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南京

图片发自App

        金陵形胜。

        襟长江,带太湖,接大运河,启长三角,控苏南而引浙北,其地有高山,有平原,河网纵横交错,湖泊点缀其间,此多种天工钟毓一处,即便是放眼全球,也难觅如此佳境。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在漫长的历史舞台上,南京这座城都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遗存至今的,不仅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许多穿越时空的慨叹。

      初到南京,以口国际机场为起点,视觉上的南京现代而不失沉稳,简约却不失大气,轻风斜柳,莺燕呢喃。这片土地上故事太多,以至于每一条河、每一座山甚至每一颗石头,都有一种穿越历史与你相见的意味,这使得南京像一个饱经岁月且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老人,永远处变不惊,永远含情脉脉。相较于北京、上海永远是一锅沸水的城市形态,如玄武湖般平静的南京,显现出中庸至极的城市性格,它不急不躁,却又舍我其谁。

      南京大排档算得上是体验味觉南京较为合适的去处之一了,市井的氛围,亲民的价格,传承的厨艺在这里凝聚成一道道极具南京特色的菜肴,与美味一起被炮制的,还有这里气韵古雅的江南小阁,楹联灯幌抬眼可见,古装堂倌穿梭于桌台,婉转悦耳的苏州评弹萦绕耳畔,充溢着传统民俗风情,清末民初茶楼酒肆之旧貌仿佛重现,置身其中,恍如隔世。透过玉盘珍羞,依稀可以感受到这座城雍容华贵的气质以及精巧包容的格调。

      杜牧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咏史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东之地科教风气之甚,才俊辈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庞大的人才培养及输送系统,就南京而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崇文重教之地,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时至今日,即便是在上海、苏杭等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近邻城市“围攻”下,南京依然以其厚实的科教文化实力而占据长三角地区相当的话语权。南京夫子庙以及散落全城的各所高校,承载着多少古往今来学子士人读书报国和经世致用的理想,这传承千年的财富,不仅使南京城摆脱了江湖戾气,也使得其在文化的浸润之下,显现出温文尔雅的儒者姿态。

      乌衣巷口,达官显贵曾在这里指点江山,富商巨贾曾在这里经营天下;秦淮河畔,风流才子曾在这里对酒当歌,绝代佳人曾在这里舞散秋波。那些或出将入相,或富甲一方,或风流韵事,或红粉佳人的传说,都随着浩浩江水东流而去,淘尽铅华,这座城唯有以真诚示人,我们也只能从流传千古的佳话之中,去寻觅岁月的凝重,旧时王谢堂前燕,也真正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纵观长安、洛阳、燕京等古都,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结痂,隐隐作痛的,是中华民族最深的创伤。大屠杀纪念馆沉默庄重,外部雕像群已然让人不禁泪目,亡灵生前最后的吼声遭到刺刀冷漠的撕扯。现如今,南京更像是一个民族求强复兴的心理符号,散发着最为悲怆而绵长的感召力。

      我相信民国的南京是靓丽的,三民主义涤荡着千年古国的天空,博爱精神在中华大地并蒂开花,新思潮滋润下的南京一时乾坤朗朗,彼时政通人和,学术自由,可谓开一代风气之先,作为历史的馈赠,包容并蓄、兼而爱之的精神也被融进这座城流淌的血液之中。

      时至今日,上海的快速崛起黯淡了南京昔日东南第一都会的光芒,苏州、无锡等借着产业布局的东风,进一步在经济上赶超南京,但见过大世面的石头城,依然步伐稳健,不慌不忙的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这种豁达和自信,是其城市基因使然。

      毕竟,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是每座城的每一步都可以尽显王者风范,而南京,做得到。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