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组-李慢慢

R:

很多人可能会对“左右互搏”的概念存有疑惑,其实这是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手段。每当你有了一个偏向之后,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才能慢慢浮出水面。于是,你的知识体系里的内容才会“尽量正确”。

I:

这个片段讲述了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工具,”左右互搏“。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个人生病到医院检查,偷偷听到医生说时日无多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然后上网一查,那一系列的症状和自己的越看越像。分分钟觉得天都塌了,人生无望,之后便陷入了长期的意志消沉状态。别人怎么说,都认为是在骗他。可事实上,医生说的是其他人...去年大火的《我是余欢水》,主人公余欢水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导致后面出现一系列的爆笑故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证实偏差“呢?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很多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why:

它还有另外一个词来形容,叫做”自圆其说“。是一种维护自己信念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思维陷阱。人们一旦陷入其中,就会失去所有的客观和离职而不自知, 反而会觉得自己才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大家一定听过说某些宗教的狂热信徒做出一些不被人理解的事,并不是他们故意要那样做,而是他们本身的证实偏差,让他们相信自己才是正确的,善良的。

上面故事中,病人确立了一个自己身患绝症的观念,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时,产生了支持自己的这个信念的信息。忽略了其他人告诉他的信息。甚至认为其他人是在骗他。

how: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落入”证实偏差“之中呢?这里就要用到一个工具,”左右互搏“。这里的”左右互搏“,并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左手和右手打架,而是一种思考方法。查理芒格用一句话概括: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具体可以这样进行:

1、获得一个偏向后,列出相关证据;
2、转向相反的立场,寻找对立面上相关的证据;
3、比较两个方面证据的优势和劣势。
4、重复以上3个步骤,直到无法找到其他的证据。

那么,这个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一定正确的吗?不一定。但是,比没有经过思考前得出的结果,更加接近正确。

where:

”左右互搏“这个方法适用于需要做出一个很重要的决定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做出判断。

A1:

上个月底,我做出了辞职的决定。然后裸辞把自己陷入了没有收入来源的焦虑之中。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就是我觉得老板对我不公平。有了这个信念以后,我就开始寻找老板对我不公平的“证据”。开一些关于业务的会议时,不叫我一起;对我的提案没有回应;我做出来的方案给到其他人头上;其他人造成的损失算到我这里等等......我越这么想,越觉得生气,然后就一点都不想待了。于是,我不理会上司的挽留,提出了辞职要求。结果就是,被现实狠狠的打了脸。

反思:

1、自己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受到了“证实偏差”的影响,就觉得老板有问题,没有想过如果不是老板的问题该怎么办。
2、自己没有深度考虑,离职后该怎么办。如果找不到工作该做什么应对?如果创业不成功或者启动不起来该怎么应对。
3、自己对自己太过自信,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肯定出去大把的公司要我。没想到会遇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4、自己对自己的执行力也有误解。以为辞职后也可以狠下心努力创业,发现自己还是陷入了做与不做的内耗之中。

A2:

这几天,关于创业的问题还是在大脑中来回纠结。自己想做创业的事情,却又担心无法承担结果。所以,我准备在本周日,使用“左右互搏”的方式,深度思考是否继续做创业这件事,并做出决定。

行动计划:

1、获得一个偏向后,列出相关证据;
我思考了一下,发现自己现在是偏向于继续参加工作。我要寻找一些支持自己继续工作的证据。比如:继续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继续工作可以不用很担心......

2、转向相反的立场,寻找对立面上相关的证据;
转向相反的立场,就是偏向于创业。接着去寻找支持我创业的证明。比如,创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更有效的实现财务自由......

3、比较两个方面证据的优势和劣势。
给不同立场的证据进行打分,如果自己对它的感觉非常强烈,就打5分,感觉很不强烈,就打1分。

4、如此反复,直到无法找到其他的证据。
重复以上3个步骤,直到无法想到其他证据来证明其中一个立场有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2/7-2组-李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