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推车》为例,浅谈艾青作品中的“人民性”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作品中深沉而又忧郁的抒情风格,使三四十代成为艾青的时代。《手推车》是艾青1938年初创作的一首新诗,当时日本已全面侵华,北国的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间,艾青这时从南至北,目睹了黄河流域生民的苦难,便写下了此诗。

诗中,手推车作为一个观察者,它从一个山脚,走到另一个山脚,从一个小村走到另一个小村,它穿过寒冷 孤寂,广阔和荒漠,却发现这些地方并没有太多的差别,这些地方都彻响着,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人民如墨汁般浓重的悲哀。诗中,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已经枯干了,原本温暖的小村也被笼罩在冰雪之中,辽阔大地上没有丝毫生机。不仅是被观察对象是沉重的,连观察者本身也是凝重的。在它的观察途中,面对这沉重的人间现状,它向天空发出了刺耳惊心的尖叫,它在灰黄土层中留下了深深的辙痕。但它是唯一的,单独的,所以这样的尖叫和凝重并没有得到回应。

《手推车》的感情是深沉且凝重的,其诗歌的语言却是平白晓畅的,满腔的激情隐于平实的话语中,似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其感情极具张力。诗中,借手推车、黄河、大地等意向,来表现人民的悲哀,非常具有代表性。黄河是生活的母亲河,手推车是生产、生活的运输工具,大地更是生存的基础,而这一切,现在都被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都在敌人的铁蹄下被破坏。作者借和人民相关的意向,画面凝重且深沉,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苦痛。

当然,艾青诗歌的人民性不仅仅表现在意向语言上,更提现在他本人的情感共鸣之上。作者如同那只手推车,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他既是一切的见证者,同时,也经历着一切苦痛。他并非以纯粹的第三者视角来描述人民的苦痛,而是与人民共同经历着一切。他的姿态是低的,他的心也是和人民一起的。这样的感情倾向贯穿在艾青的诗歌作品以及诗歌理论当中。

在艾青的诗歌作品中,土地和太阳是两个重要的诗歌意向。褐色的土地上,既有着耕种的希望,也承担着敌人的践踏,它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它的含义是丰富且沉重的,而太阳代表着光和温暖,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它象征着希望。作者既对民族和人民的苦痛给予深沉的同情和哀叹,但又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表达人民最真切的情感感受,又给予人民不断前进的希望。这或许就是艾青诗歌能成为时代主流,并直接影响七月诗派的原因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手推车》为例,浅谈艾青作品中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