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主流浏览器之间的差异

1.不同浏览器

现在国内常见的浏览器有:IE、Firefox、QQ浏览器、Safari、Opera、Google Chrome、百度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猎豹浏览器、360浏览器、UC浏览器、遨游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等。

但目前最为主流浏览器有五大款,分别是IE、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Opera。

浏览器最重要的部分是浏览器的内核。浏览器内核是浏览器的核心,也称“渲染引擎”,用来解释网页语法并渲染到网页上。浏览器内核决定了浏览器该如何显示网页内容以及页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对网页的语法解释也不同,因此网页开发者需要在不同内核的浏览器中测试网页的渲染效果。

2.不同浏览器的差异

对网页的语法解释不同

渲染效果不一样

性能不一样,支持脚本的执行速度等不一样,而且支持局部(隐藏元素等)repaint和reflow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样

前端开发人员检查浏览器兼容性的网站 Can I use(https://caniuse.com/)

各大主流浏览器之间的差异_第1张图片

1、IE浏览器:

基本和Windows系统绑定

2、Opera浏览器

之前为自己研发的自己研发的Presto内核,2016年以后,改用当时Google开源的webkit内核,后来Opera浏览器跟随Google将浏览器内核改为Blink内核。

3、Safari浏览器:

2003年,苹果公司在苹果手机上开发Safari浏览器。Safari是最早使用webkit内核的浏览器也是现在苹果默认的浏览器。

4、Firefox浏览器:

Firefox采用Gecko作为内核。Gecko是一个开源的项目,代码完全公开,因此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5、Chrome浏览器:

Chrome浏览器是google旗下的浏览器。Chrome浏览器至发布以来一直讲究简洁、快速、安全,所以Chrome浏览器到现在一直受人追捧。最开始Chrome采用webkit作为浏览器内核,直到2013年,google宣布不再使用苹果的webkit内核,开始使用webkit的分支内核Blink。

3.四大内核

四大内核:四大内核分别是:Trident(也称IE内核)、webkit、Blink、Gecko。五大浏览器采用的都是单内核,而随着浏览器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双内核。像360浏览器、QQ浏览器都是采用双内核。

1、IE浏览器内核:Trident内核,也是俗称的IE内核;

2、Chrome浏览器内核:统称为Chromium内核或Chrome内核,以前是Webkit内核,现在是Blink内核;

3、Firefox浏览器内核:Gecko内核,俗称Firefox内核;

4、Safari浏览器内核:Webkit内核;

5、Opera浏览器内核:最初是自己的Presto内核,后来是Webkit,现在是Blink内核;

6、360浏览器、猎豹浏览器内核:IE+Chrome双内核;

7、搜狗、遨游、QQ浏览器内核:Trident(兼容模式)+Webkit(高速模式);

8、百度浏览器、世界之窗内核:IE内核;

9、2345浏览器内核:以前是IE内核,现在也是IE+Chrome双内核;浏览器渲染原理

4.Web页面运行过程

Web页面运行在各种各样的浏览器当中,浏览器载入、渲染页面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简单地说,页面渲染就是浏览器将html代码根据CSS定义的规则显示在浏览器窗口中的这个过程。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浏览器都是怎么干活的:

1. 用户输入网址(假设是个html页面,并且是第一次访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html文件;

2. 浏览器开始载入html代码,发现标签内有一个标签引用外部CSS文件;

3. 浏览器又发出CSS文件的请求,服务器返回这个CSS文件;

4. 浏览器继续载入html中部分的代码,并且CSS文件已经拿到手了,可以开始渲染页面了;

6. 服务器返回图片文件,由于图片占用了一定面积,影响了后面段落的排布,因此浏览器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7. 浏览器发现了一个包含一行Javascript代码的标签,赶快运行它;

8. Javascript脚本执行了这条语句,它命令浏览器隐藏掉代码中的某个

(style.display=”none”)。杯具啊,突然就少了这么一个元素,浏览器不得不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9. 终于等到了的到来,浏览器泪流满面……

10. 等等,还没完,用户点了一下界面中的“换肤”按钮,Javascript让浏览器换了一下标签的CSS路径;

11. 浏览器召集了在座的各位

  • 们,“大伙儿收拾收拾行李,咱得重新来过……”,浏览器向服务器请

求了新的CSS文件,重新渲染页面。

浏览器每天就这么来来回回跑着,要知道不同的人写出来的html和css代码质量参差不齐,说不定哪天跑着跑着就挂掉了。好在这个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页面重构工程师,平时挺不起眼,也就帮视觉设计师们切切图啊改改字,其实背地里还是干了不少实事的。

说到页面为什么会慢?那是因为浏览器要花时间、花精力去渲染,尤其是当它发现某个部分发生了点变化影响了布局,需要倒回去重新渲染,内行称这个回退的过程叫reflow。

reflow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现在界面上流行的一些效果,比如树状目录的折叠、展开(实质上是元素的显示与隐藏)等,都将引起浏览器的 reflow。鼠标滑过、点击……只要这些行为引起了页面上某些元素的占位面积、定位方式、边距等属性的变化,都会引起它内部、周围甚至整个页面的重新渲染。通常我们都无法预估浏览器到底会reflow哪一部分的代码,它们都彼此相互影响着。

另外,有个和reflow看上去差不多的术语:repaint,中文叫重绘。 如果只是改变某个元素的背景色、文字颜色、边框颜色等等不影响它周围或内部布局的属性,将只会引起浏览器repaint。repaint的速度明显快于 reflow(在IE下需要换一下说法,reflow要比repaint 更缓慢)。

三、从浏览器的渲染原理讲CSS性能(http://hi.baidu.com/zhoumm1008/blog/item/03fa88f97fe5ddebfd037f4b.html)

平时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浏览器打交道,写出来的页面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浏览器下显示的不一样。苦逼的前端攻城师们为了兼容各个浏览器而不断地去测试和调试,还在脑子中记下各种遇到的BUG及解决方案,而我们好像并没有去主动地关注和了解下浏览器的工作原理。如果我们对此做一点了解,我想在项目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它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以及对页面性能做出相应的改进。今天我们主要根据浏览器的渲染原理对CSS的书写性能做一点改进(当然还有JS本篇文章暂不考虑,后面的文章会做介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浏览器的渲染原理这一神秘的面纱吧:

最终决定浏览器表现出来的页面效果的差异是:渲染引擎 Rendering Engine(也叫做排版引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浏览器内核”,负责解析网页语法(如HTML、JavaScript)并渲染、展示网页。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的浏览器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一样,那么就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导致的。

5.加载页面时浏览器的具体工作流程

1、解析HTML以重建DOM树(Parsing HTML to construct the DOM tree ):渲染引擎开始解析HTML文档,转换树中的标签到DOM节点,它被称为“内容树”。

2、构建渲染树(Render tree construction):解析CSS(包括外部CSS文件和样式元素),根据CSS选择器计算出节点的样式,并生成CSSOM树,然后再和HTML DOM树一起生成渲染树。

3、布局渲染树(Layout of the render tree): 从根节点递归调用,计算每一个元素的大小、位置等,给每个节点所应该出现在屏幕上的精确坐标。

4、绘制渲染树(Painting the render tree) : 遍历渲染树,每个节点将使用UI后端层来绘制。

主要的流程就是:构建一个dom树,页面要显示的各元素都会创建到这个dom树当中,每当一个新元素加入到这个dom树当中,浏览器便会通过css引擎查遍css样式表,找到符合该元素的样式规则应用到这个元素上。

6.css引擎查找样式表

注意了:css引擎查找样式表,对每条规则都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去匹配。 看如下规则:

1    #nav  li {}

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很慢,尽管这让人有点费解#_#。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从左到右阅读的人,可能猜想浏览器也是执行从左到右匹配规则的,因此会推测这条规则的开销并不高。在脑海中,我们想象浏览器会像这样工作:找到唯一的ID为nav的元素,然后把这个样式应用到直系子元素的li元素上。我们知道有一个ID为nav的元素,并且它只有几个Li子元素,所以这个CSS选择符应该相当高效。

事实上,CSS选择符是从右到左进行匹配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后,我们知道这个之前看似高效地规则实际开销相当高,浏览器必须遍历页面上每个li元素并确定其父元素的id是否为nav。

1    *{}

额,这种方法我刚写CSS的也写过,殊不知这种效率是差到极点的做法,因为*通配符将匹配所有元素,所以浏览器必须去遍历每一个元素,这样的计算次数可能是上万次!

1    ul#nav{} ul.nav{}

在页面中一个指定的ID只能对应一个元素,所以没有必要添加额外的限定符,而且这会使它更低效。同时也不要用具体的标签限定类选择符,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类名进行扩展。例如把ul.nav改成.main_nav更好。

1    ul li li li .nav_item{}

对于这样的选择器,之前也写过,最后自己也数不过来有多少后代选择器了,何不用一个类来关联最后的标签元素,如.extra_navitem,这样只需要匹配class为extra_navitem的元素,效率明显提升了

对此,在CSS书写过程中,总结出如下性能提升的方案:

  1. 避免使用通配规则 ,如    *{} 计算次数惊人!只对需要用到的元素进行选择
  2. 尽量少的去对标签进行选择,而是用class     如:#nav li{},可以为li加上nav_item的类名,如下选择.nav_item{}
  3. 不要去用标签限定ID或者类选择符   如:ul#nav,应该简化为#nav
  4. 尽量少的去使用后代选择器,降低选择器的权重值  后代选择器的开销是最高的,尽量将选择器的深度降到最低,最高不要超过三层,更多的使用类来关联每一个标签元素
  5. 考虑继承,了解哪些属性是可以通过继承而来的,然后避免对这些属性重复指定规则
  6. 选用高效的选择符,可以减少页面的渲染时间,从而有效的提升用户体验(页面越快,用户当然越喜欢^_^)

你可以看一下CSS selectors Test,这个实验的重点是评估复杂选择符和简单选择符的开销。也许当你想让渲染速度最高效时,你可能会给每个独立的标签配置一个ID,然后用这些ID写样式。那的确会超级快,也超级荒唐!这样的结果是语义极差,后期的维护难到了极点。

但说到底,CSS性能这东西对于小的项目来讲可能真的是微乎其微的东西,提升可能也不是很明显,但对于大型的项目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且一个好的CSS书写习惯和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严谨的要求自己。


作者:多喝热水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69b0216780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前端开发中常见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javascript,javascript,浏览器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