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

有幸看了电影《冯志远》,主人公冯志远老师的那种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兢兢业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感慨万千。 

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人民教师冯志远,不顾亲人的反对,告别了新婚妻子,告别了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这个黄河边上沙漠环绕的学校任教。他本患有先天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眼睛不能太过劳累,否则就会失明,可是在校期间他仍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终于累坏了双眼。但是失明后的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岗位,他早已为失明做好了准备,熟背教本,仍站在那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退休还不肯离去……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那片长满红枸杞的土地。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 影片尾声,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在他最爱的三尺讲台上,流下不舍的热泪,也留下给同学们的最后一番话。听到这儿,我也和冯老师的学生们一样,被深深触动,万分感恩,万分不舍。

那个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冯老师,在学生陈建华他们的搀扶下,缓缓走向那片无边无际的荒漠,他的眼中有泪光闪烁。他一定还记得,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 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还有那一句句“我要上学呢”,那是他与学生的初相遇,也许就是那个时候,他甘愿永远留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高尔基说:“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诚然,冯老师爱生如子,可以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给学生们,怕学生们饿了,拿出自己的口粮,带孩子们摘红枣;怕家里不让孩子上学,找来家长苦口劝说;怕孩子耽误中考,替孩子们家里干活......从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那是一种自觉,真诚、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是人世间的一种极具魅力的特殊之爱。当然,当教师真正爱学生时,学生们一定可以感受到,他们会记得,会感恩,影片中正因为冯老师真诚的爱,他桃李满天下,学生们爱他敬他,并像他们的老师学习,有善良的品格,有感恩的心。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真的从冯老师的身上学到很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是对冯老师职教生涯的真实写照,他把毕生所学,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的学生,爱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影片结尾中,他说到自己的愧疚,有愧于妻子,有愧于孩子,是啊,亲人远隔千里,无暇顾及,但是从他的一封封家书中,我体会到了那份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家人的爱与思念。他只是把“大家”放在了“小家”前面,但两者都爱,也爱的深沉。

教师是平凡而高尚的职业,只有深刻明白了教书育人的真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热爱教育,热爱祖国,秉持大爱,传播真知,传递爱。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此亦我心中所想,心之所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冯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