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百分百接受了别人给你的标签,你将失去自愈的能力

什么是好的故事?

"砰的一下被打到"是刘可乐在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好的故事就是你听后有一种"砰的一下被打到"的感觉。

听了《奇葩大会》刘可乐的演讲,全程就是这种感觉。

刘可乐在奇葩大会


刘可乐是谁?她是公众号"东七门"的自由撰稿人,她还是一个躁郁症患者。所谓躁郁症,顾名思义就是狂躁症和抑郁症的结合,她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很难受的状态,就相当于把你从万丈深渊突然拉到高空,太阳火辣辣地打在你的脸上,好像是从冰窖突然到了火炉。

她很厉害的一面在于,她敢于撕掉被别人贴在身上的标签,正视自己的内心。她看到一个病友“长得像花朵一样的女孩,你跟她交谈都是青春期正常的烦恼、喜怒哀乐,但是她的父母认为她有双向情感障碍,所以她被关在那个屋子里。”也许没有人听这个女孩怎么说,怎么想,女孩也不想去辩解,就这样接受了。“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但刘可乐不想就这样地接受,她选择了出院。出院后她一边吃药一边看心理医生,因为她想要寻找一个答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直到她遇到了哈佛双向情感障碍的医生。当她又问出这个问题时,医生这样反问她: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是啊,我们总是在苦苦寻求一件事的意义,想要把每一件事都量化,可是这样真的有意义吗?当你找到了这件事的意义,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把万事万物都排一个序吗?还是去放弃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呢?

在她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做了一个测试,最后一题是说:你觉得你有双向情感障碍吗?你觉得你需要治疗吗?当她选择了“不,我觉得我没有,我不需要治疗”。医生对她说:这道题的初衷就是想拷问你你到底还在不在乎你自己对你自己的看法。

她又一次被打到。她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躁郁症就是社会贴在你身上的一个标签,而如果你接受了那个标签,就恰恰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条条框框,就是告诉你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时每刻人地皆宜。哪怕在你最脆弱最绝望的时候,你都不要忘了你自己的内心仍旧埋藏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痛苦本身没有什么值得被歌颂的,对痛苦的反击和反思才是价值所在。

即便没有刘可乐的经历,但依然被她最后这段升华深深打动。


可乐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说:我每次和他们见面或是聊完天,内心深处都被震撼——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x战警,拥有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世界,天赋异禀。她也在演讲最后说为什么选择在《奇葩大会》上聊这个话题,因为有太多人找她,她又没有办法一一回复,就想借这个舞台让更多人听到,看到,拯救自己,也拯救别人。正如她喜欢的那句诗"哪怕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不要站在他们的前面,这样他们只能看见你的背影,也不要站在他们的后面推着他们说“赶紧好起来啊”,站在他们身边就好了,不一定是物理空间上近距离的陪伴,而是一种“同行”的心理陪伴。

其实我们在diss网络的同时,有时又不得不感谢网络,因为当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走出精神困境时,很多时候也许就是网络上的一个和你有相似经历的人点醒了你,他们并不想要什么回报,只是想在自己走出来时,回头再拉你一把,给你勇气,希望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凡的溃败。即便我自己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也没有很好听的故事,但依然很感谢一路同行和拉我一把的人,无以馈赠,唯愿一切都好。


图片发自App

首发于公众号:清浅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百分百接受了别人给你的标签,你将失去自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