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个体也有生态位

我是一名企业咨询顾问,在服务企业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面对互联网巨头BAT,字节跳动公司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既做了今日头条、抖音,还做了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等当红的APP。

第二,面对星巴克,小蓝杯瑞幸是如何实现快速成长与异军突起的?

第三,面对淘宝与京东,拼多多是如果构建他的5亿消费群与电商帝国的?

通过对这些企业成长路径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底层的逻辑,新兴公司与中小企业,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与固有的市场格局,之所以能够实现异军突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现有的竞争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这个社会给所有的人都留了一个位置。如果我们生存的社会、所在的行业、面对的竞争格局,都看成一个生态圈的话,就一定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我们自己的。

如果,这个生态中有一个位置属于我们;那么,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生态位呢?我们自己的生态位又在哪儿呢?

创业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去哪?我们在哪?为什么这件事情是我们做,而不是别人做?

所以,在找寻找我自己企业(佑童顾问机构)与自身的生态位的时候,我首先企业定义为“我们是一个母婴的咨询公司”,把自己定义为一名“动销顾问”。

我们在动销领域,在营养品与奶粉领域,构建了我们自己的专业度;这是基于我们企业自身的基因而构建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位。

那么,放到我们个人身上,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位呢?

我们在构建企业与个人的生态位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会发现构建自己的生态位,就是三个动作步骤:

动作一,与市场同行做对比,找到边缘的位置。

你譬如说,我们企业在寻找自己生态位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与国内为国内外哪些大型顾问公司做对比,分析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呢?

我们发现,我们的一大优势就是:我们对母婴市场的精耕。

我们合伙人在母婴这个领域都精耕十余年,对行业的精耕构建了我们的竞争壁垒;所以,我们企业有一个价值观,叫细分创造机会。

第二步,就是在大家形成共识的这个生态圈(或者说我们大家所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生态圈),构建我们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你譬如说,我们咨询顾机构的业务,做的是一个培训与咨询顾问的事情,那么,在培训与咨询顾问这个领域我们自己的价值在哪呢?

与传统的顾问培训公司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做顾问,我们在这个母婴这个领域更加擅长;在做培训的时候,多数培训师在做“一堂课打天下”的事情,我们的培训师就为企业定制课程。

很多合作伙伴说,李老师,你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做动销的时候,你们不仅帮助品牌做动销落地策略,还在为企业做背书,能够将我们的品牌与产品价值植入到你的课程中去。

在我们的课程中,将品牌价值与产品动销的案例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我们授课的理论与动销策略进行演绎与解读,这就是我们公司培训老师开发的课程的共同特点与企业价值点。

我们将这一点,称之为发现我们自己的价值。所以,在我们公司有另外一个价值观,叫价值决定存在。

第三步,在做的过程中精进。在服务于企业生态位寻找的过程,我经常会讲“生态位,不是你定位出来的,而是在你做的过程中成长出来的”。

佑童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我们首先定位我们要服务谁?

我们说做咨询顾问,我们要服务于企业,我们要服务于渠道,我们要服务于门店,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最终只有企业(品牌方)乐意为我们买单,因为我们可以帮助企业服务于渠道于门店。

其次,我们在考虑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最初定义为”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落地与产品动销“,所以,我们最初的slogan定义为“让战略落地更简单,让商品动销不再难”。

但是,最终在运营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承认自己企业的战略落地有问题,这样一个服务于“企业战略落地”的内容根本没有人买单。

于是,我们就直接把我们所有的工作聚焦到一个点,就是动销。

所以,我们修改了我们的slogan,就是现在的“让业绩倍增更简单,让商品动销不再难”。

你会发现,我们把我们所有服务内容的重心都聚焦点聚焦在“动销”这个点上。

其实,在母婴这个领域,我们也做了精耕做了细分:我们只服务于奶粉与营养品这两个品类;就是在母婴行业的10个大的品类之中,我们只服务于两个品类。

为什么只服务于奶粉于营养品两大品类?

首选品类是奶粉,因为奶粉是大盘,占了整个母婴零售50%左右的市场份额。

第二个品类是营养品,因为营养品是一个快速崛起的一个品类,最重要是这个品类是一个高毛利的品类,“动销难”是营养品企业最大的痛点。客户有动销服务需求,也能够支付的起我们的顾问服务费用。

最后,我们要讲的是,每企业/个人的基因不同、能力圈不同、在不同时期面对的市场环境也不同,而你自己与你所在的企业,通过对基因、能力圈与竞争环境的界定,就可以找到你得最佳生态位,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讲到。


备注:个人影响力书籍解读《第二曲线创新》

在寻找个人生态位与成长路径的时候,《第二曲线创新》新这本书的作者李善友老师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李善友老师讲,在企业成长的曲线中,一定是有一个破局点和有一个极限点的,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实现了破局点才可以快速成长,而每个企业一定有它的极限点,在到了极限点以后,增长就会下滑。

企业需要在成长到自己的“极限点”以前,找到自己的第二成长曲线,否则就难逃没落的命运。

最重要的是,每一个成长曲线,都是是有N多个微型的生长曲线叠加在一起的。

他同时讲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中间是非连续性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在第一曲线到达极限点以后,自动的生长出第二曲线。

创新的过程中,有一个点触发了你,而你把这个点进行无限的放大,就生成了我们自己的第二曲线。

所以,李善友老师说第二曲线是生长出来的。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职场人审视我们的职业生涯曲线同样适用。

在寻找我的职业第二曲线、人生赛道与企业生态位的过程中,李善友老师的《第二曲线创新》对我的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启发,希望这本书也能够对您有所触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小的个体也有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