出轨”。

  很多人把分红当成类似股息一样的分配,实则不然。分红的资金来自于买卖股票的差价+股息,意思是分给你的钱其实是把你占有的股票份额卖了,把你左口袋的钱挪到了右边口袋
  比如你买了1万元基金,净值是1元合计1万份,基金公司给你每份1毛钱分红。于是基金净值变为9块9而你持有1万份共9900元,你手里得到现金1000元。请问你赚了多少?
  好吧,我告诉你!如果你要用这1000元重新购入基金,请付申购费。而你本打算持有基金满2年能享受免费赎回时,会发现这1000元的持有时间是按"红利再投"日期计算,于是你再付笔赎回费吧。

四、认为指数基金定投风险小收益大

  必须了解的是,在有效市场(如美国)能跑赢大盘的基金经理不足一半,所以长期定投指数基金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但是目前的A股离有效市场还很遥远,散户和游资占有很大比例,导致A股多年来能超越大盘的明星基金经理比比皆是。
  指数基金因为需要跟踪对应指数必然导致其时刻接近满仓,这样在牛市的时候往往能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市场面临风险时无法像主动管理基金那样有基金经理去调控仓位,很可能面临更大的回撤。
  当然,分辨基金经理的水平和其团队的调研能力是需要持续的学习与实践的,而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ETF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又不存在大额分红和拆分这样的营销骚操作,是值得长期持有的好品种。

五、一套牢就言必称“长期持有”

  首先需要说明,在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长期持有优质的股票资产确实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投资策略。但是,当你在96年闯入日本股市,15年前梭哈了中石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价值投资者要长期持有?不要说那是过去的事情,历史一直都在重演,韭菜一茬接着一茬。
  说句伤心的话,前两年的乐视网和暴风影音大火的时候,有多少流量大V、专家、“终身学习者”为其站台欢呼,如今只剩一地鸡毛和高位套牢。哈哈,有时候投资恰如人生,我想让你年轻时要早点经历跌倒,懵懂时快些遭遇股灾。
  那为什么还要说长期持有呢?因为短期市场根本无法预判而长期却可以。能对市场造成较大因素可能有几十上百种,我们知道描述一个变量关系用一元方程两个变量用二元方程以此类推,变量个数的增长会导致方程的解析难度的指数级增长,以至于变量多到一定程度我们无法给出解。而当时间尺度拉长,许多变量的影响力就会减小直到可以近似忽略,这时候我们的模型会简单很多,所以说长期的市场是可以大致预判的。

关于价值回归——为什么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真正的英雄是哪些见识到了资本市场的血腥残酷,却依然乐观积极的人。

  我们知道好公司打折价格买入等待它的价格回归价值叫做“价值投资”,好公司正常价格买等待分享它成长的红利称为“成长投资”。所以,价值投资的基本假设就是:价格会回归价值。
  至于价格为什么一定会回归价值呢?格雷厄姆的回答是:“这正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于我和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是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最终市场会达到它的价值。”格雷厄姆的意思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有人说这是道家文化的“阴阳均衡”原则,这样想就玄幻了。
  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所谓“价值回归”是人性中固有的的“趋利避害”特点决定的,正因为大家都想获取更高的收益,于是资金更倾向于流向洼地流出高地,从而推动了股票“供需关系”的变化,供需关系直接反应到股价的涨跌。于是乎,长线资金的行为模式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即价值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也是为什么价值投资只在长线有效,而在短线无效的原因。

  最后一篇,我想说说如何操作——构建组合,根据市场变化和自己需要来调整组合(敬请期待)。投资是件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纠错的事情,我的观点会有许多局限也会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不想停止改变。能读到这儿是真爱啦,兔子拜谢!!!


沪深300指数历年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解读基金》中篇-新手买基金的常见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