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片《何以为家》

        12岁的少年罪犯赞恩的一家是逃难至黎巴嫩的非法移民,他在狱中通过媒体向大众控诉父母生下了自己,然而在这看似无良而荒唐的控诉背后隐藏着的是那如狗屎般的生活,像地毯般被人践踏的人格,是寄生虫般的社会毒瘤的标签。

        如果说繁衍后代是人类的本能和使命,那么当孕育新生命不再是新的希望,而是新一轮苦难和罪恶的开始,这样的新生还有意义吗?当成年父母仅仅将孕育当做本能的释放,不将孩子的成长列入考虑的范畴,不加控制地生育,这样的行为与动物又有何异?

        当赞恩的母亲失去女儿萨哈后,她告诉狱中的赞恩,上帝在拿走了你的一件东西后,会赐给你另一件东西,妈妈又怀孕了,你很快又有一个弟弟或妹妹了,如果是妹妹,我们还叫她萨哈。母亲说这番话的欣悦之情我并不认为是出于对新生的希冀,而仅仅是出于母性的本能。因为赞恩的父母早已对生活,社会以及人生麻木,他们看不到任何希望。庆幸的是,我们勇敢的赞恩对自己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他敢于跟命运抗争!从他帮妹妹掩盖月事到最后对父母的控诉,无一不体现了这点。因而,母亲这番话像刀子一般深深刺痛了赞恩,赞恩于是决定控诉父母,他的目的是想让成千上万像他们这种的“社会寄生虫”认真听一听,他的诉求很简单:“给不了我们一个家,就请别再不停地生孩子了。”

        影片的最后,赞恩的呼声确起到了作用。拉希尔终于和哺乳期的儿子团聚了,赞恩也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身份证,影片的最后镜头定格在赞恩灿烂的笑脸上。

        一向泪点低的我,在观赏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像宣传语说的让人情不自禁痛哭流涕,然而这部剧确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尤其是主角小演员的演技,那稚嫩的脸庞上却有着一双世故的眼睛,那眼睛里时而闪过憎恶冰冷的光,时而充满委屈无助的泪花,时刻能够抓住人心,让人有与之共悲之感。我一次次被这孩子的演技震撼,然而在影片结束后的字幕介绍里,我才了解到,这个小演员本身就是一个为了躲避叙利亚战争跟随家人逃难至黎巴嫩的难民,在贫民窟被导演选中出演本片主演,赞恩就是他本名,剧里的故事也基本是他的亲身经历。想来也是如此,12岁,一个本该无忧无虑,在家的温暖港湾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孩子,若不是亲身经历这些苦难,怎会将戏剧人物刻画地如此生动形象。艺术源于生活,刻在心上的伤痛,融进骨子里的磨难,是任何一个从未经历过的12岁孩子不可能模仿的出的。庆幸的是,现实中的赞恩和家人最终在联合国难民署和本片剧组的帮助下,在挪威重新安家,赞恩也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何以为家——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影片《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