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书声2020/奚林芳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于2018年出版,她因为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为此,我特意去搜了年度影响人物的评选标准,了解其并不一定是全球最有权力或最有钱的人,而是一群使想法、洞察力和行动,对民众产生实际影响力的代表。

这本书我先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一小部分,然后再去买纸质书来读。读下来的感受是非常虐心,我猜测有些人看此书可能会不忍心看下去,有些人可能会和我一样读出震惊、愤怒和不可思议。总之,这个在巴克峰长大的女孩的经历绝对是一个传奇。不信你可以自己读来试试。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有一个很特别的家庭,他父亲不让家人上学和就医,疯狂囤积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他也不允许家人有不同于他的信念,否则就被视为不忠诚。他很害怕政府会来干预并强制他的孩子们去上学,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政府压根儿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塔拉·韦斯特弗在书里有几次提到父亲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即躁郁症。当然,这也是在她17岁通过自学上了杨百翰大学以后在学校心理老师那里里了解到的知识,后来她还以她家例子写了篇关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的论文。而双向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从她父亲在他们家的工作小分队中指挥他的孩子们干活时,从来无视危险,导致她的家人曾遭遇二次车祸危险,几乎都是死里逃生。相对而言,她的母亲比较正常,但因为她完全盲目忠诚于丈夫,所以在作者需要她支持时,几乎也不可能得到支持。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作者的兄弟姊妹都生活得相当不容易,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种分裂。他们家里和家外环境间的区别、自己的原生家庭成员和自己后来成立的核心家庭成员间的区别。不论作者内心多么想重建自我,但她家庭影响却时时拽着她、拖着她,导致她后来上学以后也经常遭遇混乱、不安和恐惧。

在外人看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些光环无疑是令人称赞和羡慕的,但她自己却说她丝毫提不起热情。庆幸的是,她逃离了大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她认为这是教育给她的新世界,是她生命的无限可能。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下究竟有哪些东西来支撑她去追求这个新世界的。

一、好奇和信念

在哥哥泰勒离开家去上学之后,她突然意识到也许学校并没有像爸爸说的那么邪恶,因为泰勒是她认识的最善良的人,而他喜欢学校——他对学校的爱,似乎超过了对家人的爱。一旦好奇的种子播下了,只需要时间和厌倦让它成长。于是她有了念头:我应该去上学。

当她开始在心里想象自己如果留在山里的未来时,她应该是不愿接受这样的人生的。于是,她开始每天起来学习大学入学考试的内容。第一次考试失败后,她继续坚持,第二次成功考入大学。然后她下决心不再为父亲工作,而是到斯托克斯杂货店去帮忙。

二、家人的影响

虽然没有去上学,但他们几个孩子一开始在家里学习,母亲教会他们识字。此外,她也受到外公外婆和哥哥泰勒的部分影响。泰勒在他们家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喜欢安静学习、喜欢听音乐,还很有目标、有细心和耐心,从他用火柴盒收集了五年的铅笔削就很容易看出来。泰勒先离家去上大学,后面也建议作者通过自学去考杨明翰大学。此外,就是作者的外公外婆,虽然书里笔墨不多,但仅有的一些叙述会令人觉得他们生活得精致、稳定和优雅,他们也主张作者去学校上学。在后来写外婆去世那一段,作者某种意义上替代了母亲的角色,和她的姨妈、舅舅等建立了比较好的亲情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自己家里缺失的那些温情。

三、在困境中找资源

念大学阶段,因为作者的特殊经历,导致她很难融入象牙塔里的环境。她不知道有教材,她不敢去和人们交流,尤其不敢提到自己的家庭,好像唯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对家人的忠诚和爱。但她不懂时也很勇敢地向老师和同学提问,哪怕被嘲笑。此外,她身边的同学、主教、导师都成了她被动和主动求助的资源。她从接受主教的私人帮助到最后接受助学金,终于脱离经济的压力。从情绪情感上来讲,尽管上学的几年她经历了很多“狂风暴雨”,但在主教、朋友、心理咨询师等人的陪伴下,最终慢慢趋于正常。当然,这种正常只是相对而言的,相信作者在以后的人生中还会面临诸多困扰,当然我也相信她一定有办法调整她自己的状态。

这是一个读起来真的蛮心塞的故事,一个近乎变态和分裂的家庭,一个有着无比坚定信念顽强奋斗的姑娘。从中也让人领悟:自己的信念、梦想和行动,终究会让你朝着越来越理想的转态去迈进。如果说苦难是财富,那是因为苦难中走出来的人通常都有异于常人的信念、坚韧、复原力和执行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