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叛逆

从无数的儿童成长中观察到一个现象,小时候越听话的小孩儿青春期就会越加的叛逆。当然,这不排除个案,但是的确从神经反弹的这种自然现象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部一定有前因后果,我只说有这种现象。给动物活体的神经一个持续的强刺激,首先你看到的是一个高耸的电位,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个电位图向相反的方向扯动,并发生一个过度抑制的周期,即便是起初那个强刺激撤销后,这个相反的电位仍然存在,有人称其为“负诱导”。

其实说到这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牛仔裤了。早期,在西方社会的学校里面,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真的是那种背带裤,领结等等一系列代表性自己阶层的一些标志物。这在底层社会的儿童看来就非常的有魅力嘛,这就是他们的向往。但是在这些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来说,每天都是大人模样,放学没准还要跟着家长听一场自己根本就听不懂的音乐会,别人开来非常羡慕,对于生性奔悦的一些孩童来说这可能就造成了束缚。他们就想寻求一种奔放,其实不仅仅是小孩,大人也有对牛仔裤的冲动。牛仔裤这种东西啊,它是一年四季都能穿,也不需要压裤线啊,更不容易脏,其实渐渐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不是那种有传承的规则,是一种风格的代表。到了一定时期,牛仔裤就是底层人群的装束代表。有句话说“禁果分外香”啊,不得不承认,当一个东西成为某一个阶层固有的表征形式,那么所有阶层都有一种拥有的冲动。

儿童是最具有这种现象的代表性了,越少什么越想拥有什么。

不知道您发没发现一个现象,在儿童眼里别人家的饭菜是最香的,吃别人家的东西是最具有诱惑力的。我记得我亲身的一个经历,说来还是刚刚能记事的时候。我姥姥家房后是舅舅家,舅舅家有一个女儿,我该叫表姐。后来,有一次啊我去姥姥家,然后就看到表姐呢站在门口,左手一根大葱,右手半块大饼,我那个年纪几乎没吃过葱这种辛辣的东西。我就对它很是受到诱惑,说白了就是馋得慌。之后进了门就找我姥姥要饼和大葱,直到今天我最饼和大葱的搭配还是那么没有厌倦感。这可能就是童年最单纯的爱好才是真的欢喜。

从这种现象我就会觉得,儿童它真的就是一种思维模式。你可能会觉得这部废话嘛,每个人都是思维模式,何况一个孩子。你可别小看这个事,很多家长,甚至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觉得儿童是一个独立个体。也许在他的底层理智他是明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他会为了目标来约束孩子,这就使得不把孩子当成一个变量,而是当成一个固定的方程来看待,殊不知这个方程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孩子是有一种反作用力倾向的表现,当然有些还和天性有关。我就听过吴伯凡老师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农村的孩子有一天要和父亲去城里的集市,在出发之前父亲就和孩子说,城里有一种叫绿鹅的生物。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的漂亮,她们婀娜多姿但是会吃人的,小孩子都会对吃人这种慌感到恐惧嘛,父亲就这样吓唬他,说千万不要看她们。其实父亲指的就是城里的女人嘛,但是到了城里的街道上,孩子就一直在看那些漂亮的女人,父亲就一直在用手来强行的把孩子的头扭过来。父亲呢就一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啊,想吃什么啊,咱们买回家。发现孩子就看什么都不要,什么也不想吃,最后父亲真是着急了:“我们要回去了,你不买东西的话到家里就买不到了啊。”孩子就十分的胆怯说:“爸爸,我们能不能买一只绿鹅回家。”

其实,对于儿童教育我向来不觉得严加管教和放纵自如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国家经济一样,计划和市场从来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够调控的。人们总想找到一个破法,总想直接得到一个答案。其实,你我都知道这个世界哪有什么真理,就像我写文一样,我只述形,却不得理,因为我知道给你方法,也只是近水。

关于孩子,其实我最大的忠告就是多一些忍耐。他们和我们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式,两个世界的人,我们怎么能用我们的道德观来强制他们的不为恶习的行为呢,多些忍耐才是你和孩童交融的底层逻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