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在某一刻占了上风,便在无言语、

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


也不抱歉,谁都没欠。
并不指望让全世界都喜欢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我更喜欢我。
不必用惯例规则来约束我,不用拿现实纲常来绑架我。
嘴是你的,命是我的。我若自洽,你奈我何。
                                                                                    ——《你坏》

ONE

这几天放假回家,亲戚们一起聚在一起吃饭,聊起我小时候的样子,大家兴致盎然。依稀记着小时候,最喜欢和人聊天,尤其在陌生人面前。一面是热情带来的甜头,那些人对我露出的微笑和对开朗的赞许;另一面是自己小小的分享欲,每有所思所感,便想着告诉天下人。

十年而过,如是非非。现在的我,遇到陌生人,只会礼貌地问候几句闲话,然后转头走向自己的世界里。

  “现在阿飞变得话少好多,还记得他小时候给我们讲三国故事哩。“

  ”孩子现在长大了,都不怎么说话。“

  ”为什么见面都不说话,他可是你小时候......“

这些是我饭桌上经常听到的话,这时我只能尴尬地微笑着,点点头。仿佛,沉默成了长大的标配,大家都默认了这一事实。我们仿佛陷入了“乐以为乐”,“室以为室”的困境中,可是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是否仔细想过?当我们面对着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露出勿扰的告示牌,这些是不是我们的心里所想要的?

我们长大了,但也会在深夜里渴望着一个人来让自己分享快乐和痛苦;我们长大了,但也会在看到新闻里暖心的陌生人互助而为之一动;我们长大了,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厌烦着重而复之的闲话,渴望一场真诚的交流,临到头来却像喉咙塞住一样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说明,我们不是没有话说,我们的思维在暗涌,我们依然想要表达,可是那又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讲话?



TWO

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写到,“把不能诉诸语言的东西珍藏起来即可。” 语言毕竟有着局限性,相比我们的思维来说。长大,意味着认识自我。当我们惊叹于古今中外名家一句话的精妙之处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所说的简陋与可笑,我曾经喜欢为自己从生活中体悟出的点点滴滴而滔滔不绝,记得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把自己最近读的书,看的影片,听的歌,不停地评论着,并以此自得。可是看着朋友心猿意马的样子,才发现自己不过只是在说:“太妙了!”,“很好看!”,“背后意味很深,哎呀,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这些都是我们想表达的吗?不!不是!只是我们无力表达罢了。那天晚上,看到了《舞!舞!舞!》中的那句话,我便下定决心不再分享这些心里的珍宝,直到我有能力完美地展示它们为止。

我的一个朋友,每天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长裤,带着压很低的黑色帽子。枯瘦的面部总是陷入悲伤。我问他,为什么每天都是一身黑色的打扮,他和我说,这是悲剧的颜色。他总在别人面前沉默不语,问着他的问题也不尽回答。一天饭桌上,我们打趣和他说,“这是和我们没话好说哟。”他,却突然很认真地说,只是没人愿意听罢了,那天他说了很多,我在那里静静听着,其他人似乎听了,也好像没听。他说到一半,就又陷入了沉默,甚至最后那句话只说了一半,我们没有人继续问下去,那天还是觥筹交错。写着沉默,就突然想到那个朋友,他可能想要的是尼采笔下的酒神,以一种发乎自然的意志来共情与倾听,而我们不过是他眼中的日神,理解,但不共情。我们慢慢成长,对别人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当发现周围的人无法和自己共情而只是简单的理解以后,我们似乎丧失了那种分享的欲望。话语似乎成了应付事务的工具,知己已经成了追求一生的目标,这,也是沉默。

“我,来去独行,享受着这样的感觉。” 班上的一个同学这样说。他沉静在自己思维的世界里,他读加缪,读叔本华,他喜欢数学的逻辑,也喜欢诗歌的浪漫。每天他来去匆匆,从来都不和同学结对,开始我觉得他好古怪,直到他在一处班会的介绍中,说道:“话语不过是思维的泥潭,我喜欢思维的自由。我,来去独行,享受着这样的感觉。”他说出了很多人梗在喉中的话,沉默的金色,是在思维中放出光华的。

END

我们都沉默着,沉默着。

我们归咎它为长大,归咎它为成熟,却没有细细熟虑其背后的种种。我们需要情感的思想者,谁能先认识沉默,谁就能战胜沉默。

沉默不是金,记得和关心你的人好好说说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在某一刻占了上风,便在无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