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瓦尔登湖》48——50

图片发自App

除了免费的原木、石头、沙子外,作者花了28.125美元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而剑桥学院的学生每年的住宿费就要30美元。

学生们得到了他们奢望的休闲与安逸,逃避了人类必需的劳动,获得的只是令人羞愧的、没有任何好处的悠闲,而如何把这种悠闲转化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却并没有学到。

他们只是通过望远镜或显微镜来观察世界,却从不告诉孩子用肉眼来观察。学习化学,却不学习面包是如何制成的;学习机械,却不会实际操作,发现了海王星的新卫星,却没有察觉自己自己眼睛里的微尘,更没有察觉自己已经是一颗流浪的卫星;在一滴醋中观察着怪物,却对他四周的那些怪物毫无察觉,而且自己就要被吞噬了。学生在学校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学费,而学生与同时代的最有涵养的人接触,并从中获得更有价值的教育却勿需花钱。

假如一个孩子自己开凿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并把他所需要明了的知识都从书本上查询出来,自己动手制一把折刀,相反,另一个孩子在冶金学院里上冶炼技术课,同时他的父亲又赠给他一把罗杰斯牌折刀,想想一个月下来,哪个孩子进步大呢?学航海学,不如亲自到港口实践一下,即使最贫困的学生都要学习政治经济学,但是生活经济学,却从没有在学院里被认真地传授过,结果造成了这个局面:儿子在学习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萨伊的经济学说,父亲却在无法摆脱的债务泥泞中挣扎。

魔鬼很早就在世界上投资入股,之后又源源不断地加股,因此它将永无休止地索取利息,直到最后。我们的发明创造往往只是精美的玩具,它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把我们从严肃的事情上拉开。

就像一个男子热情地要和一位著名的耳聋妇人交谈,助听器的一端都握在手中了,他却想不起来要对她说什么。好像主要的问题仅仅是要快速表达,而不是要理智表达。我们迫切地准备在大西洋底下开通隧道,期望让旧新闻快跑几个星期,迅速到达新世界,但是美国人耷拉着大耳朵收到的第一个信息,也许是阿德莱德公主患上了百日咳之类的八卦新闻。

一分钟跑一英里的骑马人决不会随身携带最重要的信息。英国著名赛马奇尔德斯估计从没有运过一粒玉米到磨坊去。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知识又让人类急于建造自己的巴别塔。它不是生活的必须,而是私欲在扩张。

现代社会的变化比作者生活的时期更加快速,可以说日新月异。可是并没有减少人的忧虑,我们常处在风口浪尖上,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归宿感。我们没有善用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智慧。我们飘浮在大地之上,双脚离开了泥土,飞机,铁路,汽车……时速10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快速的运行导致了心里的空虚。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目光从远方收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来,我们来到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学习空洞无用的知识吗?好高骛远的雄心吗?试想一下,从大学毕业后回到社会,有几个人不会忘记所学到的定律,定理,公式……他们从围墙里的大学,回到社会的大学,有多少的茫然,有多少的不适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引领科学的风尚,大多数人要回归平凡的生活。与其愤世嫉俗,不如俯下身来,先与自然和解,然后才能与人类和解。因为人类首先是自然的产物,而自然又是博大的,智慧的,融入自然,比融入人类社会要容易的多。

所有的好,到了人类社会里往往都会变了滋味,马跑得快,不是为了运送玉米,而是被用于比赛。它们在精致的马厩里,通体发亮,只有被训练,被使用时才能回到它喜爱的草地。可它是自然所生啊,却被人类争竞的工具。

电讯的发达,“家书抵万金”成了历史,可是世界并没有比以前更加的太平。所有的沟通、联络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不取决于电讯,而在于人性。其实人类是需要适当的孤独和寂寞的,越是热闹,引出的麻烦就会越多,毁灭的速度也就越快。

人类不甘于平庸,因为“他的眼明亮了,和上帝一样知道善恶”。当初上帝变乱人的口音,使得巴别塔无法继续建造。可是现在,“硬着颈项”的人把所有的语言都能够互译。而科技的流通、进步早晚会把所有“有智慧”的人联络起来,挑战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比如,克隆,比如各种芯片。不是不可能,而是时候未到。

虽然还有人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帝国辽阔的疆土,虽然还有人用双脚走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但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妖风已经吹进了人的心里,掌控了人的思维,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理智与欲望的较量,不知谁能取胜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瓦尔登湖》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