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岭上的播绿人

图片发自App


沁河经安泽(县)流入沁水(县),遇见的第一座大山就是界牌岭。抗战胜利初期,上党战役的枪炮声到这里结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美好的故事。界牌岭上与美好故事相伴的是——百里山路绕林间、绿色浪头波澜宽、待到槐花雪压树,胜似北国赛江南的美好画面。这美好画面是天生的吗?不是。这是王必人民几十年来,一个“绿”字写到底,一个“林”字干到底的伟大创举。群英铸辉煌,其中有一名界牌岭上人人皆知的王必乡林业员刘喜贵。

过去,界牌岭山上无树,沟中无果,是沁水北部的一条“黄龙”。刘喜贵就生长在界牌岭上的杨家河村西凹庄。刘喜贵生来就好植树,在他庄上的门前、河边、地头不断栽树,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刘喜树”。1979年,他被乡里抽调,当上了乡林业员。这个意外之喜,又把他和树联系起来。从县里培训回来,刘喜贵在熟悉的界牌岭上跑了一圈,心爱的家乡在他感受中又加了两个字“荒凉”。从此,他立下了绿化界牌岭,彻底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宏大志向。在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办起了石灰窑乡林场,一年造林300亩。为造这小小的300亩林,刘喜贵很少回家,他不怕吃苦受累,只怕搞不好败兴丢人。初次造林成功,增强了刘喜贵绿化界牌岭的决心:“这辈子啥也不想了,干林业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王必乡有个庙沟村,村支书张引苗和刘喜贵关系很好。喜贵和引苗商量:“前人打天下,争得了江山。我们要争气,干一番事业。我想,咱这山高城市远的穷沟沟,只有栽树搞林业,才能有做为。”引苗问:“载什么树好?”喜贵说:“栽刺槐来得快。槐花能养蜂喂猪,树大了砍了就是钱”。从此,张引苗带领庙沟人一干就是十几年,全村造林1.3万亩,人均41亩,2000年,庙沟村集体林业收入3万余元,全村养牛、羊、猪3200余头(只),养蜂600余箱,总收入174万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成为王必乡乃至全县依林致富的先进村。

83年,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兴办家庭林场,刘喜贵到处宣传林业政策,鼓励群众承包荒山造林,到85年三年间,全乡发动建立家庭林场,林业重点户196户,承包经营面积2万余亩,下放自留山1万余亩。刘喜贵起草合同,规划计算面积,住遍了界牌岭上的村村庄庄,踏遍了十万亩大山的沟沟岭岭,只要问及界牌岭上造林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户,没有他不了解的山。为兴办家庭林场,他整整忙了5年,别人家承包荒山造林致了富,可是,他却没有为自家造一亩林,栽一棵树。这遗憾用他的话讲:“值得”。


图片发自App


94年,林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刘喜贵带头购买了400亩荒山。他说:“买荒山比承包合算”。红杏一枝,满园春风。全乡8个村,村村开拍买“四荒”会,共购买荒山14000余亩,王必乡拍买“四荒”的经验,得到县领导的认可,全县以拍买“四荒”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工作会议在王必乡召开,推动了全县的林业改革。刘喜贵在他购买的荒山上栽了6万棵油松,4万株刺槐,100株苹果树,还种了几亩药材。

95年,王必乡把国家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作为全乡“九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有的面积达4000余亩,形成双万亩工程群。刘喜贵认为,“太行”工程不同一般工程,一定要提高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要建成远看有规模,近看有质量,细看有特色的精品工程。为了规模建设,连片治理,王必乡采取全乡集中会战,村与村投工逐年持平的办法,一年搞一个大工程,共完成“太行”工程建设任务27300亩,连续五年,全乡年人均造林1亩以上,被评为晋城市造林第一乡。如今的界牌岭,有5.7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0增加到60%,已经变成,树荫遮村,蜂箱垒户,林间草地,牛羊成群的富饶山乡。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树木寄壮志,青山见功德。二十多年的林业生涯,把当年英俊的小伙子,磨炼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的乡林业员。可以说,刘喜贵的思想境界与界牌岭一样高,在整个林业事业中,刘喜贵像祖国版图中的界牌岭,小的微乎其微。然而,当步入日出而进,日落未出的界牌岭十万亩大山,看到绿波涌动的林海,我们林业人的壮丽事业就在其中。事业不竞,壮志不移。今年刘喜贵联户与杨家河村签订了漫沟千亩造林合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林业,他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〇〇一年二月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界牌岭上的播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