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鸿鹄变鸿浩,别墅成别野,还谈什么文化自信

几个月前,给儿子看背唐诗的视频时,读到杜牧的《山行》,把斜(xia)读成斜(xie);

读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把衰(cui)读成衰(shuai)。

心想,这个APP做得也太不走心了,简直误人子弟。

直到看了最近网上传播的关于汉字改音的文章才知道,真的是自己读书太少了。

原来汉字读音的更改,一直在进行;以前学过的,不一定是对的。

类似的还有不少,比如:“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注音 bái;谁,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因发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丢失,又多转变为“shéi”,反向影响,定音从俗,故字典中两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为主,“shuí”为读音,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为语音,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表示,“怕自己上了个假学”,也有网友表示,“心疼语文老师”。

有专家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语言是主要作用是用来表达思想和相互沟通,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改一些字的读音本无可厚非。

然而,存在于古诗古文中的汉字和读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承载的含义,改变了读音,就失去了作品本身的美感。

在《山行》里,“斜”与“家”、“花”是押韵的;在《回乡偶书》里,“衰”与“回”、“来”是押韵的,改后的发音,完全没有了韵味。

不知道杜牧和贺知章泉下有知,作何感想。(辛辛苦苦写的千古佳句,就这么被你们改了~)

现在提倡“文化自信”,可是如果连古文的读音都不能坚守,还谈什么自信。

就因为大家容易读错,就要改掉读音,是怕老师不会教,还是怕学生不会学。

又或者是怕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不小心读错了丢了面子?

想起北大校长将“鸿鹄(hu)之志”读成“鸿鹄(hao)之志”,是不是这样读的人多了,以后就干脆改成“鸿鹄(hao)之志”了;别墅(shu)也改成别墅(ye)算了。

有人说,“一人换一本字典就是上亿本,多大的商机啊”。但愿不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鸿鹄变鸿浩,别墅成别野,还谈什么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