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

                                     高处不胜寒——毁誉参半的东德女皇默克尔

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注定是一位传奇的女政客。如今恰当默克尔卸任,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位一生毁誉参半的东德女皇——安格拉·默克尔。

1954年7月17日,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位于民主德国),安格拉·默克尔出生了。要说起默克尔的青年时光,那绝不会有人会认为这位看上去文质彬彬,平日里少言少语的乖乖女会涉足政坛,甚至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求学生涯中,默克尔无疑是学霸,各方面品学兼优。8年级时,默克尔获得了优秀学生称号,并获得俄语奥林匹克竞赛的优胜奖。

青年默克尔

1973年,由于默克尔的数学、科学和语言几门功课成绩十分优异,默克尔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默克尔一直在基督教牧师家庭中长大,长期受到民主德国的监控,这让她养成了谨言慎行的性格。而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打开了她压抑很久的性格。她喜欢上了集体生活,她也加入了大学青年团。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正在物理研究所上班的默克尔听到了这个令她震惊的消息。也许就在那一天,默克尔内心中另外一扇紧闭的大门打开了——从政。默克尔的政治生涯开始了。

她辞去研究所工作,加入了民主觉醒党。默克尔沉着出众的表现让她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赫尔穆特·科尔,德国统一之父,号称德国民族英雄,德高望重。默克尔的为人以及行为方式引起了他的注意。当默克尔成功当选女议员的时候,科尔对她发出了邀请,两人会见于总统府,相谈甚欢。一番交谈之后,科尔任命默克尔为妇女和儿童部部长。这让时年36岁的默克尔立即成为最年轻的内阁部长。然而,年轻底子薄,默克尔自然成为众多对手攻击的对象。但默克尔不屑用言语辩解,她用行动证明她的能力,她推动一系列保障妇女和儿童的法案。四年任期满之后,科尔又把她提拔调整,让她接任离权力更近的环境部部长。八年任期之后,默克尔已经真正站稳了脚跟,羽翼逐渐丰满。

默克尔和科尔

然而花无百日红,当新一届选举开始,基民盟毫无预兆地输掉了,科尔不再是总理,而默克尔也不在有政府的位置了。祸不单行的是,不久之后,科尔被爆出多次收受政治贿金。这令曾经深深爱戴过前总理科尔的民众大失所望。基民盟支持率暴跌。当时的情况必须让党派和前总理进行切舍,否则基民盟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这对于当时的默克尔来说这几乎是死局。一边是深爱的恩师,一边是自己的政治生命。而对于理工女来说,往往最后的结局是理性战胜了情感。

1999年12月22日,一篇大字报发表在法兰克福汇报上,标题赫然醒目——《科尔是党的害群之马》。科尔在这篇文章中被毫不留情批判了,而文章的作者,就是安格拉.默克尔。科尔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姑娘,居然成了他政治生涯的终结者。默克尔对恩人反戈一击的背叛行为,让很多人至今无法释怀。

2002年,默克尔带着基民盟主席头衔,参加了总理竞选,输给了施罗德,仅当选议会党团主席。2005年,她再次冲顶,终于成功当选德国总理。执政之后,四次连任德国总理,靠的就是她的个人实力了。

默克尔就任总理之后,马上下调个人所得税,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了企业的医保缴费。她执政时,整个欧洲都陷入经济危机,然而德国的经济却不降反升。正是这次机遇让德国经济在欧洲中一骑绝尘,保持了稳步增长,政府财政出现了盈余,这也是为什么默克尔能够有足够底气去指责深陷债务危机的南欧各国,尤其是以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为首的“欧猪四国”(四国首字母刚好组成PIGS),甚至要求这些国家推行财政“紧缩”政策。

对外关系上,默克尔始终小心翼翼在欧洲、美国之间周旋,并想方设法处理好和俄罗斯之间的和平关系。她的政策谨慎而务实,在面对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可以态度强硬地展开对话;而对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也能不卑不亢地运用外交智慧,最大程度捍卫自己的原则和增强德国的国际影响力。可以这么说,默克尔让德国重新站上了国际舞台,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祖母”。毫无疑问,作为德国乃至欧洲的政治核心人物,默克尔冷静沉着的政治性格,勇猛果敢的政治手段值得人们敬佩。

然而,除了科尔事件,还有几桩重要事件成为默克尔为人诟病的污点。

首当其冲的就要数2011年的核电站问题。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故。由于德国是世界上核电技术最为先进且使用较为普遍的国家,德国国民也因此陷入恐慌,有超过80%的民众反对默克尔此前继续核电站使用的决定。面对民意的急剧转变,默克尔马上不顾此前的承诺和企业界的反对,迅速下达了关闭全部核电站的决定。

其次便是难民危机。2015年德国遭受了难民危机。先前,默克尔一直对难民持强硬的态度。而2015年9月2日,来自叙利亚的3岁小难民艾兰·科迪在和家人偷渡时,不幸溺水而死。这张遗体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海滩的摆拍照片,一下子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声讨。

面对舆论压力,默克尔宣布设上限地接纳难民,并说出了那句后来备受争议的 “我们能做到”(德语“Wir schaffen das”)。于是,滞留在匈牙利和奥地利边境的数十万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德国。正当大家以为这是一件充满人道主义的善事时,危机却悄然发生了。这些难民大多数和德国文化格格不入并且拒绝学习德语,甚至英语也不会说。他们迅速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自己的团体,成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当地居民却深受其扰,甚至被迫搬走。从2015年开始,许多仅有数百人的德国小镇竟突然出现上千人的难民,恐怖袭击接二连三,犯罪率在半年时间内超过了之前几十年的总和。直到现在,难民问题仍然困扰着德国,而签发解禁令的默克尔自然为人所唾骂。

通过以上两件事情,我们不难发现,默克尔“政策原则”表面不断摇摆的背后,是其内在出发点的绝不动摇——确保支持率。只要有利于自己的眼前民意支持率,哪怕与长远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如难民问题,核电站问题),默克尔都会毫不犹豫地推广。有媒体批评默克尔是舆论投机者,此言不假,默克尔所做的许多政策并非出自本意,有时候为了迎合民意,决策甚至可能两头都不讨好。

其实话说回来,作为一个国家首脑,统领着一个国家的运转和发展,这难道不难吗?那些决策背后所涉及到的国家利益难道默克尔看不到吗?我想是不会的,我等平凡百姓尚能看清一二,更何况一国的政治领袖呢?只是面对汹涌的民意潮流,这位女皇无可奈何,甚至可以说是屈服于民意,因为她明白,民意的撕裂背后必然是政治的分裂。也许,身处政治顶峰的寒冷是我们所体会不到的吧。

默克尔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一直希望能体面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终有一日也能体面地卸任。”我想不管默克尔最终是功成身退还是晚节不保,我都对这位传奇的女皇怀有一种同情和真诚的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