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格结构,掌控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小时候你父母对你的要求?你是否会发现成年后的你有时候做事竟然延续了父母那一代人的做法?儿时的我们是多么想冲破父母对我们的管束,自己做决定,一切事情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然而,当我们成年后却发现,我们要想成为独立的自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破儿时父母给我们的条条框框。要知道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作者介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先生。罗伯特·戴博德先生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对于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很多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把心理问题归结为精神问题或以为是身体问题,而有的人谈心理色变,对心理问题避而不谈,不愿意直接面对,更不要说是去进行心理咨询了。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先生为了让普通大众都能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中的动物为这本书的主角,给大家展示了心理咨询中的标准模板。通过这样的写作特点让普通大众既都能看得懂,又对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种自我状态
在《柳林风声》中喜欢吹牛、炫耀、追求时髦的蛤蟆抑郁了,好朋友鼹鼠和河鼠决定要帮助蛤蟆先生,于是他们把蛤蟆先生带到了心理医生苍鹭的诊所,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让蛤蟆先生好起来。
蛤蟆先生在心理医生苍鹭诊所的十次咨询过程中,作者给我们描述了每个人所具有的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第二种是父母自我状态,第三种成人自我状态,而且这三种心理状态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儿童的自我状态
第一种儿童的自我状态。它是由我们的童年残留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这些基本的情感就像我们绘画的三原色一样,构成了我们最初的的情感表达形式。这些基本情感是: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
但儿童的自我状态并不仅仅由最基本的情感组成。因此苍鹭心理医生在第二次跟蛤蟆先生咨询时讲到了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两个概念: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就是指出生时所具备的四种基本情感的儿童。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这四种情感会随着身体逐渐强壮变得更加丰富,同时我们的父母也对我们的意识产生影响。比如:同样恐惧的情感,如果母亲那时的心情很好,她会耐心给予我们安抚,但如果她正处于生气时,她可能对于我们这样的情感表现出不耐烦,甚至会虐待我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婴儿会不由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渐渐地从经验中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面临的状况。这就产生了适应型儿童的自我状态。
接下来书中向我们描述了适应型儿童的特点:顺从。儿童因为要顺从大人,因此常常会产生以下的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而这些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也正因为如此,蛤蟆先生在跟苍鹭医生进行咨询时说了 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列表描述的不仅是我的过去,也是我的现在。我在过去学会的事情,和我现在的行为出奇地相似。”
通过蛤蟆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了解儿童自我状态中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的意义所在。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有些事并不是我们想做的,但是迫于大人的要求,或是身边其它人的想法,我们正做着我们不想做的事情。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儿童时期,作为适应性儿童这一自我状态的体现。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不正是我们文章开头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吗?
父母自我状态
经过了四次和心理医生的咨询,蛤蟆先生开始理解了自己现在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童年时期从自然型儿童转变为适应型儿童中,为了迎合严苛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而产生的行为。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到了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出现在蛤蟆先生去苍鹭医生的第六次咨询里。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行为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而每个人都会有父母状态。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甚至于不同于自己的父母。
父母自我状态的日常表现
那么父母状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表现昵?我们又如何去鉴别他呢?书中给我们这样的表达:父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像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父母的自我状态就是我们既是自己的法官又是被审判人。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并进行自我惩罚。看到这里我想起那些很不自信的人。他们对自已没有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做任何事情畏首畏尾。而对于别人出现的问题却总是指手画脚,随时准备进行批评或指责。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书中自我状态的中的两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全合理地行事。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我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每一种状态都非常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三种自我状态的特点
这三种自我状态中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是学不到任何新东西的。因为这两种自我状态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 ,就好像在演戏一样。我们处于儿童状态时,我们只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处于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都是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新知识和新理念的输入。
而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已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但要让自已处于成人状态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童年和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以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去行事,几乎不需要思考。而成人自我状态却需要我们自已进行自我鼓励,进行自我突破,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却很有意义,产生的结果也最令人欣喜。
我们要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也正是成人状态的表现。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就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四个“人生坐标”。(见下图)
通过上面我们对这三种人格结构的讲述,大家也能明白这三种自我状态在人生坐标中分别处于哪几个象限了。适应型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我不好,你好”的第二象限,父母自我状态是“我好,你不好”的第四象限,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好,你也好”的第一象限。看到这里这本书的最核心的内容也就全部呈现给大家了。
情商是什么
作者在书的最后给我们与普及了时下最热门的一个词:情商。情商是指我们自已能理解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我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同时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全部主要内容。这是我第一次写拆书稿。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我的这篇拆书稿能给您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提出你的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