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二则中的第二篇,紧承上一篇《虽有佳肴》的“教学相长”,之后提出“大同”思想。“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是名词作主语。“行”是施行,动词作谓语,“之”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人类生活的格外艰辛,人性的复杂程度,所以人类特别向往简单美好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国”这些幻想世界就应运而生了,还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相比,有没有相似之处呢?现在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呢?

    相传,孔子也曾提出春秋版“乌托邦”大同社会,在《礼记礼运》中有记载,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的来源,孔子参加国君的年终祭礼,结束后,孔子和学生在宫门外的楼上游览,孔子开始感叹鲁国不行,丧失古礼,并对自己没有赶上夏商周这样的“大道之行”时代表示深深遗憾。接着孔子提出他心目中所谓“大同社会”的模样,即我们课文的选段《大道之行也》。

    强调重点字音:“选贤与能”“矜”“男有分”“货恶”“亲其亲”“子其子”,弄清全文意思后展开学习。


全文可分三层进行学习:

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概括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纲领。

读:这一层在读首句“大道之行也”要用提顿语气,表明以下三句是“大道”的内涵,当用分列语气去读。

析:①“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天下是公共的,属于包括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当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之人。

③“讲信修睦”则是社会成员应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抑制斗争,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细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读:这一层全是排偶句式,有四组,要读出层次感来。如“人”“使”“货”“力”后都要停顿一下,读到“不必为己”要作较长的停顿,收住这层文字。

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推己及人,亲如一家:满足了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亲其亲”“子其子”第一个“亲”“子”都用作动词,“以……为亲(子)”第二个“亲”和“子”是名词,分别指是指父母,子女。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阶段或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和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类特别喜欢关爱的人也能够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在这里要强调五类人的意思,即: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

②“男有分”有稳定的职业,可以安心工作。“女有归”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一点满足了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即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尽力的去工作并快乐着。这一点满足了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读:“是故”要读出承上作结的语气。“是谓大同”是全文的结论,读时要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析:这一层将理想的大同社会与现实社会做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阴谋,盗窃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课堂讨论环节主要以两个问题为主:

1、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今天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生在讨论中结束了本文的学习,还有些许细节没有讲到。一课时的讲授与学习还是相当紧张的,细节只能放到课下进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道之行也》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