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寰——任重道远的修行 2019.2.14

儒家的修行是“义者宜也”,凡事追求妥当、恰如其分,就是把握好“度”,更多的是人的自我完善,是灵魂的成长,是生命境界的提升,也是对美好归宿的期冀。师爷对我们的期待是:能够沉下心来,静下来,打理一下自己的内心,通过修心是可以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机遇的,但能否把握住机遇,不仅与修行的深浅有关,也与能力,素质有关,与做事是否把握好度有关,更与是否有儒家“铁肩担道义”的气概有关!

学习儒学这段时间最大的感触就是“实用”!学到的每一点知识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也确实真的好用。虽然没有修到师爷所说的“明明德”“止于至善”“至诚如神”,但是对于人生怎么活有了新的认知。我知道人不是过一天少一天的,不是爱怎么过就怎么过,知道人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道人本来具有“良知,良能”。现在需要把它唤醒,这些都是美好的,让“活着”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很让人振奋的,也是我真正想要的。

从学校毕业以后再也没有这样仔细认真的读过书,日日这样书写过。现在想想整本书感觉很快就读完了。其实读的时候常常云里雾里,然后再读,还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想法,再读一遍。每一章至少要读三遍才能划出重点,并理出一些思路,所谓的“有感”。摸着由薄变厚的这本书,感受着师爷的知识渊博,思路深刻而清晰,有理有据的教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幸运感油然而生!我想也许前生我是做了很多好事的,也许我本是有福之人,所以才会有幸遇见师父,师门,同门和这些宝贵的书。师爷说:“觉悟的人开始修行,但是只有明了了,修行才会长久,要不就是浅尝辄止,兴奋剂过了就不修了。”我读到这里时暗下决心,我要做明了的人。我要把修行当作人生的重要的一部分。我既然知道我的心本来具有“良知良能”,我就要把它找回来。在找的过程也许会像孙悟空一样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也许最后找不回来原来那“本心”。但是走的过程中,我是快乐的,积极的,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如此就够了。这一生就是闪光的一生。

伴随着精读完这本书,我的思维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私欲少了一些,格局大了一点。不再常常去钻牛角尖,把自己逼的郁闷,懊恼,甚至歇斯底里而找不到出口。遇到事情时候即使当时想不明白,事后也会想明白了。因为我清晰的知道了各种角色中的标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在有意识的慢慢的去向这些标准和止于至善靠拢。虽然没有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但是眼里的圣人逐渐的越来越多。我在通往有能力看见所有美好的路上。

之前每天也会听录音,《修身要旨》《大学精讲》《中庸别讲》,只是在听。能够明白师爷说的什么意思的少之又少。即使感觉有那么一点听懂了,一会又忘记了。这次精读完这本修身要旨后,再回头听《中庸别讲》有种如获珍宝的感觉,感觉句句珍贵,字字珠玑,感觉入门了。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和修身更有信心和积极性了。

读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是真的想把这本书讲到的内容都不打折扣践行在生活中,我想我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再读,再练习。这一套四本书看似独立,又都息息相关,所以其他书马上赶上进度也是有必要的。都读完了对于师爷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事上磨练”会有全新的理解。

师父说修行是“剥洋葱”的过程,会辣眼睛,修行是需要给自己“做手术”。痛是必然。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我本是一个不能熬夜的人,此刻困的脑神经已经不工作,好想睡去,但是睡着了能够心安吗?不能!那么坚持吧!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常常觉得太苦,太累,甚至给自己放水,今天就不看书,不觉察自己,不控制自己,爱怎么过就潇洒的过。每一次过完我没有收获想要的为所欲为的快感,留下懊悔和不安还有乱事。“止于至善”在召唤我。我也相信我有能力做更好的自己。因为我想把这一生活的通透明白。

感恩师爷,感恩师父,感恩同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寰——任重道远的修行 20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