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峨眉山月歌》(李白)

本期分享

       经过五期对四川的分享,我们已经对这一天府之国的地理和历史都有了比较好的了解。我们之前是跟随着诗仙李白穿越了他笔下那“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蜀道走进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本期我将带大家跟随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诗意出川路线,在那一轮朗照了一千多年的峨眉山月的陪伴下走出四川。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诵和诵的音频

平起式七绝《峨眉山月歌》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经过五期对四川的分享,我们已经对这一天府之国的地理和历史都有了比较好的了解。我们之前是跟随着诗仙李白穿越了他笔下那“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蜀道走进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然后跟随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蜀相》一点点深入了解了四川。在本期分享中,我将带大家跟随诗仙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诗意出川路线,在那一轮在李白笔下静静地朗照了一千多年的峨眉山月的陪伴下走出四川。

        很多人都听说过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对自己身世的自述也说他的先人是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学者们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唐书·李白传》的记载推断他应是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园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五岁的时候随家人“潜还广汉”之昌隆县的清廉乡,也就是现在四川江油市,之后直到25岁出川,李白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前期都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四川是李白的家乡。李白在家乡“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刻苦攻读,“铁杵磨成针”的传说就是发生在这里。十八岁前后到二十五岁出川之前李白一直隐居戴天山也就是今江油市大匡山读书,他保存下来较早的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就作于这一时期,诗中可见戴天山的美景:“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也是为什么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仿唐园林建筑群、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李白纪念馆会建在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而且江油市青莲镇也有李白故居,江油市郊的大匡山和小匡山还有传说中的“李白隐居读书处”和“李白读书台”。

        和杜甫自幼主要攻读儒家经典不同,李白少任侠“好剑术”,习纵横之术,又喜欢求仙学道,所以除了攻读儒家的《诗》、《书》之外,他还喜读诸子百家,还曾与梓州著名学者赵蕤从游,学习《长短经》,还曾经和一个叫东严子的隐士一起隐居于岷山,好几年不入城市,这个岷山大概指现在的青城山。李白的这种天性和喜好成就了他“诗仙”的绝世风采。唐朝读书人本就有漫游之风,任侠“好剑术”、喜欢求仙学道的李白又“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然不会一味地闭门读书,所以在读书之余,李白还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并在二十岁左右专门做过一次漫游,南至成都、峨眉山,东至渝州。在去成都的途中,他曾经拜谒由礼部尚书出任益州长史的苏颋,苏颋“待以布衣之礼”,并给了他高度评价:“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不过在渝州谒见当时的大名士、渝州刺史李邕的时候却受到了冷遇,李白因此还毫不客气地做了《上李邕》一诗作为回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之所以对李邕对自己的轻视这么不满,自然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负,所以他虽然喜欢隐居山林求仙访道,同时又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做一位出将入相式的“辅弼”栋梁之才,且对实现抱负充满了信心。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就是怀抱着这样的信心和“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年轻的李白“仗剑去国”,踏上了他“辞亲远游”的旅程。因为对蜀地山川的热爱,李白的行程并不是一别匡山就径奔三峡出川的,而是进行了一次时间长、地域广、观山川、览风物的告别式漫游。著名学者安旗先生根据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题壁》一诗中“海月十五圆”推断,李白出蜀先后历时十五月之久。诗中“巴国尽所历”的诗句也告诉我们,李白这次出川是把四川南部长江、嘉陵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几乎游遍了的。而在蜀国众多名山中,最令李白情有独钟的无疑是峨眉山,他的《登峨眉山》开篇即是“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我介绍说“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晚年流放夜郎遇赦释归经过江夏遇到家乡的僧人时所作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怀念家乡的开篇又是“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我这期要分享的主题诗《峨眉山月歌》更是他对家乡吟唱的最美恋歌。峨眉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座山?峨眉山月又和别处的月有何不同,李白为什么对峨眉山和峨眉山月有那么深的感情?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之名最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可见峨眉自古便为蜀地名山。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则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在水之湄故称“涐湄山”,后来因为是山,所以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以及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变化万千的婀娜多姿,使李白发出“峨眉高出西极天”和“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之赞叹。

        不过李白之爱峨眉山不仅是因为它秀丽的风景,还因为它附丽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我们都知道,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传说中普贤菩萨的道场,万年寺那座著名的铜铸普贤白象塑像和金顶的峨眉山佛光名扬四海。今天的峨眉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正以其浓厚的宗教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了供奉于今万年寺内的那座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峨眉山并非以佛教闻名。自东汉年间道教在四川境内鹤鸣山诞生以来,峨眉山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道教胜地,与鹤鸣山、青城山号称道教“蜀中三山”。南北朝的《魏书·释老志》说有教的传播“授轩辕于峨眉”的记载,《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书,虽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云。”“绥山”就是今天的二峨山。这个传说正是李白《登峨眉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所用的典故。唐朝有个著名的道教宗师司马承祯,曾三次奉唐玄宗诏晋京,还受命随驾临幸东都洛阳。开元十三年,李白曾专程去浙江天台山拜访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宗师,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得到宗师赞誉十分兴奋,因著《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这个司马承祯在《天宫地府图》中说:“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第七小洞天即为“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真人唐览治之。”可以想见唐代峨眉山上的修道之风相当昌盛。据《峨眉县志》记载,唐代道士曾在山上建有玉皇观、雷神祠等活动场所,唐末还有道士在传说中的天真皇人向黄帝授道的授道台修筑了静室305间,招徕了上百名道童,这大概是峨眉道教最兴盛时代。其得到爱寻仙访道的李白的青睐也就很自然了。

        李白之爱峨眉山还有一层更深层的原因,这原因就藏在这首开元十二年李白尽情游历了蜀地山川后于秋天乘船东下之际所作的《峨眉山月歌》里。

        这首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因为语言明白如话,需要单独说的主要是几个地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秋”指的是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平羌江就是四川境内的青衣江,是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的东北,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以青衣羌国而得名。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月朗照、江水倒映的优美夜景:高峻的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那美丽的山月倒映在平羌江上清朗恬静,并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就是我们熟悉的长江三峡。网上还可以看到一种说法说这“三峡”指的是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即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但学者亦有考证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白这首诗太有名了,大家都想争夺由它而带来的旅游资源,所以当地的学者就大力鼓吹诗中的“平羌江”、“清溪驿”和“三峡”是他们那里的。“渝州”就是重庆,我之前的分享里专门讲到过。这里的“君”指的是谁倒确实是古来便有争议,常见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指峨眉山月,第二种是指作者的友人。我觉得是指峨眉山月,下面的赏析里会做专门的分析。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出川路线,又写出了告别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我在夜间从清溪驿乘船出发,一路顺流而下直奔三峡,心中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我依依不舍地去向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起到了把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来形容秋高气爽的夜空中月色之美的妙用,信手拈来,自然天成。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自然是峨眉山月之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动,可以想见天上一个月亮和水中一个月亮互相辉映的美景。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我们站在岸边看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也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才会看到月随船移、“影入江水流”的绝妙之景。所以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不落痕迹地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如果说“影入平羌江水流”已经巧妙地点出景中有人,那么“夜发清溪向三峡”中抒情主人公就已直接露面:他正在夜色中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有人认为这个“夜发”是指“拂晓之前”出发,这可能是认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实夜晚是可以行舟的。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时有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很明显是夜间行舟。而且李白很喜欢晚上行舟,他这次出川到荆门时所作《渡荆门送别》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名句,都可以证明“夜发”就是夜晚行舟。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然集中到夜晚了。程千帆《古诗考索》在谈到这首诗时说:“李白的构思是将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要随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直抒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这个“君”到底是谁呢?明·朱谏《李诗选注》以为“此为峨眉山月歌,因舟行而思友人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则指出“君”是指“峨眉山月”。我比较认同沈德潜的说法。这首诗的诗题为《峨眉山月歌》,非常明确是写月。而李白对月亮是有非同一般的感情的,民间传说李白有个妹妹名叫李月圆,李白为女儿取名明月奴,“太白十诗九言月”,他所留下的不足千首的诗歌中,有382首写到了月亮。故乡的月亮温馨过他童年的梦幻,滋养过他少年的诗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漫游秋浦时他望月思乡:“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箭陂二首》); 在赠别友人时,他也忍不住要倾诉梦萦故乡月的情怀“我心亦怀归,屡梦故乡月”(《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晚年怀念家乡深情歌咏的还是那一轮峨眉山月:“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他甚至认为故乡月比功名富贵更足珍贵,劝友人“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李白还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还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给月亮注入高洁的品质,希望与它“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由此可见,称月为君完全符合李白的常见笔法,在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这半轮峨眉山月正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的,其中正包括了故乡的亲朋好友和一草一木、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如果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既与诗题不符,也很难与前三句的意境密切贴合,而且会使诗的意境缩小,韵味也变淡了,全不如以“君”指峨眉山月浑然蕴藉,入情入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人虽豪情满怀,但毕竟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国故人,于是自然“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整首诗除“峨眉山月”以外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却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无限丰富的意蕴: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之情的象征,因此凡咏月处皆在抒发江行思乡之情,那半轮峨眉山月和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浑然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这首《峨眉山月歌》也正因此更显得深厚隽永,富有余韵。

        这首诗还有一个绝妙之处是在四句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五个地名就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而李白却能把这五个地名处理得变化万端,“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所以读起来也就如行云流水一般,妙入化工。对于这一精妙的艺术笔法,诗评家们一致赞叹,却又为李白是怎么写出这绝妙好辞的而彼此争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而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却说:“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此诗定从随手写出,一经炉锤,定逊此神妙自然。”王世贞认为这连用地名的妙处恰能看出作者锤炼的功夫,而王士祯则认为这种笔法必定是自然随意写出的,才能显出意境的行云流水。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作者之前有着锤炼字句的功夫,才能够做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正与杜甫在《闻官军收也难河北》尾联中连用四个地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在这首七绝中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依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杜甫一联之中连用四个地名则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急切想要回到故乡的激动心情。连用地名而不让人感到堆砌乏味,还能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这也真的是大诗人才能有的手笔啊!相比之下,连著名诗人高适都要稍逊一筹,比如他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对仗虽然工整,但却显得略微有些板滞。

        感叹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沿着那众多的蜀道走进四川,再到望着那一轮峨眉山月,乘着小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离开四川,来时“蜀道难”,去时“月相伴”,真是一趟美妙的四川之旅啊!

参考反馈题目

1.你对诗仙李白有哪些了解?给大家讲一个李白的故事吧,比如“铁杵磨成针”。

2.你知道全国都有哪里有纪念李白的景点吗?你去过四川江油市的李白纪念馆吗?

3.你去过四川峨眉山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名山吗?

4.你会背哪些李白的诗?有没有发现李白的诗很喜欢写月亮?

5.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里有五个地名,经过我这么多期关于四川和重庆的分享,你能说说这五个地方都在哪里吗?

6.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者根据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吗?金庸有一部小说的书名是由李白的同名古言诗而来,小说的内容也与那首诗作密切相关,你知道是哪首诗吗?你猜小说的情节是不是对李白诗作的演绎和注释呢?

参考资料

《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檀作文《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李长之《李白传》

敬永谅《不废平羌千古流<峨眉山月歌>地名辨正》

邓小军《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

郑祖荣《李白诗中的月亮》

詹虎《也谈清溪、三峡、平羌江》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合的《峨眉山月歌》(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