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书评|看见的背后:真实

在学校的教育中,我学会了“眼见为实”,然而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学到了“眼睛看见的并非是真实的、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析、要思考.......”

《看见》的作者是曾任央视主持的柴静,比起“央视主持人”这个称号,可能令更多人知晓的是曾自费百万拍摄“穹顶之下”的那个柴静,沉着、冷静、真实,用真实向观众表述着事件的本质。这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在众多新闻事件中,给作者留有强烈生命印象的人。通过这些人、事,我们也能更深刻的感受、分析社会中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再以一个外行人看热闹的心态,而是带有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分析。

如果我们不能用包容、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每件事,那么以后柴静式的思考者只会越来越少........

一、事件背后的本质:事实

《看见》中一篇“山西,山西.....”写出了山西经济高速发展的真实背后。平时我们看各种新闻报道,基本都是“报喜不报忧”,某某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xx水平,GDP达到xx,然而仍然有很多家庭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是,那是因为我们不是其中的一员,一旦我们成为了某类人群的时候就会明白:知道和感受到是不同的。

山西的煤炭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背后呢?人们是不是生活的非常幸福,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通过报道都是积极的一面,“后来知道,之前不少记者是拿污染报道要挟他们,给了钱就走成了个模式”。

柴静把表象的背后,真实的展示给读者:“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有人走路累了在边上休息,睡过去,死了”、“......看他家盖的新房子。整面墙斜拉开大缝子,摇摇欲坠,用几根木头撑起来”......

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先发展再治理?或,发展的同时注重治理?不得不令人感叹,柴静的看见,真的令人可怕,令人深思。

二、面对事实,是沉默还是反抗?

“《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默菲。他押了十美金,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柱子,没搬起来,再一次用力,还是搬不动。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声叫起来:‘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在社会中,常常会听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今天我们没有身处某件事,但是宪法内合法的那个权利是属于我们每个公民的,如果我们一直以一种漠视的态度来对待,那明天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最近一个过去六年以酒店为家的网友,发布了一个短视频,揭露了中国酒店长期存在的问题,服务员全程用抹布擦镜面、洗手池、坐便器、杯具等,波及面接近100%。各集团都有客房清洁程序与卫生标准,国家也颁布过《旅业客房杯具洗消操作规程》,但全行业几乎都没有严格落实,留下卫生隐患。此事件一出,很多网友发声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国家应该严格执法,但也有很多网友呼吁自己出门要带自己的杯子,那以后出门是不是要自己带被子呢?酒店的杯子用不用是我的权利,但,必须符合规定的卫生标准。

《看见》中,郝劲松因地铁厕所收费5毛钱,将北京地铁公司告上法庭,“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我不一定赢...让他们害怕有十几二十几个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让他们因为害怕而迅速地改变”。

同样,借用《看见》中郝劲松的话“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中国现在这种情况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一个结果,大家会觉得农民的土地被占了与我何干.....别人的房屋被强行拆迁与我何干,有一天,这些事情都会落在你的身上”。

《看见》中,真实的人和事让人不停的思考与反思,虽然事是不一样的事、人是不同的人,但我们同样都嵌在这个世界当中。

三、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这句话大多数人都听过,最早出自纪伯伦的诗《先知》,而后也成为一本纪念陈虻的书名《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看见》中多次提到陈虻,一位集思想、艺术、理论、行动于一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制片人。现实生活中,很多电视人不缺执行力,但缺思想;不缺技术、艺术与相像,但缺配得上实践的综合考量,陈虻的确不是捧的,乃真教父也!“他每年审的片子上千部,每次审片时.....十分钟的片子要说一两个小时,每次身后都围一堆人”,每次谈论给到的不仅仅是片子的意见,通过与他的谈论更能收获思维、思想层面的财富!

一位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崔永元说:“陈虻的一生没有拍什么片子,但我们就是他的作品”。陈虻点燃了一批人,他最好的兄弟崔永元说他是“一个从不停止思想的媒体人”;他欣赏的白岩松的评价是“陈虻不那么政治,不那么聪明得见风使舵,他只关心人性、关心内心”。他一手发掘的柴静在《看见》中写下了《陈虻不死》,她说自己在陈虻身上理解了传媒这份工作所为何来——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言,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

“陈虻总说,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

透过《看见》,不仅能够看到一个邻家女孩式文艺女青年,如何蜕变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孩”,更能深知新闻背后的真实,感受“人性”的善恶美丑。那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身为其中的一员,如何追求真理、保持不断思考,是否要勇于捍卫宪法内的合法权利呢?相信你读完本书,收获颇丰。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书评|看见的背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