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凤华有感

人是要不断走出去学习,当你走出去学习的时候,可能那一刻是彷徨的,觉得自己出去会不会学到东西,觉得今天出去值不值得?我今天放下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说陪伴孩子,不去理孩子,选择去学习,会不会是枯燥无味的?等等等等,每次有这种担心和忧虑以后,回到家进行总结,让我有一种很欣喜的感觉,往往出去了,不仅仅是学习了,收获了一点点,而是收获了很多。我一再的告诉自己,只要有学习机会,排除万难,走出去收获更多成长自己机会,加大成长速度。

第一,转变方式方法。大家都知道,当你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成人要主动跟孩子道歉,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真的去道歉了,次数多了,他觉得道歉没什么,很坦然,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好事,你会放下自己的面子,放下自己的权威,去跟孩子道歉;不好的事,你如果养成了习惯,你就削弱了自己的威信,孩子的意识里觉得是你对不起我,他就养成了推卸责任的习惯。所以呢,当你犯错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比如一位妈妈帮她孩子选择了一所学校,结果不太好,孩子总是回来说都是你选的啦,妈妈总是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的错。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跟孩子去探讨,首先接纳现实,我们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了,接纳现实告诉他,事实已经这样,那么如果下次再这样,我们就会懂得更加慎重的选择,其次,我们跟孩子商量解决方案,这个学校如果不好,我们还有哪些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收获的。比如说一个不好的学校,您可能收获的是我在这个不好的班级,我就有机会当班长,当干部,有更好的机会锻炼自己等等等等。在教育的观念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两点教育方向,第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能力提升。

第二,“孩子与异性交往以及与外界的沟通,都是以家庭沟通为基础的。”这句话吓了我一跳。如果真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我很担心恐惧的事,以后孩子的择偶问题。会不会选择一个像妈妈这样强势的女人,或者是反向的选择比妈妈温柔很多倍的女人。两个极端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不希望妈妈的形象会带给他影响,我更希望的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同时他看到我和他爸爸之间的关系和处理模式,我非常担心的是。我和他爸爸没有那种很表面上很明显的亲密关系。反过来有点担心夫妻之间的关系不是亲密的,不是情感成分偏多,而是理性的成分偏多,我不希望他将来以我们这种处理模式为基础。更不希望他与外界的交往以我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的一种沟通,他与外界的沟通,我希望是健康的,积极的,主动的,热情。所以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我第一反应是,我后期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想示范正能量多多,与人的沟通就应该这样。刚刚讲完并把这句话与家人分享了,可是还没回到家呢,路上就开始与他爸爸有意见分歧,最后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情绪暂停。不谈这个话题了,我保留意见。”结果他爸爸来一句,“你不可以保留意见,她必须要参加。”一句话又激怒了。我说“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为什么连我自己保留意见的权利都没有了?”他说“好,那她就要参加。”甚至跟我的意见对着了,让我非常的恼火,然后他还在喋喋不休,我说“够了,不想听了,你也停止,从现在开始,谁也不要说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要。”在那一刻,我发现我已经把自己的保护障已经竖起来了,对他进行了隔离。“暂停”把他顶到无法开口,如果他再开口,我可能要发火,所以给他的是压抑,给他的是难受和痛苦。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能不能做到不动声色的走开,让他感觉不到我对他的不满意呢?可以尝试一下。

第三,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带有焦虑。专家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思想家,我们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孩子生下来就懂得游泳、抓握以及允吸,孩子从学走路学吃饭。我们家长耐心的一次次的教会他。孩子摔倒了,鼓励再次再来,孩子做错了事,鼓励再来。我们家长是那么的有信心,有耐心去等待孩子慢慢的成长。可是大了呢,作业没完成就开始咆哮,为什么没有希望?为什么那么慢?为什么不快点?为什么成绩不好?失去耐心,我们原有的那些耐心开始退化,我们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其中有一个小知识点,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就是延迟满足获得等待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学会自控力。延迟满足并不等于不给满足不见彩虹。延迟满足只是暂时的克服当前困难。这样孩子学会等待的时候不会焦虑,在自控中学会了把握机会。

第四,正面强化。我们很多时候在生活中只关注孩子的缺点,不断的放大。让孩子沉浸在缺点里出不来。变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拉锯。为什么要这样呢?比如考试前你告诉孩子,今天要好好考啊,一定要认真落实啊,这就是给他压力,如果你跟他说,“没关系,放松来考。”那他反而很烦躁,考试真的不重要吗?你这是在变相的给他压力。而我们应该这样做,给他带来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想想你们上一次月考的时候获得100分,真的好简单,对不对?今天的饭菜好吃吗?给她愉悦,不是嘴巴里让她放松就能放松,而是你怎么样带给她快乐和愉悦的氛围。只有身心愉悦了,才能够发挥得更好。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孩子能够把这种习惯能够出现的频率更高。除了对他的要求,这也算是一种惩罚。其实还有一种就是正面强化,我们将来孩子有出息,靠的是优点吃饭。我们要时刻铭记从目标出发。淡化不良习惯,强化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好的习惯养成,那些不好的习惯就会退缩。以20年后的场景为目标,淡化不良现象,淡化当下的不好结果,强化将来的目标,强化好的习惯,多鼓励他努力勤奋。

第五,我们夫妻俩学习了一天,感觉收获满满,感觉回来要开始改变自己。我真以为我们在走正确的路。可是在聊着聊着的时候,又开始纠结了,做不好的时候,他就说,专家都说了,男人是粗线条的,男人是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言下之意是孩子的学习就是你妈妈的事情。我也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女人?女人就是不讲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她讲道理,那她就不是女人。”为了做好女人,我是不是该耍赖?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做一个耍赖的人,这一次让我颠覆了三观。我开始也把这句话来刺激对方,我没想到学习都不是在走正向的阳道,而是拿学习当做一种武器来攻击对方。当我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特别的难过,我告诉我自己,我没办法要求你能不能做到用这种方式对我,但是我一定努力做一个不用这种方式去攻击对方的一个人。我终于明白,每一次跟他吵架的时候,他总是说他吵不过我,为什么?因为我有一堆的理由去刺激到对方。因为我学得更多,我用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对付对方。把对方气得够呛,又反抗不了我。我看到昨天晚上的模式,我一下子明白,我该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我没办法要求你能不能做到,但是我会努力去做到,你也不会去做一个耍赖的女人,不讲道理是指女人在有的时候撒娇示弱,而不是真的不讲道理。一个家庭的和谐、温馨、稳定取决于女主人。女人是家里面的核心,女人在哪里?家在哪里?女人在哪里?老公在哪里?女人在哪里?孩子在哪里?还说女人的第六感觉特别强,自从生了孩子以后,就能够看出一家人里面谁高兴了,谁不高兴,谁说谎了,谁没有说谎,谁受委屈了,谁没有受委屈,如果能看出来就是亲娘。我有做到吗?我似乎没有这种辨别孩子委屈的能力,但是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委屈,我觉得我的洞察力非常的弱,所以我后期要做一个细腻的、关注孩子情感的一个女人。

第六,控制力。有了自控力,成功的可能几率加大。去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成功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对这件事情不喜欢还去做了,并且成功了,这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第七,行为习惯和创造力。行为习惯很好的人,他的创造力很有限,创造力很强的人,他的行为习惯比较糟糕。那我们经常说,行为习惯要养成,可是创造力也很重要,该怎么办?经过研究,得出一种结论,幼儿时期良好习惯要养,但是不能成。要养不能成,应该是不强求孩子让他压着自己的天性发展,保持他那份童真,就富于创造。到小学以后,这种习惯不但要养,还要成,特别是三年级以后。过早的行为习惯养成,会扼杀了他的创造力。非要在这两者之间做个选择的话,那行为习惯更重要。因为行为习惯是立规矩,行为习惯来自于规矩,在规矩的基础上创新。任何创新是要包容允许犯错。创新是在稳定多元上进行的创新,只有在体验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大的时候,才能创新。所以行为习惯是为了达到高效创造力的培养,由拿捏分寸的高低来决定的。我记得我家孩子以前犯错,他一而再再而三犯错的时候,我们对他有很大的要求和情绪,现在想想好像不太对。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屡教不改。为什么屡教不改?我就生气我那么的在意,结果我又深入的去了解他为什么屡教不改吗?有的人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爬行、走路。这是好事吗?你的孩子通过你的训练。确实比一般的孩子提前两个月学会了爬行和走路。可是你知道这这个自认为的成功。是用孩子的什么作为代价了?是孩子的安全感缺失作为代价。因为你在训练他的时候,你是给他有要求的训练他。有要求他,就会在你的要求里训练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爬起来,他感觉到的是如果不按你的要求做,你可能离开他,他失去更多的安全感,他不得不努力的去做来取悦于你。为她的一生落下了很多很多的安全感缺失。到后期再来弥补,需要十倍20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所以教育不是万能教育,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去纠结当下结果的一个领域。谁说今天他的成绩倒数第一,就能说明他明天就一定没出息呢?我们把自己的孩子要十分有耐心的,像幼儿时期婴儿时期一样,能够给孩子天才般的教育模式,给他足够的耐心。同时不要把它作为一种特殊天才的心理来教育孩子。因为天才的生活是不幸的。专家讲了很厉害的天才,他在某个领域达到极致,而在其他生活方面,以及交往方面出现了非常大的障碍。这是我们想要的吗?培养出来的天才可以为社会贡献,可以带给自己荣耀,可是他幸福吗?我们跟他的亲子关系好吗?寿命短,你要的是这种结果吗?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爱的教育,是一个支持与成全的教育。在公司招聘会上。工作能力差的被淘汰,我们认为这是常态。在学校里,老师布置作业统一的模式。我认为是常态,可是在家里,我们就不能把孩子当做一个常态的模式来教育,家是有爱、温馨、亲子情绪流通的地方。是塑造自我,塑造个性化的地方。

第八,孩子回家说老师打他了。我们第二天做了一个实验,让家长和老师坐在旁边看。我们对着孩子说,孩子你的屁股没有了。孩子说还在呀,然后专家就去拍了他的屁股。孩子觉得很好玩,就开始一个追一个躲,然后一会儿累了躺下来。再过一会儿,专家说我的屁股去哪儿了,孩子又去拍专家的屁股,一个追一个奔跑。临走的时候,孩子说,明天还来打屁股吗?所以打屁股这件事告诉我们。行为发生的这件事本身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带给孩子的情绪是什么?如果情绪没问题,其实一切都是OK的。在我们家里也是一样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矛盾,不要去纠结这件事情里面谁对谁错。还是去问在这件事情里面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幼儿把现实和想象分不开。讲航天员嫦娥的故事。

第九,曾经我一再强调逻辑思维很重要,后来学习了新的课程以后,觉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今天专家又在说,我们的孩子都是一步步的走向逻辑思维。比如说语文一直在教育着怎么样训练提炼中心思想。数学的几何代数。物理化学都属于逻辑推理。由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让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逻辑思维是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只有拥有高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人,做事情才会严谨,才会把事情做得更漂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的高低水平,人的差异性很重要的一点出现在这里。我认为的感受是指自己当下的一种感觉。自己有情绪,在做选择的时候尊重自己的当下感受。大部分人只需要生活在理智里的。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要多关注身边的人,以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需要理智,需要智慧。但是一味的去勉强自己,去理智的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当下的感受是最真实。既要尊重当下的体验。又要学会逻辑的推理,理性的分析。两者既是矛盾体,又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理性的支撑,又尊重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自己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刘凤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