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

文章目录

  • 四、Flink DataStream API
    • 1、Flink程序的基础运行模型
    • 2、Environment 运行环境
    • 3、Source
      • 3.1 基于File的数据源
      • 3.2 基于Socket的数据源
      • 3.3 基于集合的数据源
      • 3.4 从Kafka读取数据
      • 3.5 自定义Source
    • 4、Sink
      • 4.1 输出到到控制台
      • 4.2 输出到文件
      • 4.3 输出到Socket
      • 4.4 输出到kafka
      • 4.5 自定义Sink
    • 5、Transformation
      • 5.1 Map
      • 5.2 FlatMap
      • 5.3 filter 过滤
      • 5.4 keyBy
      • 5.5 Reduce
      • 5.6.Aggregations
      • 5.7 Connect 连接操作
      • 5.8 CoMap, CoFlatMap
      • 5.9 union 连接操作
      • 5.10 Function与RichFunction
      • 5.11 其他算子
    • 6、Window 开窗
      • 6.1 Window类型
      • 6.2 window的生命周期
      • 6.3 滚动窗口 Tumbling window
      • 6.4 滑动窗口 Sliding widow
      • 6.5 会话窗口 Session window
      • 6.6 全局窗口 Global window
      • 6.7 trigger与evictor
      • 6.7 开窗聚合算子
        • 1 **Window Apply**
        • 2、 **Window Reduce**
        • 3、 **Aggregations on Window**
        • 4、自定义窗口聚合函数
    • 7、CEP编程模型
      • 7.1 定义匹配器
        • 1、模式组合API
        • 2、条件判断API
      • 7.2 对匹配数据流进行处理
        • 1、找出匹配的数据,放入PatternStream`
        • 2、处理PatternStream,转成DataStream
  • 五、Flink时间语义
    • 1、Flink的三种自然时间语义
    • 2、设置Event Time
    • 3 Flink如何处理乱序数据?
    • 4、WaterMark 水位线
      • 4.1 水位线机制
      • 4.2 定制Watermark生成策略
      • 4.3 Watermark传播机制
    • 5、allowLateness 允许等待时间
    • 6、sideOutputStream 侧输出流
  • 总结:

Flink流式计算实战专题三

Flink流式计算API

==楼兰

​ Flink的计算功能非常强大,提供的应用API也非常丰富。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DataStream API,DataSet API 和 Table与SQL API三大部分。

​ 其中DataStream API是Flink中主要进行流计算的模块。 DateSet API是Flink中主要进行批量计算的模块。而Table API和SQL主要是对Flink数据集提供类似于关系型数据的数据查询过滤等功能。

​ 在这三个部分中,DateStream API是Flink最为重要的部分。之前介绍过,Flink是以流的方式来进行流批统一的,所以这一部分API基本上包含了Flink的所有精华。

​ DataSet API处理批量数据,但是批量数据在Flink中是被当做有界流来处理的,DataSet API中的大部分基础概念和功能也都是包含在Flink的DataStream API中的。

​ 而Table API和SQL 是Flink主要针对Java和Scala语言,提供的一套查询API。可以用来对Flink的流式数据进行一些类似于关系型数据的查询过滤功能。而根据官方的介绍,这一部分功能还处在活跃开发阶段,目前版本还没有完全实现全部的特性。

​ 所以,后续的应用开发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以DataStream API为主。而对于DataSet API和Table API & SQL,相对来说没有这么重要。

​ 另外,在学习Flink编程API之前,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Flink的版本。Flink目前处在非常活跃的开发阶段,不同版本之间的API变动非常大。所有后续的课程内容都以Flink1.12版本为准。

四、Flink DataStream API

1、Flink程序的基础运行模型

​ 要理解DataStream API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DataStream。DataStream在Flink 的应用程序中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可以是无界的,也可以是有界的,Flink对他们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流批统一。一个DataStream和java中基础的集合是很像的,他们都是可以迭代处理的,只不过DataStream中的数据在创建了之后就不能再进行增删改的操作了。

​ 在上一章节,其实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简单的Flink程序。 一个Flink程序的基础运行模型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简单对吧。其实大数据场景下的流式计算确实是很复杂的,但是经过Flink封装后,确实就简单很多了。大致来说,一个Flink的客户端应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 获取一个执行环境 Environment
  • 通过Source,定义数据的来源
  • 对数据定义一系列的操作,Transformations
  • 通过Sink,定义程序处理的结果要输出到哪里
  • 最后,提交并启动任务

​ 在之前的演示过程中,我们也接触了一个简单的Flink应用,你可以和这几个步骤对应起来。未来更为复杂的Flink应用也是按照这几个步骤来组织的。

2、Environment 运行环境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是所有Flink中流式计算程序的基础。创建环境的方式有三种。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ironment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createLocalEnvironment()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createRemoteEnvironment(String host, int port, String... jarFiles)

​ 通常情况下,你只需要使用getExecutionEnvironment()这一种方式就可以了。这个API会根据运行环境创建正确的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对象。这样就不需要区分应用是在IDEA本地执行或者是在某一个Flink Cluster上执行。

​ 然后,创建出来的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对象,可以设置应用整体的并行度。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setParallelism。关于并行度已经在上一章节中详细做了分析,这里需要注意,并行度是贯穿整个应用的资源主线。

​ 在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对象中,还可以通过setRuntimeMode方法设置一个运行模式。可以设定一个RuntimeExecutionMode枚举类型。该类型有三个可选的枚举值

  • STREAMING:流式模式。这种模式下,所有的task都会在应用执行时完成部署,后续所有的任务都会连续不断的执行。
  • BATCH: 批量模式。这是Flink早期进行批处理的方式,这种模式下,所有的任务都会周期性的部署,shuffle的过程也会造成阻塞。相当于是拿一批数据处理完了之后,再接收并处理下一批任务。
  • AUTOMATIC:自动模式。Flink将会根据数据集类型自动选择处理模式。有界流下选择BATCH模式,无界流下选择STREAMING模式。

​ BATCH模式能够稍许提升应用的吞吐量,对于有界流,能提高执行效率。但是对于无界流就不适用了。而对于Flink,默认的STREAMING模式在有界流和无界流场景下都是适用的。

​ 另外,这个执行模式并不建议在代码中设置,最好是在flink-conf.yaml文件中通过execution.runtime-mode属性进行整体设置,或者是在使用flink脚本提交任务时指定。这样能让应用更加灵活。例如:

bin/flink run -Dexecution.runtime-mode=BATCH examples/streaming/WordCount.jar

​ 这两种运行模式影响到的功能还是挺多的,通常情况下,不建议做特殊的指定。

3、Source

​ Source和表示Flink应用程序的数据输入。Flink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Source实现,目前主流的数据源都可以对接。

3.1 基于File的数据源

​ 1 readTextFile(path)

​ 一行行读取文件中的内容,并将结果以String的形式返回。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final DataStreamSource<String> stream = env.readTextFile("D://test.txt");
stream.print();
env.execute();

​ print打印出来的结果中每一行前面的数字表示这一行是哪个线程打印出来的。

​ 2 readFile((FileInputFormat inputFormat, String filePath))

DataStreamSource<String> stream = env.readFile(new TextInputFormat(new Path("D://test.txt")), "D://test.txt");

​ TextInputFormat是一个接口,OUT泛型代表返回的数据类型。TextInputFormat的返回类型是String。PojoCsvInputFormat就可以指定从CSV文件中读取出一个POJO类型的对象。

示例代码:com.roy.flink.streaming.FileRead 从文件读数据,输出到文件。

3.2 基于Socket的数据源

​ 这个我们之前已经演示过。对接一个Socket通道,读取数据

DataStreamSource<String> stream = env.socketTextStream("localhost", 11111);
stream.print();
env.execute("stream word count");

3.3 基于集合的数据源

​ 1、fromCollection 从集合获取数据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final List<Integer> list = Arrays.asList(1, 2, 3, 4, 5);
final DataStreamSource<Integer> stream = env.fromCollection(list);
stream.print();
env.execute("stream");

​ 2、fromElements 从指定的元素集合中获取数据

final DataStreamSource stream = env.fromElements(1, 2, 3, 4, 5);

3.4 从Kafka读取数据

​ 在通常情况下,流式数据最大的数据来源还是kafka。而Flink已经提供了针对kafka的Source。引入kafka的连接器,需要引入maven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flinkgroupId>
	<artifactId>flink-connector-kafka_2.12artifactId>
	<version>1.12.3version>
dependency>

​ 然后使用FlinkKafkaConsumer创建一个Source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Properties properties = new Properties();
        properties.setProperty("bootstrap.servers", "hadoop01:9092,hadoop02:9092,hadoop03:9092");
        properties.setProperty("group.id", "test");
        final FlinkKafkaConsumer<String> mysource = new FlinkKafkaConsumer<>("flinktopic", new SimpleStringSchema(), properties);
//        mysource.setStartFromLatest();
//        mysource.setStartFromTimestamp();
        DataStream<String> stream = env
                .addSource(mysource);
        stream.print();
        env.execute("KafkaConsumer");

​ 这样就可以接收到kafka中的消息了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1张图片

​ 另外,Flink非常多常用组件的Connector。例如Hadoop,HBase,ES,JDBC等。 具体参见官方网站的Connectors模块。

​ 地址: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connectors/kafka.html

补充一个组件RocketMQ。 Flink官方并没有提供RocketMQ的Connector。但是RocketMQ社区只做了一个Flink的Connector,参见Git仓库:https://github.com/apache/rocketmq-externals

3.5 自定义Source

​ 用户程序也可以基于Flink提供的SourceFunction,配置自定义的Source数据源。例如下面的示例,可以每一秒钟随机生成一个订单对象。

public class UDFSour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setParallelism(1);
        final DataStreamSource<Order> orderDataStreamSource = env.addSource(new MyOrderSource());
        orderDataStreamSource.print();
        env.execute("UDFOrderSOurce");
    }

    public static class MyOrderSource implements SourceFunction<Order> {
        private boolean running = tru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SourceContext<Order> ctx) throws Exception {
            final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while(running){
                Order order = new Order();
                order.setId("order_"+System.currentTimeMillis()%700);
                order.setPrice(random.nextDouble()*100);
                order.setOrderType("UDFOrder");
                order.setTimestamp(System.currentTimeMillis());
				//发送对象
                ctx.collect(order);
                Thread.sleep(1000);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ncel() {
            running=false;
        }
    }
}

注 1、流式计算的数据源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数据,所以run方法通常都是一个无限循环。这时Flink强调要通过cancel方法主动停止run方法中的循环。

2、Flink还提供了另外一个RichSourceFunction接口来定义Source。这个接口提供了Source的生命周期管理。关于生命周期,在这个示例中看不出差别,在后面的章节会进行讲解。

4、Sink

​ Sink是Flink中的输出组件,负责将DataStream中的数据输出到文件、Socket、外部系统等。

4.1 输出到到控制台

​ DataStream可以通过print()和printToErr()将结果输出到标准控制台。在Flink中可以在TaskManager的控制台中查看。

4.2 输出到文件

​ 对于DataStream,有两个方法writeAsText和writeAsCsv,可以直接将结果输出到文本文件中。但是在当前版本下,这两个方法已经被标记为过时。当前推荐使用StreamingFileSink。例如: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enableCheckpointing(100);
        final URL resource = FileRead.class.getResource("/test.txt");
        final String filePath = resource.getFile();
        final DataStreamSource<String> stream = env.readTextFile(filePath);

        OutputFileConfig outputFileConfig = OutputFileConfig
                .builder()
                .withPartPrefix("prefix")
                .withPartSuffix(".txt")
                .build();
        final StreamingFileSink<String> streamingfileSink = StreamingFileSink
                .forRowFormat(new Path("D:/ft"), new SimpleStringEncoder<String>("UTF-8"))
                .withOutputFileConfig(outputFileConfig)
                .build();
        stream.addSink(streamingfileSink);
        env.execute();

​ 流式计算场景下的文件输出,不能直接往一个文件里不停的写。StreamingFileSink提供了流式数据的分区读写以及滚动更新功能。Flink另外提供了多种文件格式的Sink类型。具体参见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connectors/streamfile_sink.html

​ 然后,针对流批统一场景,Flink还另外提供了一个StreamingFileSink的升级版实现,FileSink。使用FileSink需要增加一个maven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flink</groupId>
      <artifactId>flink-connector-files</artifactId>
      <version>1.12.5</version>
    </dependency>

​ 这样就可以使用FileSink进行流批统一的文件输出了。、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enableCheckpointing(100);
        final URL resource = FileRead.class.getResource("/test.txt");
        final String filePath = resource.getFile();
        final DataStreamSource<String> stream = env.readTextFile(filePath);

        OutputFileConfig outputFileConfig = OutputFileConfig
                .builder()
                .withPartPrefix("prefix")
                .withPartSuffix(".txt")
                .build();
        final FileSink<String> fileSink = FileSink
                .forRowFormat(new Path("D:/ft"), new SimpleStringEncoder<String>("UTF-8"))
                .withOutputFileConfig(outputFileConfig)
                .build();
        stream.sinkTo(fileSink);
        env.execute();

​ 通常情况下,流式数据很少会要求输出到文件当中,更多的场景还是会直接输出到其他下游组件当中,例如kafka、es等。

4.3 输出到Socket

​ 例如我们可以将之前从Socket读到的wordcount结果输出回Socke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ironment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final ParameterTool parameterTool = ParameterTool.fromArgs(args);
        String host = parameterTool.get("host");
        final int port = parameterTool.getInt("port");

        final DataStreamSource<String> inputDataStream = environment.socketTextStream(host, port);

        final DataStream<Tuple2<String, Integer>> wordcounts = inputDataStream.flatMap(new FlatMapFunction<String, Tuple2<String, Integer>>() {
            public void flatMap(String value, Collector<Tuple2<String, Integer>> out) throws Exception {
                final String[] words = value.split(" ");
                for (String word : words) {
                    out.collect(new Tuple2<String, Integer>(word, 1));
                }
            }
        })
                .setParallelism(2)
                .keyBy(value -> value.f0)
                .sum(1)
                .setParallelism(3);
        wordcounts.print();
        wordcounts.writeToSocket(host,port,new SerializationSchema<Tuple2<String, Integer>>(){
            @Override
            public byte[] serialize(Tuple2<String, Integer> element) {
                return (element.f0+"-"+element.f1).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
        });
        environment.execute("stream word count");
    }

​ 这样,在socket的服务端就能收到响应信息。

4.4 输出到kafka

​ Flink提供的这个kafka的connector模块,即提供了FlinkKafkaConsumer作为Source消费消息,也提供了FlinkKafkaProducer作为Sink生产消息。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final DataStreamSource<Integer> stream = env.fromElements(1, 2, 3, 4, 5);

Properties properties = new Properties();
properties.setProperty("bootstrap.servers", "localhost:9092");

FlinkKafkaProducer<String> myProducer = new FlinkKafkaProducer<String>(
        "my-topic",                  // 目标 topic
        new SimpleStringSchema()     // 序列化 schema
        properties,                  // producer 配置
        FlinkKafkaProducer.Semantic.EXACTLY_ONCE); // 容错

stream.addSink(myProducer);
env.execute("kafka sink")

详细情况还是可以参看官方文档说明。

参考示例 com.roy.flink.sink.KafkaSinkDemo 从一个topic接收数据,处理完成后,转发到另一个Topic,这是一个典型的流式计算场景。

4.5 自定义Sink

​ 与Source类似,应用程序同样可以通过不带生命周期的SinkFunction以及带生命周期的RickSinkFunction来定义自己的Sink实现。例如下面的示例中就扩展出了一个把消息存入mysql的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setParallelism(1);

        final DataStreamSource<Order> source = env.addSource(new UDFSource.MyOrderSource());
        source.addSink(new MyJDBCSink());

        env.execute("UDFJDBCSinkDemo");
    }
    public static class MyJDBCSink extends RichSinkFunction<Order> {
        Connection connection = null;
        PreparedStatement insertStmt = null;
        PreparedStatement updateStmt = null;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n(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throws Exception {
            connectio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testdb", "root", "root");
            insertStmt = connection.prepareStatement("insert into flink_order (id, price,ordertype) values (?, ?, ?)");
            updateStmt = connection.prepareStatement("update flink_order set price = ?,ordertype = ? where id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Exception {
            insertStmt.close();
            updateStmt.close();
            connection.clo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voke(Order value, Context context)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更新记录 : "+value);
            updateStmt.setDouble(1, value.getPrice());
            updateStmt.setString(2, value.getOrderType());
            updateStmt.setString(3, value.getId());
            updateStmt.execute();
            if( updateStmt.getUpdateCount() == 0 ){
                insertStmt.setString(1, value.getId());
                insertStmt.setDouble(2, value.getPrice());
                insertStmt.setString(3, value.getOrderType());
                insertStmt.execute();
            }
        }
    }

注:SinkFunction接口只有一个invoke方法。而RichSinkFunction另外继承了RichFunction接口,增加了open\close等生命周期管理的方法。后面章节还会继续关注RichFunction。

运行这个示例,需要引入mysql的jdbc驱动包。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version>8.0.25version>
     dependency>

另外,Flink也提供了一个JDBC的Sink工具包(不包含JDBC驱动)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flinkgroupId>
<artifactId>flink-connector-jdbc_2.12artifactId>
<version>1.12.5version>
dependency>

有兴趣的话,可以跟踪下这个组件的实现方式。

5、Transformation

​ 这部分是对DataStream进行数据变换的操作。大数据的一些基本的Transformation操作,在Flink中也是一样的。具体可以参见官方文档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stream/operators/

5.1 Map

​ DataStream -> DataStream 处理一个元素生成另一个元素

DataStream dataStream = //...
dataStream.map(new MapFunction() {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map(Integer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2 * value;
    }
});

5.2 FlatMap

​ DataStream -> DataStream。 他与Map的区别在于会将多层嵌套的数据结构压缩成一个扁平的Map结构。

dataStream.flatMap(new FlatMapFunction<String,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atMap(String value, Collector<String> out)
        throws Exception {
        for(String word: value.split(" ")){
            out.collect(word);
        }
    }
});

5.3 filter 过滤

​ DataStream -> DataStream 根据一个判断条件对数据进行过滤,不满足要求的数据将被剔除。

dataStream.filter(new FilterFunction<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Integer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 != 0;
    }
});

示例代码 参考com.roy.flink.transform.BasicTransformDemo。在一个示例中整合了三个操作。从这个示例也能看出,就算定义了多个互不相关的流,Flink也依然是按照流式计算的方式一条一条数据进行处理的。

5.4 keyBy

​ DataStream -> KeyedStream 对于(key,value)类型的数据,按照key进行分组,并按照给定的计算方法将key相同的那些value聚合成一个新的value。例如我们之间进行wordcout计算时,会将一行文本拆分出的(word,1)这样的数据,这时就可以通过keyBy将数据按照word分组,相同word的数据放到一起,聚合后的数据形式是(word,[1,1,1,1,1])这样的格式,后续就可以用来进行运算。

dataStream.keyBy(value -> value.getSomeKey()) // Key by field "someKey"
dataStream.keyBy(value -> value.f0) // Key by the first element of a Tuple

​ 这里只需要注意下,对Key的类型是有一点要求的:

1、key不能是一个集合
2、key如果是一个POJO类型的对象,那么他需要重写HashCode()方法。

5.5 Reduce

​ KeyedStream -> DataStream 将KeyedStream中的每一个Value数组进行两两相邻的循环操作。最终计算出一个值。

keyedStream.reduce(new ReduceFunction<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reduce(Integer value1, Integer value2)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1 + value2;
    }
});

5.6.Aggregations

​ KeyedStream -> DataStream 对KeyedStream中的数组进行一些统计计算。可以通过元祖的序号直接选择统计的列,也可以指定元祖的列名。

keyedStream.sum(0);
keyedStream.sum("key");
keyedStream.min(0);
keyedStream.min("key");
keyedStream.max(0);
keyedStream.max("key");
keyedStream.minBy(0);
keyedStream.minBy("key");
keyedStream.maxBy(0);
keyedStream.maxBy("key");

​ 这其中min()和minBy()的区别是,min()返回当前这一列的最小值,而minBy()返回最小值所在的这一个数据元祖。

5.7 Connect 连接操作

​ DataStream,DataStream -> ConnectedStream : 连接两个保持他们类型的数据流,两个数据流被 Connect 之后,只是被放在了一个同一个流中,内部依然保持各自的。数据和形式不发生任何变化,两个流相互独立。通常只作为一个中间状态,进行后续的统计。

DataStream<Integer> someStream = //...
DataStream<String> otherStream = //...

ConnectedStreams<Integer, String> connectedStreams = someStream.connect(otherStream);

5.8 CoMap, CoFlatMap

​ ConnectedStream -> DataStream : 和之前的Map,FlatMap相似,只是这是作用在ConnectedStream的版本。

connectedStreams.map(new CoMapFunction<Integer, String, Boolea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map1(Integer value) {
        return tru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map2(String value) {
        return false;
    }
});
connectedStreams.flatMap(new CoFlatMapFunction<Integer, String,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atMap1(Integer value, Collector<String> out) {
       out.collect(value.to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atMap2(String value, Collector<String> out) {
       for (String word: value.split(" ")) {
         out.collect(word);
       }
   }
});

5.9 union 连接操作

​ DataStream,DataStream -> DataStream 将两个DataSteam的数据集合到一起,产生一个包含了所有元素的新DataStream。注意下这个union操作是不去重的。

DataStreamSource<Integer> stream = env.fromElements(2, 4, 6, 8);
DataStreamSource<Integer> stream2 = env.fromElements(1, 3, 5, 7);
DataStream<Integer> union = stream.union(stream2);

在老版本的Flink中,还有一个split操作,将一个流拆分成两个流。但是在新版本这个操作被取消了。

另外还有一些与数据分区和算子链相关的内容,就不再多说了,具体可以参考官方文档。

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stream/operators/

5.10 Function与RichFunction

​ Function是一个顶级的处理函数接口,之前用到的各种Source、Sink、Transform都是这两个接口的子实现类。Function代表一个普通的函数接口,只对数据进行计算。Function接口本身没有提供任何方法。RichFunction则是Function的一个直接子接口,包含了对任务的生命周期管理。例如open方法,是在Slot任务执行之前触发,可以用来做很多一次性的初始化工作。close方法,是在Slot任务执行之后触发,同样可以用来做很多一次性的收尾工作。而getRuntimeContext方法可以拿到方法执行的上下文,可以拿到很多任务执行时的信息,例如当前子任务的ID、当前任务的状态后端等等。

示例代码 com.roy.flink.transform.RichFunctionDemo

5.11 其他算子

​ Flink官网还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算子。分布式场景下,数据倾斜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例如在进行keyed分组时,如果数据集中大量的数据都集中在某一个key下,那就会造成各个slot之间的任务进行不平衡,会影响计算的效率。这时候Flink提供了一组重新分区的算子。最常用的是shuffle()和rebalance()两个方法。shuffle方法会计算一个随机值,根据随机值将数据在各个slot之间重新分配。而rebalance方法同样是将数据在各个slot之间重新分配,只不过他的分配策略是采用round-robin轮训的方式来分配。这也是对计算任务调优时非常重要的方法。

​ 另外还有一些算子,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可以自行查看官网: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stream/operators/

6、Window 开窗

​ 可以看到,在Flink的流式计算中,数据都是以DataStream的形式来表示。而对流数据的计算,基本上都是一个先分流后合流的过程。而window开窗函数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高级的分流的方法。Window将一个无限的流式数据DataStram拆分成有限大小的"Bucket"桶,通过对桶中数据的计算最终完成整个流式数据的计算。他也是处理流式数据时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在Kafka Stream、Spark Streaming等这些流式框架中都有。

6.1 Window类型

​ Flink中的Window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 Keyed Window 针对keyedStream进行的开窗。keyed Stream会将原始的无界流切分成多个逻辑上的keyed stream。在Keyed Stream上的开窗函数window,可以指定并行度,由多个任务并行执行计算任务。所有拥有相同Key的数据将会被分配到同一个并行任务中。常见的操作是这样的:

    stream
           .keyBy(...)               <-  keyed versus non-keyed windows
           .window(...)              <-  required: "assigner"
          [.trigger(...)]            <-  optional: "trigger" (else default trigger)
          [.evictor(...)]            <-  optional: "evictor" (else no evictor)
          [.allowedLateness(...)]    <-  optional: "lateness" (else zero)
          [.sideOutputLateData(...)] <-  optional: "output tag" (else no side output for late data)
           .reduce/aggregate/fold/apply()      <-  required: "function"
          [.getSideOutput(...)]      <-  optional: "output tag"
    
    
  • Non-Keyed Window 针对DataStream进行的开窗。这种开窗是将所有的流式数据生成一个window,这时这个window就不能进行并行计算了,只能以并行度1,由一个单独的任务进行计算。这种开窗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利用集群的整体资源的,所以通常用得比较少。常见的操作是这样的:

    stream
           .windowAll(...)           <-  required: "assigner"
          [.trigger(...)]            <-  optional: "trigger" (else default trigger)
          [.evictor(...)]            <-  optional: "evictor" (else no evictor)
          [.allowedLateness(...)]    <-  optional: "lateness" (else zero)
          [.sideOutputLateData(...)] <-  optional: "output tag" (else no side output for late data)
           .reduce/aggregate/fold/apply()      <-  required: "function"
          [.getSideOutput(...)]      <-  optional: "output tag"
    
    

    ​ 在这里可以看到,在API上,Keyed Window和Non-keyed Window,基本上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开窗函数window和windowAll。所以,后续分析Flink的窗口操作时,将不再区分keyed Window和Non-keyed Window。但是他们两者的区别还是要明白。

    6.2 window的生命周期

    简单来说,一个window,会指定一个包含数据的范围,从第一个属于他的数据到达之后就被创建出来,而等所有数据都处理完后就会被彻底移除。这个移除的时刻是由指定的窗口结束时间加上后续设定的 allowedLateness时长决定的。例如设定每分钟创建一个window,正常从每分钟的0秒开始创建一个window,然后到这一分钟的60秒就会结束这个window。但是flink允许设定一个延迟时间,比如5秒,那么这个window就会在下一秒的5秒才移除,这是为了防止网络传输延时造成的数据丢失。关于数据的时序问题,后面会有专门的分析。

​ 在flink中,需要通过一个WindowAssigner对象来指定数据开窗的方式。例如,对于DataStream,他的开窗方式是这样的

stream.windowAll(Tumbl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seconds(60)));
//windowAll方法需要传入的是一个WindowAssigner对象。
public <W extends Window> AllWindowedStream<T, W> windowAll(
            WindowAssigner<? super T, W> assigner)

​ Flink提供了WindowAssigner的四种不同的实现方式。滚动窗口 Tumbling window,滑动窗口 Sliding window,会话窗口 Session window 以及 全局窗口 Global Window。

​ 另外,Flink中对于还有另外一种根据消息个数开窗的方式。 对于DataStream是countWindowAll,对于KeyedStream是countwindow。这种方式是指一个窗口只包含固定条数的数据。这种方式只考虑数据的数量,没有时间的概念。之前分析过,对于无界流的计算,时间和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种根据消息个数开窗的方式,在实际场景中用得比较少。

示例代码com.roy.flink.window.CountWindowDemo

6.3 滚动窗口 Tumbling window

​ 滚动窗口需要指定一个固定的窗口大小window size,并且窗口之间不会重叠。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2张图片

例如

DataStream<T> input = ...;

// 5秒一个窗口,根据EventTime切分。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Tumbl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seconds(5)))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5秒一个窗口,根据ProcessTime切分。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TumblingProcessingTimeWindows.of(Time.seconds(5)))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开窗函数还可以接受一个偏移量,表示开窗的起点与标准起点的差距。例如下面的-8表示时区。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Tumbl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days(1), Time.hours(-8)))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在上面的最后一个示例中看到,滚动开窗除了接收一个window size参数外,还可以接收一个offset参数。这个表示开窗的偏移量。例如默认情况下,按照一个小时开一个窗,那么拿到的分区范围是 [1:00:00 ~ 1:59:59, 2:00:00 ~ 2:59:59 …]。但是,当你设定一个15分钟的偏移量之后,得到的分区范围就是 [1:15:00 ~ 2:14:59, 2:15:00 ~ 3:14:59 …]。

6.4 滑动窗口 Sliding widow

​ 滑动窗口与滚动窗口一样有一个窗口大小window size,另外还有一个滑动间隔的window slide。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间,我们需要每天统计14天内的行程,这样window slide就是1天,而window size就是14天。这里可以看到,只要window slide参数小于window size,那么必然就会有元素出现在多个window中。而如果window slide参与等于window size,那就是上面的滚动窗口了。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3张图片

示例代码:

DataStream<T> input = ...;

// sliding event-time windows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Slid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seconds(10), Time.seconds(5)))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sliding processing-time windows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SlidingProcessingTimeWindows.of(Time.seconds(10), Time.seconds(5)))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sliding processing-time windows offset by -8 hours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SlidingProcessingTimeWindows.of(Time.hours(12), Time.hours(1), Time.hours(-8)))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这里滑动窗口依然可以接收一个偏移量的可选参数。

6.5 会话窗口 Session window

​ 会话窗口是以session会话的方式来划分窗口。会话窗口没有窗口大小和滑动间距这样的参数,他只需要指定一个会话间隔session gap参数。这个会话间隔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参数,也可以是一个计算函数。只要有相邻两个元素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了这个会话间隔,那么就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window。

​ 例如如果需要通过打开机记录,统计员工上下班打卡的时间,为了避免重复打卡造成的误判,就可以用session window进行开窗,在不同的窗口期内统计员工真实的上下班时间。因为员工可能在忘记自己已经打过卡后,在短时间内重复打卡。但是,上班打卡和下班打卡之间的时间间隔就会长得多。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4张图片

示例代码

DataStream<T> input = ...;

// event-time session windows with static gap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EventTimeSessionWindows.withGap(Time.minutes(10)))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event-time session windows with dynamic gap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EventTimeSessionWindows.withDynamicGap((element) -> {
        // determine and return session gap
    }))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processing-time session windows with static gap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ProcessingTimeSessionWindows.withGap(Time.minutes(10)))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 processing-time session windows with dynamic gap
input
    .keyBy(<key selector>)
    .window(ProcessingTimeSessionWindows.withDynamicGap((element) -> {
        // determine and return session gap
    }))
    .<windowed transformation>(<window function>);

6.6 全局窗口 Global window

​ 全局窗口会把所有相同的元素划分到一个窗口中,而不进行主动的切分。 例如对于keyedStream,就会把所有key相同的元素划分到一个窗口中。

​ 这种全局窗口没有对窗口进行切分,窗口范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此自然也是不能直接用的。全局窗口需要自己定义一个trigger来触发窗口计算。实际上,可以把全局窗口认为是一种可自定义的窗口。上述几种类型的窗口是都全局窗口的一种实现方式。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5张图片

6.7 trigger与evictor

​ 使用全局窗口,后续至少要有一个trigger方法。trigger需要传入一个Trigger对象,这是一个抽象类,他代表的是窗口应该在何时关闭,触发计算。Flink本身提供了很多实现类: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6张图片

​ 其中EventTimeTrigger和ProcessingTimeTrigger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时间语义来触发,这两个Trigger在理解完后面的时间语义后,自然就理解了。

​ CountTrigger是一个比较浅显易懂的示例,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如何定制Trigger,那么这个CountTrigger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Trigger中的各种onxxx方法,来响应流式数据,然后通过返回TriggerResult对象来决定是否需要出发窗口切换。

​ CountTrigger需要传入一个参数,表示消息的个数,当消息个数达到阈值后进行窗口划分。

/**
     * Creates a trigger that fires once the number of elements in a pane reaches the given count.
     *
     * @param maxCount The count of elements at which to fire.
     * @param  The type of {@link Window Windows} on which this trigger can operate.
     */
    public static <W extends Window> CountTrigger<W> of(long maxCount) {
        return new CountTrigger<>(maxCount);
    }

​ DeltaTrigger可以根据自定义的方式来设计窗口划分的指标以及阈值,也是非常好用的一个实现类。DeltaTrigger需要提供一个DeltaFunction函数以及一个threshold阈值。他的实现方式类似于Session window。也是通过计算两个相邻数据之间的间隔来划分窗口。只不过这个间隔就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而是由DetaFunction计算出来的一个Delta指标。Delta指标大于threshold阈值时,就会触发一次窗口划分。相当于是Session Window的定制版本。

    /**
     * Creates a delta trigger from the given threshold and {@code DeltaFunction}.
     *
     * @para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at which to trigger.
     * @param deltaFunction The delta function to use
     * @param stateSerializer TypeSerializer for the data elements.
     * @param  The type of elements on which this trigger can operate.
     * @param  The type of {@link Window Windows} on which this trigger can operate.
     */
    public static <T, W extends Window> DeltaTrigger<T, W> of(
            double threshold, DeltaFunction<T> deltaFunction, TypeSerializer<T> stateSerializer) {
        return new DeltaTrigger<>(threshold, deltaFunction, stateSerializer);
    }

​ 对于WindowedStream和AllWindowedStream,还有一个evictor函数也经常会用到。evictor函数需要传入一个Evictor对象。Evictor是用来对窗口中的对象进行剔除的。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7张图片

​ 其中,TimeEvictor需要传入一个偏移时长 keep_time,所有时长早于 (当前时间 - 偏移时长) 的元素就会被从windows中驱逐。例如需要每10分钟开一次窗,但是只需要统计每个窗口内后8分钟的数据,这时就可以通过一个偏移时长为8分钟的evictor加一个10分钟的滚动窗口来实现。

​ CountEvictor则只保留窗口内固定个数的消息。

​ DeltaEvictor基于一个DeltaFunction函数以及一个threshold阈值来进行过滤,这跟DetaTrigger是类似的。过滤时,以窗口中的第一个元素为起点,Delta指标超过threshold阈值的元素将会被剔除。这个Delta就是由DeltaFunction计算出来的一个指标。用户可以自定义DeltaFunction的实现。例如可以以时间作为指标,那就是统计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元素。

​ 其实通过这些示例可以看到,通过全局窗口+Trigger+Evictor的方式进行定制更自由更复杂的窗口切分方案。

示例代码com.roy.flink.window.WindowAssignerDemo

6.7 开窗聚合算子

​ 对流式数据进行开窗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对窗口内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这些统计方法和基础的DataStream统计是很类似的。

1 Window Apply

​ WindowedStream , AllWindowed Stream -> DataStream 给窗口内的所有数据提供一个整体的处理函数,可以称为全窗口聚合函数。例如下面是求和的示例。

windowedStream.apply (new WindowFunction<Tuple2<String,Integer>, Integer, Tuple, Window>() {
    public void apply (Tuple tuple,
            Window window,
            Iterable<Tuple2<String, Integer>> values,
            Collector<Integer> out) throws Exception {
        int sum = 0;
        for (value t: values) {
            sum += t.f1;
        }
        out.collect (new Integer(sum));
    }
});

// applying an AllWindowFunction on non-keyed window stream
allWindowedStream.apply (new AllWindowFunction<Tuple2<String,Integer>, Integer, Window>() {
    public void apply (Window window,
            Iterable<Tuple2<String, Integer>> values,
            Collector<Integer> out) throws Exception {
        int sum = 0;
        for (value t: values) {
            sum += t.f1;
        }
        out.collect (new Integer(sum));
    }
});

2、 Window Reduce

Windowed Stream -> DataStream 同样是通过两个相邻元素的处理,来叠加完成整个集合的处理。

windowedStream.reduce (new ReduceFunction<Tuple2<String,Integer>>() {
    public Tuple2<String, Integer> reduce(Tuple2<String, Integer> value1, Tuple2<String, Integer> value2)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new Tuple2<String,Integer>(value1.f0, value1.f1 + value2.f1);
    }
});

3、 Aggregations on Window

​ Windowed Steam -> DataStream 在整个window上进行一些整体的统计。

windowedStream.sum(0);
windowedStream.sum("key");
windowedStream.min(0);
windowedStream.min("key");
windowedStream.max(0);
windowedStream.max("key");
windowedStream.minBy(0);
windowedStream.minBy("key");
windowedStream.maxBy(0);
windowedStream.maxBy("key");

​ 同样 min是返回所选列中最小的数据,而minBy是返回所选列最小的这一行。

4、自定义窗口聚合函数

​ 对于WindowedStream,也可以通过aggregate方法传入一个自定义的AggregateFunction实现类来实现自定义的窗口聚合。

// WindowFunction的四个泛型依次表示: 传入数据类型、返回结果类型、key类型、窗口类型。
windowedStream.apply(new WindowFunction<Stock, Tuple2<String,Integer>, String, TimeWindow>() {
                    //四个参数依次表示:当前数据的key,当前窗口类型,当前窗口内所有数据的迭代器、输出结果收集器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ly(String s, TimeWindow window, Iterable<Stock> input, Collector<Tuple2<String,Integer>> out) throws Exception {
                        final int count = IteratorUtils.toList(input.iterator()).size();
                        out.collect(new Tuple2<>(s,count));
                    }
                })

示例代码 com.roy.flink.window.WindowFunctionDemo

​ 在这里重点是需要理解下apply与aggregate两种聚合方式的区别。

​ apply聚合方式会持续收集窗口内的数据,待窗口的数据全部收集完成后,拿到整个窗口期内的数据,进行整体处理。相当于是一个批处理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全窗口聚合。

​ 而aggregate聚合方式则是来一条数据处理一次,并将结果保存到累加器中。当窗口结束后,直接从累加器中返回当前窗口的计算结果。可以称之为流式聚合。

​ 这两种聚合机制,aggregate流式聚合的方式效率会更高,而apply全窗口聚合能够拿到计算过程中更多的信息,因此会更为灵活。当需要定制时,可以根据业务场景灵活取舍。并且,在具体编码实现时,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两种机制,就不需要完全记住编码的方式了。

7、CEP编程模型

​ Flink CEP即 Flink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是基于DataStream流式数据提供的一套复杂事件处理编程模型。你可以把他理解为基于无界流的一套正则匹配模型,即对于无界流中的各种数据(称为事件),提供一种组合匹配的功能。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8张图片

​ 上图中,以不同形状代表一个DataStream中不同属性的事件。以一个圆圈和一个三角组成一个Pattern后,就可以快速过滤出原来的DataStream中符合规律的数据。举个例子,比如很多网站需要对恶意登录的用户进行屏蔽,如果用户连续三次输入错误的密码,那就要锁定当前用户。 在这个场景下,所有用户的登录行为就构成了一个无界的数据流DataStream。而连续三次登录失败就是一个匹配模型Pattern。CEP编程模型的功能就是从用户登录行为这个无界数据流DataStream中,找出符合这个匹配模型Pattern的所有数据。这种场景下,使用我们前面介绍的各种DataStream API其实也是可以实现的,不过相对就麻烦很多。而CEP编程模型则提供了非常简单灵活的功能实现方式。

​ 使用CEP编程模型首先需要引入maven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flinkgroupId>
  <artifactId>flink-cep_2.12artifactId>
  <version>1.12.5version>
dependency>

​ CEP编程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DataStream<Event> input = ......; //1、获取原始事件流
Pattern<Event,?> pattern = .......; //2、定义匹配器
PatternStream<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input, pattern); //3、获取匹配流
//4、将匹配流中的数据处理形成结果数据流
DataStream<Result> resultStream = patternStream.process(
    new PatternProcessFunction<Event, Result>()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Match(
                Map<String, List<Event>> pattern,
                Context ctx,
                Collector<Result> out) throws Exception {
            
        }
    });

​ 这四个关键步骤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第2步,定义匹配器。其次就是第4步对匹配数据流进行处理。

7.1 定义匹配器

​ 定义匹配器的基本方式都是通过Pattern类,以流式编程的方式定义一个完整的匹配器。

Pattern<Event, ?> pattern = Pattern.<Event>begin("start").where(
        new SimpleConditio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event) {
                return event.getId() == 42;
            }
        }
    ).next("middle").subtype(SubEvent.class).where(
        new SimpleCondition<Sub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SubEvent subEvent) {
                return subEvent.getVolume() >= 10.0;
            }
        }
    ).followedBy("end").where(
         new SimpleConditio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event) {
                return event.getName().equals("end");
            }
         }
    );

​ 定义匹配器的API主要分成两组,一组是begin、next、followby这样的模式组合API,主要是用来定义匹配器的组成顺序。另一种是where、or这样的条件判断API,用来判断当前步骤的匹配条件。使用时必须在每个流程组织API后接一个或一组条件判断API。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模式操作API,共同组成一个匹配器。

​ 一个匹配器Pattern需要传入两个Class泛型,第一个Class泛型是匹配器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第二个泛型必须是第一个泛型的子类型,表示在模式匹配过程中,可以扩展出来的处理数据类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数据类型是自定义的POJO类型,那这个POJO对象最好要重写equals和hashcode方法,因为Flink的CEP模式需要通过对POJO对象进行比较来实现模式匹配。

1、模式组合API

​ 所有的Pattern都需要以Pattern.begin方式开头,定义匹配器的开始事件,显然,这个开始事件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可以通过一组组合API,组成匹配器的事件序列。这些API包括。

模式操作 描述
begin(#name) 定义一个开始的模式:Pattern start = Pattern.begin("start");
begin(#pattern_sequence) 定义一个开始的模式:Pattern start = Pattern.begin( Pattern.begin("start").where(...).followedBy("middle").where(...) );
next(#name) 增加一个新的模式。匹配的事件必须是直接跟在前面匹配到的事件后面(严格连续):Pattern next = start.next("middle");
next(#pattern_sequence) 增加一个新的模式。匹配的事件序列必须是直接跟在前面匹配到的事件后面(严格连续):Pattern next = start.next( Pattern.begin("start").where(...).followedBy("middle").where(...) );
followedBy(#name) 增加一个新的模式。可以有其他事件出现在匹配的事件和之前匹配到的事件中间(松散连续):Pattern followedBy = start.followedBy("middle");
followedBy(#pattern_sequence) 增加一个新的模式。可以有其他事件出现在匹配的事件序列和之前匹配到的事件中间(松散连续):Pattern followedBy = start.followedBy( Pattern.begin("start").where(...).followedBy("middle").where(...) );
followedByAny(#name) 增加一个新的模式。可以有其他事件出现在匹配的事件和之前匹配到的事件中间, 每个可选的匹配事件都会作为可选的匹配结果输出(不确定的松散连续):Pattern followedByAny = start.followedByAny("middle");
followedByAny(#pattern_sequence) 增加一个新的模式。可以有其他事件出现在匹配的事件序列和之前匹配到的事件中间, 每个可选的匹配事件序列都会作为可选的匹配结果输出(不确定的松散连续):Pattern followedByAny = start.followedByAny( Pattern.begin("start").where(...).followedBy("middle").where(...) );
notNext() 增加一个新的否定模式。匹配的(否定)事件必须直接跟在前面匹配到的事件之后(严格连续)来丢弃这些部分匹配:Pattern notNext = start.notNext("not");
notFollowedBy() 增加一个新的否定模式。即使有其他事件在匹配的(否定)事件和之前匹配的事件之间发生, 部分匹配的事件序列也会被丢弃(松散连续):Pattern notFollowedBy = start.notFollowedBy("not");
within(time) 定义匹配模式的事件序列出现的最大时间间隔。如果未完成的事件序列超过了这个事件,就会被丢弃:pattern.within(Time.seconds(10));

​ 在定义匹配器的模式组合时,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一下next和followby的区别。next表示是严格连续,表示两个相邻的匹配模式之间必须是严格连续的,中间不能有其他的匹配模式。而followby表示是非严格连续,表示梁玲的两个匹配模式之间不是严格连续的,中间可以有其他的匹配模式。例如网站在判断恶意登录用户时,往往有两种规则,一种是连续三次登录失败,就认为是恶意登录,这就是典型的连续匹配。另一种规则是1分钟内三次登录失败,就认为是恶意登录,这就是非连续的匹配。

​ 显然,这种非连续的匹配模式通常都需要有一个时间范围,而这个时间范围就可以通过within方法指定。在一个匹配器中,每一个单独的匹配模式都可以添加一个within时间范围,但是,很显然,一个匹配器上定义多个时间范围是没有意义的,最终整个匹配器只会取最小的一个时间范围。

2、条件判断API

​ 这一组API主要是判断每一个模式匹配的条件标准。主要是以下一组API

模式操作 描述
where(condition) 为当前模式定义一个条件。为了匹配这个模式,一个事件必须满足某些条件。 多个连续的where()语句取与组成判断条件:pattern.where(new IterativeCondi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 // 一些判断条件 } });
or(condition) 增加一个新的判断,和当前的判断取或。一个事件只要满足至少一个判断条件就匹配到模式:pattern.where(new IterativeCondi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 // 一些判断条件 } }).or(new IterativeCondi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 // 替代条件 } });
until(condition) 为循环模式指定一个停止条件。意思是满足了给定的条件的事件出现后,就不会再有事件被接受进入模式了。只适用于和oneOrMore()同时使用。NOTE: 在基于事件的条件中,它可用于清理对应模式的状态。pattern.oneOrMore().until(new IterativeCondi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 // 替代条件 } });
subtype(subClass) 为当前模式定义一个子类型条件。一个事件只有是这个子类型的时候才能匹配到模式:pattern.subtype(SubEvent.class);
oneOrMore() 指定模式期望匹配到的事件至少出现一次。.默认(在子事件间)使用松散的内部连续性。 关于内部连续性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连续性。NOTE: 推荐使用until()或者within()来清理状态。pattern.oneOrMore();
timesOrMore(#times) 指定模式期望匹配到的事件至少出现**#times**次。.默认(在子事件间)使用松散的内部连续性。 关于内部连续性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连续性。pattern.timesOrMore(2);
times(#ofTimes) 指定模式期望匹配到的事件正好出现的次数。默认(在子事件间)使用松散的内部连续性。 关于内部连续性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连续性。pattern.times(2);
times(#fromTimes, #toTimes) 指定模式期望匹配到的事件出现次数在**#fromTimes#toTimes**之间。默认(在子事件间)使用松散的内部连续性。 关于内部连续性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连续性。pattern.times(2, 4);
optional() 指定这个模式是可选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根本不出现。这对所有之前提到的量词都适用。pattern.oneOrMore().optional();
greedy() 指定这个模式是贪心的,也就是说,它会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这只对量词适用,现在还不支持模式组。pattern.oneOrMore().greedy();

​ 这一组API中,主要是以where来构成一个基础的条件,然后通过在基础条件下进行相关组合形成更为复杂的判断条件。这一块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其中有点难以理解的是subType方法。这个方法只能声明一个处理的子类,也就是在这一个匹配模式当中,可以将原始数据类型转换成他的一个子类,并且在后续的where处理方法中,也需要使用这个子类的类型来定义判断标准。

7.2 对匹配数据流进行处理

1、找出匹配的数据,放入PatternStream`

​ 完成了匹配器Pattern的定义后,就可以使用CEP.pattern方法获取匹配数据流PatternStream了。在CEP.pattern方法中,除了正常传入DataStream和Pattern外,还有一个重载的方法,可以传入一个EventComparator比较器,用来判断事件是否匹配。

2、处理PatternStream,转成DataStream

​ 对于匹配数据流,PatternStream,还是需要处理转换成为DataStream。最常用的是通过Pattern的process方法传入一个PatternProcessFunction函数来处理。在函数定义时,需要传入两个泛型,分别代表传入的数据类型以及输出的数据类型。

class MyPatternProcessFunction<IN, OUT> extends PatternProcessFunction<IN, OUT>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Match(Map<String, List<IN>> match, Context ctx, Collector<OUT> out) throws Exception;
        IN startEvent = match.get("start").get(0);
        IN endEvent = match.get("end").get(0);
        out.collect(OUT(startEvent, endEvent));
    }
}

​ 核心的processMatch有三个参数,其中context主要用来访问时间语义以及侧输出流,这部分会在下一个章节介绍。

Map match 这个参数表示匹配到的数据。其中,String类型的key,就是Pattern中定义的各个匹配模式的名字。后面的List就是每个模式匹配到的数据。

Collector out 参数就是结果收集器。对PatternStream数据的处理结果都通过这个out对象收集到结果的DataStream中。

​ 另外,当一个匹配器Pattern通过within参数加上了窗口长度后,部分匹配到的事件序列就有可能因为超过窗口长度而被丢弃。这个时候,可以使用 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 接口来处理超时的这一部分匹配。显然,这一部分匹配到的数据是不能和主输出一起使用的,因此,只能通过Context对象将结果输出到侧输出流,单独收集,单独处理。

class MyPatternProcessFunction<IN, OUT> extends PatternProcessFunction<IN, OUT> implements 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IN>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Match(Map<String, List<IN>> match, Context ctx, Collector<O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TimedOutMatch(Map<String, List<IN>> match,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IN startEvent = match.get("start").get(0);
        ctx.output(outputTag, T(startEvent));
    }
}

​ 关于测输出流的使用,会在下一个章节再做介绍,在这里,你需要理解的是CEP的整个事件处理流程。其实关于CEP,你如果对照Java的正则表达式的内容来进行比对,就会比较容易掌握他的处理思想。

示例代码: com.roy.flink.project.userlogin.UserLoginAna 中演示了一个简单的CEP示例。

关于CEP更详细的资料参见官方文档: 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libs/cep.html

五、Flink时间语义

​ 接下来这一章将来分析Flink的时间语义。时间语义是Flink中非常精妙的一部分设计,也可以说是Flink最为重要的一个设计。可以说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Flink的时间语义,那就无法保证流式计算的数据处理是正确的。因此,有必要单独提出一个章节来分析时间语义。

​ 之前已经介绍过,对于流式数据处理,顺序是非常重要的。而顺序是通过时间来表示的。尤其对于开窗计算,时间顺序不同会直接导致窗口无法正确的收集数据。但是,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中断或者延迟。很可能后发生的消息,经过网络传输后,反而先到达Flink进行计算。或者某些连续的数据由于网络不稳定产生了终端。最终处理的顺序就乱了。因此,就有必要定义不同的时间语义,用来管理消息的顺序。

1、Flink的三种自然时间语义

​ 在Flink中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时间语义:

​ 1、Event Time: 事件真实发生的时间。

​ 2、Ingestion Time: 事件进入Flink的时间。也就是由Data Source读入的时间。

​ 3、Process Time: 事件进入Processor真正开始计算的时间。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9张图片

​ 在这三种时间语义当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关注最多的是EventTime,因为那才是计算过程中真正需要关心的时间,但是Flink是无法直接知道Event的发生时间的。IngestionTime没有太多业务价值,通常不会太过关心。而ProcessingTime是Flink能够自行知道的时间,在EventTime不确定的情况下,Flink就只能根据ProcessingTime来进行计算了。

​ 关于Event Time和Procss Time,其实在之前的开窗函数中经常看到。Flink对不同的时间语义提供了很多默认的开窗函数。

2、设置Event Time

​ 在大部分的业务场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其实是Event Time。比如,我们对一个系统的日志进行一些时间敏感的流式操作时,更关注的应该是从log日志中分析出来的事件时间EventTime,而不会太关注Flink是什么时候开始计算的,也就是ProcessTime。

​ 如果需要使用Event Time,需要在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中进行设置。具体可以自行进行指定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 但是你会注意到,在Flink1.12版本中,这个设置的API已经过期了,因为在1.12版本中,Flink已经将默认的ProcessTime改为了EventTime,因此,就不再需要显示的进行声明了。如果要使用ProcessTime,大部分场景下都提供了显示的API调用。

​ 接下来,事件发生其实是在Flink计算之前的,是Flink所不知道的。所以要使用事件时间语义,那就必须要告诉Flink事件时间的定义。通常事件时间都是作为事件中的一个字段传递进来,例如下面的示例就指定使用Stock时间自己的timestamp字段作为EventTime。

final WatermarkStrategy<Stock> stockWatermarkStrategy = WatermarkStrategy.<Stock>forBoundedOutOfOrderness(Duration.ZERO)
                .withTimestampAssigner(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Stock>()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Stock element, long recordTimestamp) {
                        return element.getTimestamp();
                    }
                });

stockStream.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stockWatermarkStrategy);

​ 在Watermark的定义过程中, forBoundedOutOfOrderness就是Flink针对乱序数据提供的一种实现方法。另外还有一个forMonotonousTimestamps方法是Flink针对单调有序的数据提供的一种实现方法。这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概念,Watermark。这是Flink中用来进行时间定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的区别会在后面讲解WaterMark的时候再来理解。

​ 接下来的withTimestampAssigner方法是给数据指定EventTime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可选的,Flink新版本中对于时间语义做了大量的优化,在计算过程中,会尽最大的努力自行获取EventTime。例如没有指定EventTime的情况下,会自动使用ProcessingTime来计算。例如如果使用Flink提供的kafka connector,那Flink会去识别kafka各个分区的消息投递时间,自动完成EventTime的设置。

3 Flink如何处理乱序数据?

​ 现在分析清楚了Event Time和Process Time两种时间语义,那在进行window开窗操作时,乱序的问题就出现了。例如我们考虑这样的情况,有1到6这样五个事件发送到Flink。

(1) -> (2) -> (3) -> (4) -> (5) -> (6)

​ 这个示例中每个括号里的数字表示这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单位假定为秒。 Event Time。很显然,这是正常不发生乱序的情况。现在我们按照每5秒开启一个滚动窗口。那Flink的处理顺序是这样的, 会预先开启一个[0,5)的一个左开右闭的bucket,用来接收从0秒到5秒的事件。依次将事件放到这个bucket里。当发现第五秒的消息 (5) 到了之后,就将这个bucket进行关闭,不再接收新的数据,准备进行后续的窗口聚合操作。

​ 这是正常的处理流程。但是如果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乱序,例如像这样

(1) -> (2) -> (5) -> (3) -> (4) -> (6)

​ 那同样的开窗过程就会出现问题。Flink依然是按照[0,5)开启一个窗口。但是当(5)数据过来时,Bucket已经关闭,进行后续的窗口计算了。那后面的(3) 和 (4) 两个数据就没有bucket来存放了。那这样的乱序数据要如何处理呢?

Flink会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机制来处理数据乱序问题。

1、WaterMark 水位线。窗口可以设置一个短暂的等待时间,等后面的数据到了,再关闭窗口。
2、allowLateness 延迟窗口关闭时间。在窗口关闭后设置一个延迟时间,延迟时间内到达的数据,会在后续窗口计算过程中重新进行一次窗口聚合。
3、sideOutputStream 侧输出流 这是最后的兜底方案。窗口完成聚合计算后,就不再接收数据了。这些长期迟到的数据,用户只能选择另外收集一个侧输出流中,自己决定该要如何处理。

4、WaterMark 水位线

4.1 水位线机制

​ Watermark是Flink处理乱序数据的第一道闸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机制。

首先来理解下什么是Watermark

​ Watermark的本质就是一个时间戳,表示数据的事件时间Event Time推进到了哪一个时间点。从数据形式上,Watermark是只增不减的,这也是Watermark这个词的意义,这代表着事件在按正常时间顺序往下推进。Watermark必须与事件时间相关联,这样Watermark才有业务含义。Watermark会随着数据流一起传输,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数据。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10张图片

​ 从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理解一下Watermark的基本工作机制:

  1. Watermark只增不减。例如图中 5,3,4 三个事件发生了乱序,那Watermark只会记录最高位的5。直到后面6数据来了之后,才会往上继续推高。
  2. Flink对数据流进行开窗后,会根据事件时间EventTime来判断数据属于哪一个窗口。但是窗口何时关闭,则通过Watermark来判断。例如,对一个KeyedStream,进行5秒的滚动开窗Tumbling Window后,Flink会依次划分多个window(这些window的本质是一个一个的Bucket,数据桶),每个window都是左开右闭的,就会划分出[0,5),[5,10)这样的一个一个窗口。这些窗口会依靠Watermark水位线来判断是否需要关闭。图中,[0,5)这个窗口会等到5号Watermark出现时,就进行关闭,开始进行后续的窗口聚合计算。
  3. 如果事件时间的顺序是一致的,那么这样的窗口划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事件时间发生乱序时,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数据丢失。例如图中,当事件3和事件4过来时,[0,5)这个窗口已经关闭,无法再接收数据。如果不做处理,那么事件3和事件4在流式计算过程中就丢失了。

Watermark如何处理乱序问题

​ Watermark处理乱序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就是与真实的事件时间EventTime之间,保存一个延迟。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11张图片

​ 例如还是上面的示例,如果让Watermark与EventTime之间保持一个1秒的延迟,那么当5号事件过来时,Watermark还只到4,[0,5)这个窗口就不会关闭,会继续等待收集新的事件。事件3和事件4就能正常被这个窗口收集。而直到事件6过来后,Watermark被推高到了5,这时[0,5)这个窗口才会关闭,停止收集数据,开始进行后续的窗口聚合计算。

​ Watermark的这个延迟时间一般不宜设置过长,因为会影响事件的响应速度。另外,由于无法精确的预测事件的乱序程度,所以,Watermark机制并不能完全处理乱序问题。还需要有后续的兜底方案。

​ 你可以把window比作一辆班车,这个班车专门接送下午五点到六点之间下班的员工回家。但是到了六点这一刻,可能还有一部分员工在路上,没有赶过来。这时,希望班车可以稍微晚一点出发,尽量让路上的员工能够赶得上。那这时的做法是什么呢?WaterMark机制的做法就是调整班车上的时间表,把班车上的时间往前调两分钟。公交车司机依然是在自己认为的六点整这一时刻发车,但是实际上发车时间延迟到了六点过2分,这样,在这2分钟之内赶过来的员工,依然还是可以上车。很显然,在这种机制下,等待的时间是不宜过长的,因为一整车的员工还在车上等着呢。

如何分配Watermark

​ 这样再回头来看之前的WatermarkStrategy定义:

final WatermarkStrategy<Stock> stockWatermarkStrategy = WatermarkStrategy.<Stock>forBoundedOutOfOrderness(Duration.ZERO);

​ 对于乱序的数据流,forBoundedOutOfOrderness方法传入的这个时间参数,就是表示这个延迟时间。而如果事件时间本身就是严格有序递增的,那就不会有乱序的问题,也就不需要有延迟时间了。所以WatermarkStrategy针对有序数据流提供的forMonotonousTimestamps方法,就不再需要传一个时间参数了。

final WatermarkStrategy<Stock> stockWatermarkStrategy = WatermarkStrategy.forMonotonousTimestamps();

​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Watermark的推高都是通过事件来推动的,那如果一个数据流长期没有事件,就会造成Watermark长期得不到推高,很多window窗口,就会进行无用的数据数据等待。这时,WatermarkStrategy就提供了一个处理空闲数据流的方式,来定时推高Watermark。

final WatermarkStrategy<Stock> stockWatermarkStrategy = WatermarkStrategy.withIdleness(Duration.ofSeconds(10))

示例代码com.roy.flink.window.EventTimeWindowDemo。示例中的实验结果很重要

4.2 定制Watermark生成策略

​ Flink内置的针对有序数据流和无序数据流的两个Watermark机制,已经能够应对大部分的自定义计算过程。但是,在对接一些特定数据源时,其实可以将Watermark的分配机制整合到Source数据源中。例如,如果使用Flink提供的Kafka connector,就不需要定制Watermarkstrategy,因为Flink提供的消费者端已经实现了一套WatermarkStrategy了。

​ 在WatermarkStrategy类内部,有一个WatermarkGenerator接口的属性,负责生成Watermark。如果需要自己定制Watermark实现类,可以通过实现WatermarkGenerator接口的方式来定制。这个接口的定义也比较简单明了。

@Public
public interface WatermarkGenerator<T> {

    /**
     *	每个事件到来时调用。
     * event 传入的事件
     * eventTimestamp 就是当前抽取出来的事件时间。
     * output 通过output.emitWatermark方法推高新的Watermark。
     */
    void onEvent(T event, long eventTimestamp, WatermarkOutput output);

    /**
     * 定期进行调用。
     * 调用的间隔事件根据配置ExecutionConfig#getAutoWatermarkInterval()
     */
    void onPeriodicEmit(WatermarkOutput output);
}

​ WatermarkGenerator中两个方法的作用都比较明显,由此,可以再去看下内置的两个WatermarkGenerator是如何实现的。

WatermarkStrategy.forBoundedOutOfOrderness(Duration)方法实际上就是给WatermarkStrategy指定了一个BoundedOutOfOrdernessWatermarks实现。当前版本下,他的源码是这样的:

@Public
public class BoundedOutOfOrdernessWatermarks<T> implements WatermarkGenerator<T> {
    /** The maximum timestamp encountered so far. */
    private long maxTimestamp;
    /** The maximum out-of-orderness that this watermark generator assumes. */
    private final long outOfOrdernessMillis;

    /**
     * Creates a new watermark generator with the given out-of-orderness bound.
     * @param maxOutOfOrderness The bound for the out-of-orderness of the event timestamps.
     */
    public BoundedOutOfOrdernessWatermarks(Duration maxOutOfOrderness) {
        checkNotNull(maxOutOfOrderness, "maxOutOfOrderness");
        checkArgument(!maxOutOfOrderness.isNegative(), "maxOutOfOrderness cannot be negative");
        this.outOfOrdernessMillis = maxOutOfOrderness.toMillis();
        // start so that our lowest watermark would be Long.MIN_VALUE.
        this.maxTimestamp = Long.MIN_VALUE + outOfOrdernessMillis + 1;
    }

    //每次事件过来,就推高Watermark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vent(T event, long eventTimestamp, WatermarkOutput output) {
        maxTimestamp = Math.max(maxTimestamp, eventTimestamp);
    }
	//定期发送Watermark
    @Override
    public void onPeriodicEmit(WatermarkOutput output) {
        output.emitWatermark(new Watermark(maxTimestamp - outOfOrdernessMillis - 1));
    }
}

​ 而WatermarkStrategy.forMonotonousTimestamps()方法的实现方式则更加简单粗暴。最终指定的AscendingTimestampsWatermarks策略就是Duration为0的BoundedOutOfOrdernessWatermarks。

@Public
public class AscendingTimestampsWatermarks<T> extends BoundedOutOfOrdernessWatermarks<T> {
    /** Creates a new watermark generator with for ascending timestamps. */
    public AscendingTimestampsWatermarks() {
        super(Duration.ofMillis(0));
    }
}

示例代码:com.roy.flink.window.WatermarkDemo 在这个示例中,只要从socket中读取到一个超过了当前Watermark的数据,就会关闭上一个计算窗口。

4.3 Watermark传播机制

​ 在上一个示例代码com.roy.flink.window.WatermarkDemo中,我们在开始设置环境时就将环境的平行度设置为1,env.setParallism。这样,只要有一个超过了Watermark的数据进来,就会关闭上一个计算窗口。但是,如果将并行度设置为其他的值,例如4。那你会发现,提交一个超过Watermark的数据,并不会触发上一个计算窗口的关闭动作,而需要等到积累了4个或者以上的超过Watermark的数据时,才会触发上一个计算窗口的关闭动作。这中间其实涉及到了Watermark在Slot之间的传递机制。

​ 在定制Watermark生成策略时,通过WatermarkOutput的emitWatermark往下游发射Watermark。而Flink中,这个Watermark会在各个计算流程之间传递,并在处理过程中进行整合。例如某一个计算任务,他的上游任务有N个并行度,那就有N个Slot进行并行计算。由于每个Slot的处理时间及网络传输时间不一样,也就会产生N个不同的Watermark。那当前任务就需要将所有的上游Watermark都保留下来,然后选取最靠后的Watermark作为上游计算的整体Watermark。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12张图片

​ 这种传播机制,对于SocketStream这个数据源,有序需要阻塞线程,所以只能以一个线程(也就是并行度1)读取数据。所以这时,Flink只能通过读取三个或以上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尽量平均的分配给各个线程(并行度),这样才能保证能够正常往下游slot传递Watermark。所以才会出现示例中说到的那种情况。

​ 在对接Kafka这样的数据源时,这个问题就不会太过明显。因为这些数据源本身就实现了多线程的数据读取。

5、allowLateness 允许等待时间

​ 对于WindowedStream和AllWindowedStream,可以通过allowLateness设置一个等待时间,作为watermark后的补充。

​ 默认情况下,这个等待时间是被设置为0,当事件的EventTime晚于watermark后,这个事件就会被抛弃,也就是说,窗口将不再接收这些数据。

​ 而Flink对于这些迟到的数据,允许进行一些补偿处理。当手动设置了等待时间,例如5秒后。Flink依然会在watermark时间到了之后关闭窗口,进行后续的窗口集合计算。但是,在只有5秒内,有事件进来时,Flink会重新进行一次聚合计算,将这些新来的事件包含进来。

Flink流式计算从入门到实战 三_第13张图片

​ 对于之前提到的比喻: 当班车在六点过2分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将进行一次点名登记。这时,如果设置一个3分钟的等待时间。从六点过2分到六点过5分,这段时间,允许员工自行赶到目的地。如果等待时间内,有员工过来了,就重新进行一次点名登记。只到六点过5分后,再有员工赶过来,也不再进行点名登记了。

​ 从这个机制中可以看出,等待时间内的数据处理是比较消耗性能的,所以等待时间一般不宜设置过长。另外,注意下,在TumblingWindow下,每个数据肯定都是有所属窗口的

参见代码示例: com.roy.flink.window.AllowLatenessDemo 打开allowedLateness代码行的注释。

6、sideOutputStream 侧输出流

​ 通过上面两个步骤,对于乱序数据,Flink已经做了两次的宽大处理。一次是Watermark,对于短期迟到的数据,Watermark机制可以让窗口等待迟到数据来了再关闭窗口。另一次是延迟时间allowLatenenss,对于超过Watermark等待时间的迟到数据,延迟时间机制可以在迟到数据到达窗口后,重新进行一次后续窗口聚合计算。但是,这些机制依然无法保证所有数据能够完全被窗口收录。对于那些超过了最长等待时间的事件,Flink的处理思路是不再提供统一的处理,而是将这些事件单独放到另一个侧输出流中,由用户决定到底要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到底是将这些数据抛弃掉,还是进行一些补偿的计算行为,都由用户程序来决定。

参见代码示例: com.roy.flink.window.LateEventTimeDemo 完整的乱序事件处理实例。

​ 侧输出流的作用其实还不只是在于处理乱序数据,他是完全交由用户自行完成的一个补偿机制。从一个主要的DataStream数据流中,可以产生任意数量的侧输出结果流。并且这些结果流的数据类型也不需要完全与主要的数据里中的数据类型一致。并且不同的侧输出流,他们的类型也不必要完全相同。总之,这个测数据流完全由用户自行把控。

​ 使用输出流,首先需要进行明确的定义。

OutputTag<String> outputTag = new OutputTag<String>("side-output") {};

​ 接下来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的一些Funciton算子来实现侧输出流的数据收录。包括:

  • ProcessFunction
  • KeyedProcessFunction
  • CoProcessFunction
  • KeyedCoProcessFunction
  • ProcessWindowFunction
  • ProcessAllWindowFunction

关于ProcessFunction,是Flink提供的一套底层基础API。我们之前了解的各种DataStreamAPI,都是基于ProcessFunction这一套API构建起来的,具体可以参见: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2/zh/dev/stream/operators/process_function.html

你可以使用在上述方法中向用户暴露的context参数,将数据发送到outputtag标识的侧输出流。例如这样:

DataStream<Integer> input = ...;

final OutputTag<String> outputTag = new OutputTag<String>("side-output"){};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Integer> mainDataStream = input
  .process(new ProcessFunction<Integer, 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Element(
          Integer value,
          Context ctx,
          Collector<Integer> out) throws Exception {
        // 发送数据到主要的输出
        out.collect(value);

        // 发送数据到旁路输出
        ctx.output(outputTag, "sideout-" + String.valueOf(value));
      }
    });

​ 接下来,可以在DataStream的运算结果上使用getSideOutput(OutputTag)方式获取侧输出流,进行后续的侧输出流处理。

final OutputTag<String> outputTag = new OutputTag<String>("side-output"){};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Integer> mainDataStream = ...;
DataStream<String> sideOutputStream = mainDataStream.getSideOutput(outputTag);

​ 整个侧输出流相当于是对所有异常数据的一个兜底操作,不光对于超时的事件可以用侧输出流进行最后的补偿处理,对于一些不正确的噪点事件,也可以用侧输出流的方式进行最后的操作。而对于侧输出流中没有捕获的事件, Flink就爱莫能助,只能放弃了。

参见代码示例: com.roy.flink.window.SideOutputDemo多侧输出流实例。

总结:

​ 到这里,Flink的DataStream流式数据API就基本上介绍完了,另外针对有界流的DateSet一系列API,整个基础概念都是跟DataStream类似的。而Flink对于批量数据的计算也是以流的方式来统一的,所以基本上处理方式也都是一样的。对于DataSet API可以很容易的自行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相关,flink,big,data,流式计算,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