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断的知识,来自不断被满足的好奇

最喜欢问“为什么”的,大概就是小孩子。小孩有足够充沛的精力探索一切好奇的事物,无所顾忌地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疑问。

你知道吗?一个4岁的小孩平均每天可以提问437次,询问437个“为什么”。这个数字重要吗?有意义吗?

好吧,这个数字并不重要,我们的孩子不会每天对我们提出437个问题,我们也不会每天解答437个问题。

我是从《超纲冷知识》上看到的这个小知识。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是《147THINGS》,很简单直白,但我更喜欢中文书名。虽然里面有部分知识既不超纲也不冷,还有一小部分更像是脑洞。

吉姆·查普曼可以说是许多自由职业者想要活成的模样,他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模特、时尚杂志GQ特约编辑,还是英国的知名视频博主,他的视频吸引了超过500万人观看。用我们的话说,他有着个人流量,是个网红。

如果你默认,一位科普书的作者必定是个专家,那可就要失望了。吉姆·查普曼并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他或许称得上博学,至少在冷知识方面。他大脑里面有着一大堆看似无关紧要的冷知识,还在随时更新补充着。他的视频内容之所以吸引人,据说是和这些冷知识有关。对了,他还凭借冷知识出了这本书。

我更愿意把这些冷知识称之为“被满足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然而随着长大成人,我们越来越忽略自己的好奇心,更不会轻易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好奇心的答案。吉姆·查普曼不是其中一员,他对事物有着充沛的好奇,热衷于寻找问题的答案,会因为得到答案而兴奋,像个获得全新口味糖果的小孩,抑制不住地想要分享、炫耀。

书中有着147个冷知识,在翻到目录页之前,我以为目录上会将这147个冷知识一一排列出来。书中将这147个冷知识分成10个主题,目录页面展示的便是这10个主题。事实上,在看到目录的时候,我小小地松了一口气,作为一本众多小知识点的合集,如果一开始就在目录毫无保留地展示,阅读的趣味性会少很多。

作为科普书籍,《超纲冷知识》和读者的距离并没有远远拉开,更像是两个人对坐而谈,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字给人感觉比较幽默。作者本人就是比较幽默的风格,思维非常跳跃。一般页面下方的小字通常是注释,这本书里面是作者的一些跑题的话。想象一下,一个非常博学且幽默风趣的人,也就是吉姆·查普曼,坐在你对面,兴奋地告诉你许多日常所不知道的知识点。他的讲解很幽默,你听来也不觉得乏味和疲倦,由于兴奋,他的双手动作不断,他还会时不时地短暂跑偏话题,几句话后又自己转回来。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这就是我阅读时候的感觉。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翻译十分给力,虽然我不是很懂翻译,但书中文字非常流畅,字里行间保有作者本人的风格,在我看来,这是十分难得的。

另一方面是作者的好奇心源自于“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好奇心大多是从“人”出发。10个主题有一半以上和“人”直接相关。抛开主题分类,阅读单个的知识点,这种情况更明显。比如“45亿年前的地球,可真的不那么好玩(最好还是不要穿越回那个时候)”“如果你只穿着泳裤漂浮在太空中,那你百分百会在一分钟之内死亡”等等。当过于遥远的事物和我们自己相关的时候,距离会瞬间拉近。

意料之外的冷知识,书中也有不少。你知道蜜蜂的“蛋蛋”会在发挥作用之后就爆掉吗?不得不说,这个出现在封面上的问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然后目录阻拦了我那准备翻找答案的手。蝙蝠的脚是反着长的,并且只要放松腿部的肌肉,它们的爪子就会牢牢地抓紧东西,让自己休息。原来,蝙蝠倒吊着休息是真的在休息。对了,真的有九头蛇哦!

这本书更多的是带我们抓住自己的好奇心,用不同的角度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因此,这本书里面的科普知识,是比较浅显且片面的。并不是说这些知识不准确,除了一小部分是作者的奇思妙想之外,大部分的冷知识都是基于科学的知识而进行的说明,只不过没有展开长篇大论和比较严谨全面的知识科普。

也许我们没有吉姆·查普曼那般跳跃的思维,不会随时随地去为一时的好奇寻找答案,也不会写出一本《超纲冷知识》,但也不要过于忽略自己的好奇心。我们没有在4岁的时候,每天提出437个“为什么”,那就不要让我们的“为什么”停留在孩提时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源源不断的知识,来自不断被满足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