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的路上,儿子对我说:“妈妈,xx同学跟我说,他妈妈说要是他衣服弄脏了就打他,要是弄得很脏就把他杀了,我觉得他妈妈说得不对,妈妈怎么会杀了自己的孩子啊!”
好恐怖的语言,孩子不如一件衣服吗?我知道这是妈妈的气话,但有没有想过孩子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孩子生来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我们一点一滴的在上面描上多彩缤纷的世界,如此的又是打又是杀的,我听了浑身鸡皮疙瘩,为这个孩子暗暗的担心。要是这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暴力环境下,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全民都在拼爹拼妈的环境,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种种物质条件,吃好穿好住好,还要上好的学校,上好的培训班……爱子之心,恨不得掏出来给众人看。可是当孩子不过是玩得弄脏了衣服,不过是把家里弄脏了,不过是吃饭时候洒了几粒饭米,不过是因为贪玩弄丢了些文具……然后就要打要杀,这哪是爱啊?这是发泄曾经原生家庭给我们传递的恨意罢了。
儿子的话也让我想起《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父母的语言》作者是美国的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她曾获得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杰出项目创新的领导者”奖项,也是白宫的“结束成绩差距”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本书是她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作者通过给两个年龄相仿的先天耳聋的婴儿植入人工耳蜗,然后追踪孩子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情况,在三年级时回访,其中一名完全融入正常孩子的行列,另外一名只有幼儿园孩子的智力水平,只能就读特殊学校。
作者萨斯金德医生不解:他们明明有着同样的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的先天性耳聋,并同样地接受了高端仪器治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原来这学习差异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语言。最后语言和智力都发育成正常的孩子,在家里,他父母,兄弟姐妹经常会跟他说话,而另外一名孩子却没有那么幸运,父母借口忙于生计,跟孩子说话的时间很少。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作者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这个语言的差异是3000万词汇量的差异,
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是父母语言的重点因素。
父母的语言这是无需太多外在物质条件的无形资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父母,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而且父母的有效语言教育越早效果越显著,作者提出0-3岁最为关键,孩子上学出现智力,成绩差异其实早在三岁前已经决定了。
那么我们父母如何跟孩子进行优化大脑的沟通呢?作者提出3T原则。第一,共情关注;第二,充分交流;第三轮流谈话。共情关注,又是情感引导的方式,学会倾听,不批评,多反问。充分交流,把孩子的话多做延伸,引导孩子表达得更完整全面。看到樊登分享的朋友圈,你会发现孩子背诵一首古诗词,作为父亲的樊登就能就着这首诗词跟孩子交流很多历史文化。轮流交流,平等对待孩子,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
寒门再难出贵子?假如从父母的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热点,更容易理解,寒门的家庭,父母本身基本都是原生家庭一代传一代的受害者,为了生计耗尽了那么一点仅存的耐性,很少有对孩子抱有教育耐心,或者语言上更是充满了暴力。当然有语言暴力的父母不仅是寒门家庭,哪个阶层都有。这几天的热点新闻,北京大学博士后,20年不联系自己的母亲,母亲弥留之际也不愿意见一面,这是多大的仇恨啊!我们总以为孩子出色就好了,那孩子的幸福感呢?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呢?
我们为了把孩子逼出成绩,常常拿董卿作为例子。才华横溢的董卿却说:现在,大家都觉得我已经做得挺好了,可是,我还是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
她说:“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我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还有导一部电影火一部的姜文说:我平常是个很不自信的人。因为他有个不高兴的妈妈,姜文考上理想学校妈妈也不高兴,给她买了房子,她也不高兴。
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真希望每位父母都有份成长型思维,敢于承担起做好父母需要学习的责任。教育需要智慧,学无止境。全民拼爹拼妈的环境下,我们没有办法很快改善我们的物质条件,但我们能立刻改善的是我们的语言,这也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
修炼,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
我认为这才是拼爹拼妈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