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请爱我的温柔之前,先爱我的狂躁!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请爱我的温柔之前,先爱我的狂躁!

这句话完美地阐述了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就性格而言:温柔与狂躁并存。

看完《三块广告牌》,其实内心还是比较混乱,因为我们站在似乎是上帝的视角,却很难分辨出所谓的善恶,就像这世间的一切,没有明显的对错和善恶。多的是对每一件事的主观所得,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心中也不止“三块广告牌”。

无关乎道德与法律的高低,不妨大家一起来谈谈我们眼中的《三块广告牌》。

1.

这部曾经奥斯卡提名的影片,非常遗憾地没有入选,可它当之无愧地领奖了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好的电影的确需要好的演员去演绎,一部佳作开始燃起我们心中的那团热火。

女主角米尔德雷德的17岁女儿在外出时遭到奸杀,时隔几个月案件仍然没有告破,加之警方的“放弃”更让她陷入了绝望,于是她租下了三块巨型广告牌来控诉警方的失职行为。

RAPED WHILE DYING 强奸致死
AND STILL NO ARRESTS?  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HOW COME , CHIEF Willoughby ? 为什么,威洛比警长?

作为单亲妈妈的她与小镇上很多自称威洛比警长朋友的各路人等展开了一场舆论与现实的“搏斗”,她冲动、愤怒、狂躁:

怼天怼地怼教父、钻破了不给她打麻药牙医的大拇指、甚至放火去烧警察局…

其实这些的背后都是源于自己对女儿的沉痛思念,很多人说女儿的遇难很大程度上与她的教育方式有关系,毋庸置疑,原生家庭的和谐的确很重要。

在女主角回顾出事前对话的时候,不难发现,女儿的性格俨然是女主的翻版。

所以,现实中,我们终将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陪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长。

2.

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没错,当我们带着愤怒的情绪做再让人静心的时候都很容易暴躁起来吧~

另一条线就是重要的男配迪克森,当他因为警长的自杀(其实是自身的癌症)而难过时,一气之下便冲向警局对面的广告公司把广告商打伤并扔出窗外,为此他还被开除了警衔。

当所有人都以为是三块广告牌的舆论时,警长分别给他的妻子、女主和男配留了一封信,而这几封信似乎成了全剧重要的转折。

女主角米尔德雷德放火的那天晚上,迪克森正好溜回警局认认真真地读着这封写给他的信,而这场熊熊大火也正在改变着他的命运。

原本是往警局里反复打电话确认没人时才陆陆续续扔的燃烧瓶,没想到却看到迪克森从烈火中逃了出来,女主角的眼神一下子柔软了下来,这时候他们或许都心知肚明没有挑明罢了。

慢慢地,正如警长的预言,罪犯在酒吧里“炫耀”起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这恰巧被迪克森听到,而他为了获取对方的DNA对比证据不惜与罪犯扭打起来。

相信看到迪克森脸上的伤,大家都满是心疼吧,可一场满脸的伤痕也没有换来凶手的“归案”,但他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是个凶手。

当他们达成共识想要一起去亲手结束“凶手”的时候,却来了个世纪大释怀,他们应该去见了那个人,可能只是去说教了一番吧…

3.

颠覆政治立场,这场复仇之旅让人看得异常压抑,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人受伤,甚至是付出惨痛的代价。

放之社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就像我们常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有时候愤怒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就会更糟糕。

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易怒体质,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不妨静下来让自己好好思考,再去解决所谓的难题吧~

以前,总喜欢用善恶来区分这世间的万物,对就善,错就是恶。可后来发现,原来所谓成长就是不用纯粹的善恶来看世界。

狂躁不可怕,真实才是原罪!所以,请爱我的温柔之前,先爱我的狂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块广告牌》:请爱我的温柔之前,先爱我的狂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