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许多架构师追求稳定、可靠、不变的系统结构;这常常导致敏捷开发的困难;所以我主张:架构师要以接口(Interface)为焦点,以组合创新为依归,就能与敏捷完美组合了。在移动应用和软硬结合应用上,我希望软件变化集中于框架接口的实作基类内;因为这些变化与通信协议或硬件设备有关,为了包容通信&硬件的变动、标准与不标准,软件框架基类内部代码随之而变,代价不高。敏捷非常依赖重构(重整架构),能"分合自如"就易于重构,欲分合自如,接口是第一等公民(The first-class citizen),让接口订益和设计能迅速落实为代码,是"架构+敏捷"完美组合的基石。
本书缘由:高焕堂于2013年在日本退休之前,基于日本师徒制的要求而传承给下一代架构师的架构思考技术(俗称设计心法)。25年来他专精于A段(投资决策前)架构设计,退休闲暇将之写成中文,欢迎大家指教。A段与B段的区别是:A段获利思维,B段成本思维。两种思维之间的差异是:1)获利思维:用户<占便宜>;2)成本思维:让用户<捡便宜>货。
目录:請看目錄
欢迎访问 =>高老师的ADT技术论坛
高焕堂:MISOO(大数据.大思考)联盟.台北中心和东京(日本)分社.总教练
ee ee
<<看上一集-------看下一集>>
[#801]依据传统抽象视角,分析与设计Domain Classes的继承结构是项目的起步工作之一,但是建立出可靠的继承结构,本身就是跌代的结果,那么跌代的起点(Simple Solution)应该不是继承视角,而是其它视角;例如,组合视角。
[#802]将 {基类 / 子类} 结构视为一种 "代码"造形。然后从不同视角,将分析与设计的内涵赋予到此结构上,则这象造形就能有形形色色的内涵了。这摆脱掉传统 {基类 / 子类} 结构只有一种内涵(抽象&继承)的苍白思维世界;更能灵活地配合敏捷的跌代、并顺畅重构与成长了。
[#803]回复TriChaos: 我反而是在调整概念层次的分析和设计视角,能直觉地落实为代码。并不是去改进实现细节,而是调整架构师的思维视角。架构师可以调整自己,而不是仅仅去调整别人。
[#804]子类开发者,将子类名称写在配置文文件里,让基类来读取即可。Android & iOS都如此,设计模式已经是1990年代的思维了,应该翻新了。
[#805]由于我们的<软硬结合平台>上的应用软件,其形式包含传统的Android App形式,以及HTML5-based的Web App形式。所以我们必须重构PhoneGap框架,让信息流向也能承接来自传统(一般)Android App里的View事件。
[#806]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807]
[#808]
[#809]
[#810]
[#811]由于硬件、软件、内容服务(运营)各产业都必须不断创新,藉由独特性、差异化来取的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软硬结合工程师必须运用精致的框架(Framework)、接口(Interface)、插件(Plug-in)技术来包容硬件(含驱动软件)的改版和差异化,并且在硬件产业的不断创新之下,仍维持整体产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812]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IT架构师如果具备"设计思考",他就很容易领会,谷歌副总Marissa Mayer所提倡的:“创意爱上限制”(Creativity loves Constraint)。她说:”创新来自愿景与限制的互动”(Innovation is born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straint and vision)。更多新思维:http://t.cn/8FbhmdD
[#813]在互联网、物联网等通信网络普及的今天,日新月异、日益增多的智能型设备,需要透过通信网络来对接相联。在设计思维上,这称为<加法设计>,让整体系统愈加复杂化。面对<加法>的复杂性,人们因为恐惧而寻求<减法设计>来简化复杂性。例如,期待通信协议的统一化、标准化等。但是,这只能望梅止渴。
[#814]我深深觉得过去30年,"实践"是华人的主轴,而思考、设计、方法和造形大多是舶来品。我深深觉得国人头脑好又多,应该多思考、多创造才是对的。
[#815]许多人误认为,过多的设计和创意会带来风险;其实设计与创意也能用来避风险,探索一条更稳当的途径。韩国非常重视设计,三星许多创新,也善于避风险,业务蒸蒸日上。所希望大家喜欢我提出的EIT造形、TSMC设计模式和我设计的"敏捷顶层设计方法论"。更希望大家一起来设计与创造。
[#816]在手机产业里,大小配件的结合销售情形,已经愈来愈多样化了。试想,Apple公司的配件总类多达600种以上。以此观之,以智能TV/STB为中心的客厅小配件市场机会是很抢眼的。试想,国内3亿个客厅,需要大量相关配件。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两个平台:<软件框架平台>和<商务交易平台>。
[#817]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硬件、软件与内容,三者之间;软件最虚、内容次之、硬件最实;而服务则是三者的融合功能。软硬结合最符合太极的阴阳相抱。更多新思维:http://t.cn/8FbhmdD
[#818]在当今的Android产业里,无论是软件、或硬件,生产并非问题所在;销售渠道是一大挑战。因此,透过数字家庭产业联盟的行业型<软件框架平台>和<商业交易平台>能强力解决困境。例如,许多款的Android投影仪,并没有与家庭其它智能设备做好整合&应用,未能有效进入广大的家庭。
[#819]智能家庭的行业型<软件框架平台>与传统大家熟悉的智能电视<中间件>是不一样的。行业型<软件框架平台>位于中间件之上。中间件内含的是平台插件,其整合底层操作系统平台的功能。行业型<软件框架平台>则内含许多商业层面的插件,例如股票分析的软件模块等。
[#820]智能电视<中间件>主要是去屏蔽底层硬件或平台的差异化,来支持App的跨平台。行业型<软件框架平台>则是用来 "框住" App,来强力支持<软硬结合开发、硬硬结合销售>的高获利商业模式和策略。
[#821]为什么要迈向<智能家庭OTT平台>呢? 因为从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来看,城市的商业模式将会在OTT层级对接,然后才指引底层物联网如何对接;而不是先在底层感知对象的对接之后,才来寻找商业模式。这也可能化解当今物联网难寻有效商业模式的窘境。
[#822]在<软硬结合开发、硬硬结合销售>新型商业模式的支撑下,除了大家熟悉的家庭医疗智能设备、音视频拨放的相关设备(如投影仪)、智能地毯等硬件销售之外;更多的幼儿学习内容等文化产业的商品,也能透过此交易平台的巨大销售渠道。这我们称为:"内容创意在云端,整合销售在终端"商业模式。
[#823]许多人都相信,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会让整个产业走向<卖内容送硬件>之路。事实上,内容与硬件是虚实相依,透过<软件平台>来挟<内容>以卖<硬件>,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市场模式,更重要的是:用户很愿意付钱买硬件,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所以,我大力推动深圳的<软硬结合开发、硬硬结合销售>模式。
[#824] <通过软件提升硬件的价值> 就是俗称的"软硬结合",它是手段,是发钱又是国人看不见的,不愿意投资的。所以要倒过来,同步推动<硬硬结合销售>,强调获利模式,是必要的途径。
[#825]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硬件、软件与内容,三者之间;软件最虚、内容次之、硬件最实;而服务则是三者的融合功能。软硬结合最符合太极的阴阳相抱。更多新思维:http://t.cn/8FbhmdD
[#826]我致力于推动深圳的<软硬结合开发,硬硬结合销售,挟内容以卖服务>商业模式;其中,软硬结合开发是手段,硬硬结合销售是 "短期获利" 策略,而挟内容以卖服务则是 "长期获利" 策略。
[#827]所以,软硬结合、挟内容(把内容夹在软硬中间,成为三明治)以卖硬件(软件开源免费)。就是我推动深圳的<软硬结合开发,硬硬结合销售>商业模式的幕后设计思考。
[#828]国人鼓吹务实,所以重硬件、网络、通信,也重 "内容" 却轻忽 "软件";因此未能有效虚实相依、阴阳相抱。国人的软件业者也很务实,重表面UI、重数据,却轻忽 "设计";因此也未能有效虚实相依、阴阳相抱。剩女剩男太多,何不结为好缘,从此公主、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829]@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跨平台架构设计是基础>> 大家都知道,无法跨平台,就永无宁日,测试方案就没有自主性、也不能复用。反之,基于跨平台的架构设计,不受别人平台(如Android平台)的牵绊,可以大幅减少测试工作量,并提升质量;全力创新出自己产品的独一无二风格。更多新思维:http://t.cn/8FbhmdD
[#831]国人ICT领域喜欢谈<互联网>、<移动(终端硬件)>、<内容>和<(大)数据>;可是很不喜欢谈<软件>和<设计>;只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东西,这违背虚实相依设计原则,这常常陷入困境:1) 产业走不出国门,只能赚外国的蝇头小利。 2) 只能拼命赚国内的钱。
[#832] <<热情投入的重要>> 李安导演的专注投入是他的电影奇迹的基础。4年来,他拍 "少年PI"期间,开始学潜水,且拿到潜水牌照。我也学习李安,过去4个月来,苦思
[#833]欲掌握Android的知识体系,从框架角度切入,可以找到它的甜心点(Sweet Spot)。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开放的架构,我们可以直接切入核心,看到树干结构,一目了然;而不必像iOS、Win8等封闭平台,只能从外部功能(树叶)去猜测底层架构。
[#834] <<跨平台架构设计是基础>> 面对强势的Android开源平台,我们不得不使用Android x.x 版本。那么,我们有何高明的跨平台策略和技术,让我们(大鸿鸟)能振翅高飞、遨游天际呢? 跨别人的平台,整合自己产品,进而推展自己的平台,是当今处于Android多元发展情势下的赢家之路。
[#835] <<跨平台架构设计是基础>> 跨别人平台的问题有两个来源: 1) 来自终端产品总是面对外来芯片(及其API)的善变; 2)平台软件(如Android, iOS等)升级和版本变更频繁,终端必须随之而更新。
[#836]为什么我提出的EIT造形,能化解敏捷开发里,架构师与开发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呢? 答案是:因为EIT代码造形,既是代码,又是设计模式。它是架构设计师(建筑师)心中的"砖块";也是开发者(营建商)心中的砖块。前者是设计单元;后者是施工单元。两者同出而异名,是敏捷和谐的基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37]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在Android芯片厂商发挥的<一站式>(Turnkey)策略下,其话语权愈来愈大;相对地,Android终端厂商的自主性空间就日益缩小,这就是俗称<山寨化>现象。所以我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追求水涨船高,反过来擅用枷锁的束缚,来激发自己的创意。更多新思维:http://t.cn/8FbhmdD
[#838]由于EIT代码造形,既是代码,又是设计模式。它是架构设计师(建筑师)心中的"砖块";也是开发者(营建商)心中的砖块。所以就成为开发者从代码开发而迈向架构设的快捷之门。
[#839]架构师与开发者之间如何紧密衔接,是敏捷(agile)顺畅性的关键所在。架构师需要看开发者的代码吗? 架构师设计在先,又如何看到开发者的代码呢? 如果不想看、不会看、或看不到时,架构师如何表述其构想给开发者呢? 这如同蛋生鸡、鸡生蛋的古老问题。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我提出了 "EIT代码造形" 。
[#840]欲掌握Android的知识体系,从框架角度切入,可以找到它的甜心点(Sweet Spot)。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开放的架构,我们可以直接切入核心,看树干结构,一目了然;而不必像iOS、Win8等封闭平台,只能从外部功能(树叶)去猜测底层架构。所以,欲掌握Android架构体系,从它的多层框架体系视角切入,是最有效的。
[#841] Android已经跨越单机开发,迈入多机整合、多屏互动的领域了。尤其是当今兵家必争的智能家庭,以及新兴的智慧城市领域。Android的项目日益扩大、复杂化。我们需要加入新潮的软件工程、新一代的架构设计思维和模式。
[#842]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改变我们对架构的视角。例如,不合理的假设(assumption)是:先厘清用户需求(Requirements),然后针对需求,区分善变与不变,得出稳定的架构。这就是古典的Requirement-based架构设计。这是让Android大型项目与敏捷无法携手同行的致命伤。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43]
[#844]改变我们对架构的视角。例如,不合理的假设(assumption)是:架构是下层,应该像地基或平台;应用(App)像地面上的房屋。下层架构要稳定,才能支撑上层应用的百花齐放。这项古老的假设与Android现代软件结构是格格不入的。
[#845]最有创意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认为:“能不能看出事物的关系和模式,并做出不寻常的组合和关连,乃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当你也可以观察乍看之下毫不相干的事物,找出不同的关联方式,发展出和达文西一样的能力。
[#846]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IT+Design Thinking# 改变我们对架构的视角。例如,不合理的假设(assumption)是:建立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然后期待越底层必须越稳定。这是莫大的错误认知阿!!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47]达芬奇经常写下『务必彻彻底底想清楚』和『先考虑终点』。从最终目标(Goal)去思考及领悟事物的本源,是欣赏关连的一个好方法。以某种架构来表达其关连及组合,就表现出创意了。
[#848]从目标(Goal)领悟其本质并构思其形(Form),这过程产生创意及其呈现。有了创意之后,以现实条件来检验创意的可实现性、以及创意与现实的调和,这过程产出创意的实现计划。有了实现计划之后,就依据实现计划而贯彻执行。
[#849]然而麦肯锡(全球最出名的顾问公司)思维强调分析事实并加以验证,不但让看似天马行空的构思也能逐步修正到可实现的境界,而且把创意视为假设基调,不会让我们等待有好的创意之后才开始思考其实现计划。
[#850]架构的新学习法,不是学习更多运用设计模式的技巧。而是学习反思自己心中对于架构本身的诸多假设(Assumption)。
[#851]改变我们对架构的假设(assumption)是:在<<呆伯特法则>>一书的作者写道:有些单位透过调整其业务内容,盼望追求美好的未来。这往往是虚掷时间的,其实藉由调整商业计划幕后的<假设>部分,就能有效获得一样的结果。请记得,未来建立在假设上,而假设就是你自己所编撰出来的,没有必要让它绑住你自己。
[#852]改变我们对架构的视角。例如,不合理的假设(assumption)是:用户使用App,用户下命令给App,然后App调用平台软件。这是古老的认知,已经不何时宜了。事实上,用户所碰触的是硬件面板或键盘,没摸过App软件。不然,有谁能说说软件摸起来的感觉如何? 像摸猫咪? 像熳鱼?
[#853]当用户将小配件连接到TV/STB时,此平台就会启动相对映的(软件)插件(Plug-in)来掌控大、小硬件的通信;而且衔接到上层的应用软件(App)。随着小配件的创新和数量增多,插件也会更新、数量也会增多。
[#854] @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在PhoneGap 框架里有个<插件管理(Plug-in Manager)>模块,由于PhoneGap是一个开源软件,可以对它加以重构而移植过来,做为我们开源开放的<软硬结合平台>里的<插件管理模块>。
[#855]此<软硬结合平台>里,需要开发一个软件模块来管理上述的众多插件。这个软件模块,通称为:<插件管理模块>(Plug-in Manager)。它负责管理众多的插件,这插件就是EIT造形里的
[#856]在PhoneGap 框架里有个<插件管理(Plug-in Manager)>模块,由于PhoneGap是一个开源软件,可以对它加以重构而移植过来,做为我们开源开放的<软硬结合平台>里的<插件管理模块>。
[#857] #软硬结合架构设计# 软硬结合案例分享:这是支持智能家庭的<软硬结合开发、硬硬结合销售>商业模式的应用软件平台架构设计。在此商业模式里,TV/STB是扮演主角(主硬件角色),所以这个开源(Open Source)的软件平台会执行于TV/STB里。我们称此平台为:<软硬结合平台>。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58] #顶层设计# 过去,架构师的设计注重于表达(业务)领域知识的结构,其设计出来的架构,需要再进行细部设计,才能对映到代码结构。这项细部设计,由谁来做呢? 试想,如果架构师直接以代码造型来思考其设计,让架构师与开发者具有一致的心灵、共同的感觉,您觉得会有建设性吗? http://t.cn/8FbhmdD
[#859] #顶层设计# 由于"以TV/STB为中心的家庭配件商业模式"里,各主件厂每年的产销量都在千万台等级,采取标准通信配件与非标准通信配件齐头并进,用户自由选择,更加尊重市场与用户。而<平台/插件>架构能够以软件标准接口来封装各种通信协议。做法请参阅高老师的讲座。 http://t.cn/8FbhmdD
[#860] #顶层设计# 由数字家庭推进中心主办,高焕堂主持的"以TV/STB为中心的家庭Android配件商业模式的论坛和产品展示";并不是推行传统的通信标准老路子,而是标准通信配件,与非标准通信配件都是鼓励的。因为<平台/插件>架构能够以软件接口来封装标准与不标准通信协议。 http://t.cn/8FbhmdD
[#861] #顶层设计# 我认为,让微博或微信直接连结到家庭里的物(如马桶),并非最好的。而是为智能家庭建立"Family微博"和"Family微信"平台;然后"Family微X"一般的"微X"对接。"Family微X"平台与<平台/插件>架构,能让家庭平台活跃起来。这种"Family微X"平台,我们通称为"Family OTT平台"。 http://t.cn/8FbhmdD
[#862] #顶层设计# 我认为,让微博或微信直接连结到家庭里的物(如马桶),并非最好的。而是为智能家庭建立"Family微博"和"Family微信"平台;然后"Family微X"一般的"微X"对接。"Family微X"平台与<平台/插件>架构,能让家庭平台活跃起来。这种"Family微X"平台,我们通称为"Family OTT平台"。
[#863] #顶层设计#在数字家庭推进中心的策略下,我用心推动"Family OTT平台",俗称"Family微X"平台。"Family OTT平台"是一个类别(Type);每一个家庭都是此类的一个个体(Instance),都有一个2维码ID。家庭里的任何智能设备都是此平台个体的一个插件。对于一般的微信平台而言,上述个体又是它的一个插件。
[#864] #顶层设计#这是实体架构设计的新格局,可化解物联网的N:N网状结构的困境,和难以找到商业模式的问题。因为,家庭插件Instance与家庭平台Instance是N:1结构;而家庭OTT平台Instance与Social OTT平台之间也是N:1结构。因此将N:N网状结构,转变成为N:1 & N:1的树状结构。这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865]物联网将所有物品都加入到互联网,产生了N:N的网状结构,这种简单架构概念真的无法让智慧城市落地。只需要改为新思维、新概念,改为N:1 & N:1的树状结构,才能大幅降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复杂度,就更容易务实落地了。 http://t.cn/8FbhmdD
[#866]<为什么说炒作概念呢?Family-OTT与其它的OTT有何区别?> 高老师回答:"Family微X"平台是一般"微X"平台的一部分,这种"Family微X"平台也是一种OTT平台;OTT确是一个概念,但确让外行人能慨括知道其涵意。
[#867] #顶层设计# 这是一般的 {微信平台(移动互联网) + 智能家庭(物联网)},这种架构属于纯加法的设计,少了有效的减法设计,是个非常容易失控的架构,所以应该重构才能成为有效的架构设计。http://t.cn/8FbhmdD
[#868] #顶层设计# 落实"Family微X"平台,此平台能与一般微信、微博、LINE等俗称OTT平台来对接,传统侠义的OTT平台是指从云端将内容(含音视频)送进家庭播放。这里的"Family微X"平台则能双向互联的,例如可以将家庭信息推送到一般微信的手机上。
[#869]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架构设计呢? 将属于纯加法的N:N网状结构,配上有效的减法设计,如图所示重构为N:1 & N:1的树状结构。就能让"微X"平台形有机(Organic)成长了。http://t.cn/8Fo3z3r
[#870] #顶层设计# 微信是一个理想的顶层系统平台,只是它还是属于N:N的网状系统架构,而不是多层级的N:1树状结构。另一方面,家庭物联网或医疗物联网等,则还偏于通信传输层的N:N网状架构。于是,减化设计为:将物联网提升到如微信的顶层系统架构,然后两者对接成多层级的N:1树状结构。http://t.cn/8Fo3z3r
[#871]#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本身的神圣职责就是:创造全国性的 "规划文件上要书同文"、"网络通信上要车同轨"、"系统架构上要诗同形"。高老师是基于他提出的EIT软件造形,延伸到EIT-based的智慧城市顶层平台造形,也就是一个多层级的N:1树状平台造形。http://t.cn/8Fo3z3r
[#872]#顶层设计# 建议: 1) 秦皇岛数字家庭联盟的"家庭物联网平台" 与 腾讯微信(移动互联网)平台对接;2) 各家庭里的TV(或网关等)是"家庭物联网平台"的主角;3) 各家庭里的主角成为微信平台的插件;4) 家庭里的智能设备成为家庭里主角的插件;构成双层树状架构。5)将家庭平台模是复制到其它领域(如学校)。
[#873]"统一系统架构" 目的是要创造 "诗同形" 的整体造形;让各城市、各业务区块、各厂商都能将其各自的内涵以相同的形式来城现出来。就如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能将其意境内涵以相同的七言绝句造形成现出来。高老师的EIT软件造形就是这项"统一系统架构" 造形的基础。
[#874]物联网各自N:N网状结构的信息孤岛,可以藉由移动互联网来连结起来。例如,城市静态和动态交通系统信息孤岛,该如何与城市行政与规划拓展孤岛,是可行之路。
[#875]<<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统一系统架构刍议>> 在"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对接的实践层面,分为绑定(Binding)与数据传输(Transmit)两个步骤。这个统一架构偏于前者,以一个稳定、能有机成长的树状体系来组织众多终端或中间结点;迅速绑定目标对象,并决定最佳的数据传输途径。
[#876]#顶层设计# "移动互联网" 与 "物联网" 的对接,主要是绑定(Binding)过程,而不是指连结后的大量数据传输。例如,主人如何用他的手机连结到人形态检测仪,或检测仪如何推送简信通知手机:有大数据已经送到他的邮箱。
[#877]#顶层设计# 建议:智能城市顶层设计的统一系统架构>>1) "家庭物联网平台" 与 移动互联网(如微信)平台对接;2) 家庭里的TV(或网关等)是家庭平台的主角;3) 各家庭主角成为微信平台的插件;4) 家庭智能设备成为家庭主角的插件;构成树状架构。5)将家庭平台模式复制到智能城市的其它各领域(如医疗)。
[#878]架构师对整个产业的影像愈来愈大。只依赖传统的"抽象思考",其实并不足够。因为抽象是根据特定视角(View)而抽的,常常会将一些不可或缺的(从别的视角而言)内涵;因而失去内涵的整体性,虽然这样也能从复杂中(抽象而)得到简单,但很可能已经伤害了复杂本身的完整性了。http://t.cn/8Fo3z3r
[#879]<<智慧城市的焦点在于智慧,还是城市呢???} 是一个热门议题,您觉得呢? 例如,好睡觉的床,焦点在睡觉,还是床呢? 有内容的电视剧,其焦点在于内容,还是电视剧呢? 还有,嫁一个有钱的老公,其焦点在于钱,还是老公呢?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80]#顶层设计# 最近,{ 智慧城市的焦点在于智慧,还是城市呢? } 是一个热门议题。一个城市有许多个面向和面貌,智能只是其中之一。尊重城市的永续发展、全方位的发展;智慧城市并不是"只有智慧的城市"或是"只有物联网的城市"。就像一个人不应该"穷得只剩下钱"一样的处境。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81]#顶层设计# 为什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适合采取SoS(System of Systems)思维呢? 因为城市本来就含有无数种、无数个形形色色的小系统(小S)。包括建筑物、自然景物、人、IT系统等,各有各的智能。顶层设计是一群设计师在构思如何"有智能地"将这些小系统(的智能)组合起来,让城市(大S)像飞机一样飞上天。
[#882]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很像飞机的上层设计。它是基于SoS(System of Systems)的思维,焦点在于左边的"大S",而不在又边的那一群"小S"。有效顶层设计:将城市里的一群不会飞的小系统,让它们互联互通,组合起来,竟然能飞上天空!! 我认为,没有产生"会飞"的效果的设计,可能就不是顶层设计。
[#884]瑞典数学家安德烈斯:用数字说谎非常容易,用数据说出真相則非常困难。在大数据时代,面对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数据、市场信息、消费行为等,宜反思这句话,有助于提升敏銳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885]有创意的个人才有活泼创新的社会。创意的活动是必须全心全力投入的构思工作,深入掌握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技巧,还要加上你的热情才行。高老师每年闭关时间长达3~4个月透入创意构思。欢迎您多观照高老师的<
[#886]@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溯因推理# 想成为”创新型架构师”吗? 必备的设计思考方法:溯因(Abductive)推理,请看高老师的介绍。http://t.cn/8Fo3z3r
[#887]Android-based项目开发需要敏捷,敏捷需要搭配<创新组合型>架构设计师,架构师需要设计思考技巧,设计思考仰赖溯因逻辑推理能力。
[#888]演绎逻辑是从一般性到特定性的推理;例如,一般法则是:会抓耗子的猫,就是好猫。当我们看到一只懒猫(不是好猫),就可以依演易推理而得知:牠不不会抓耗子。
[#889]美国史坦福大学教授 马丁说:朔因逻辑是设计思考者的命脉,设计思考者很习惯探索难题,从不同观点切入,寻找新事物;非常具有创新性。
[#890]大多数人看 Android时,是从它的功能、服务、API等上层角度来看的;然而Android是开源平台,可以直接切入底层核心,因此可以摆脱掉功能观点,而从框架视角切入,如附图。接者再从框架基本造形(Form)来看到每一层框架,就能掌握Android的整体架构了。
[#891]@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软硬结合# 鱼头头clover: <<高老师来说说微信怎么软硬结合吧>> 软硬结合应该是"不得不"走的路,也是各企业的商业策略部分,应该自己寻觅,才能变成核心竞争力。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92]无论是移动应用、物联网等都涉及愈来愈多的系统组合或整合。而软件开发(如敏捷方法),愈来愈仰赖架构设计,所以架构师们亟需要去更深刻领悟和学习创意型的架构设计模式。
[#893]许多架构师追求稳定、可靠、不变的系统结构;这常常导致敏捷开发的困难;所以我主张:架构师要以接口(Interface)为焦点,以组合创新为依归,就能与敏捷完美组合了。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94]回复TriChaos: 在移动应用和软硬结合应用上,我希望软件变化集中于框架接口的实作基类内;因为这些变化与通信协议或硬件设备有关,为了包容通信&硬件的变动、标准与不标准,软件框架基类内部代码随之而变,代价不高。
[#895]回复寒武纪的三叶虫-Q: 敏捷非常依赖重构(重整架构),能"分合自如"就易于重构,欲分合自如,接口是第一等公民(The first-class citizen),让接口订益和设计能迅速落实为代码,是"架构+敏捷"完美组合的基石。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896]balto :<追求稳定不变的架构往往带来的是僵化和各种千奇百怪的work around.> 是的,架构要持续地改变,支持更多创新、更高度灵活&敏捷。
[#897]上善若水_利万物 :<<重构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和别人聊起过敏捷,貌似重构是必然的。>> 如果系统重新组合有大利益可图时,重构就不是成本问题,就希望能"上善若水",如水之无形地分合自如,重构如流水。
[#898]这个世界总是在"虚实相依"状态下才能展示出力与美的组合。我经常谈到微信、Facebook、Line、Skype等,相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属于虚的一层。其可获利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来自全虚的OTT环境,它必须在智能终端去"落实接地"才能虚实相依,OTT才不会是朵无根的兰花而已。
[#899]微信一直没走好软硬结合、端云整合之路,未能达到虚实相依之境;一旦被迫收费了,就会正视"软硬结合"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欲拥有话语权、可高度自主性的获利商业模式的本质性(不可或缺性)要素。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900]在未能将"软硬结合"做到位之前,"微信 = 微利"很可能是事实。因而,一旦走好软硬结合、端云整合之路,达到虚实相依之境,就会摇身移变成为"微信 = 大利"了。
欢迎访问 =>高老师的ADT技术论坛
高焕堂:MISOO(大数据.大思考)联盟.台北中心和东京(日本)分社.总教练
ee ee
<<看上一集-------看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