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破城:曾经让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玉门关所在何处?

说到玉门关,想必许多人首先映入脑海的可能就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诗中玉门关已经成为西部边关的象征,成为无数文人骚客借以表达跃马扬鞭爱国情怀的精神寄托所在。

玉门关因和田玉而得名。玉石一直在中华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石器时期之后,玉石就在中国各地的各类型文化中广泛存在,西域与中原的玉石贸易也逐步开始。到了夏商时期,西域的玉石尤其是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大量输入内地。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达755件,除祭祀用玉器之外,还包括供玩赏的小型动物玉雕和装饰品,这其中绝大多数为和田玉,可见当时中原与西域的玉石贸易已非常普遍。

【玉鸮(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人(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西域与中原的玉石贸易路线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几乎完全重叠,即从和田地区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的边缘到敦煌,再经河西走廊运至中原地区。

玉门关最早设置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经过两次河西之战和一次漠北之战后,西汉王朝将长期占据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人赶至漠北,河西走廊第一次纳入到中原王朝之中,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了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并在敦煌以西先后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管理汉朝边关的出入境事宜,史称“列四郡据二关”。

玉门关的位置并不完全固定,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玉门关应该在汉长城的最西端,即今敦煌西偏北约200km处的马迷兔附近,西距罗布泊腹地约215km。现在作为玉门关遗址的小方盘城并非真正的汉玉门关,因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小方盘城附近发掘出带有“玉门”和“玉门都尉”的汉简,故怀疑小方盘城为玉门都尉治所,但玉门及玉门都尉与玉门关并不是相同的概念,而且从形制上推断,小方盘城仅有约20米见方,并不具备一座关卡的功能。

【小方盘城】

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在汉长城最西端的古滩涂地中发现了一座100米见方的古城,与历史中记载的玉门关位置大致吻合,推测应为汉玉门关的遗迹,但目前并未进行考古发掘,因此也无相关文物进行佐证。

【马迷兔古城遗址】

东汉中期之后,随着汉王朝的日渐衰落,对西域的总体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另外一方面丝绸之路北线不再途经敦煌和罗布泊,而是从冥安、广至(今瓜州境内)直达伊吾(今哈密),玉门关也随之东移,但史料中未明确迁移的具体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敦煌与酒泉之间,也有可能多次变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持续动荡,丝绸和玉石贸易断断续续,玉门关也不在中原王朝控制范围之内,也很难在史籍中觅得芳踪。

隋朝隋炀帝杨广西征,将吐谷浑势力赶出河西走廊,重新取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丝绸之路恢复畅通。隋唐时期,玉门关也再次成为出入西域的重要关卡。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相关记载,贞观元年,玄奘法师来到了瓜州(今锁阳城遗址),需要从瓜州北约五十余里(唐朝一里约530米)的玉门关出关才能继续西行,但法师并无通关文牒,只能由当地人石磐陀(孙悟空的原型)带路,从距玉门关东约十里的疏勒河上游偷渡出境。

【玄奘取经图(榆林窟)】

由上面的记述可以大致推断出唐初的玉门关应在锁阳城遗址北侧30千米左右的疏勒河岸边。根据位置和形制推断,我们今天将要介绍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唐朝初期的玉门关。

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敦煌郡有六县,分别是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在介绍到广至县之后龙勒县之前提到一句“宜禾都尉治昆仑障”,现代很多学者根据这句话,又结合曹魏时期的宜禾县址(今六工城)推断昆仑障就是六工城东侧的小城,这是完全错误的。

【六工城】

从形制上看,六工城东侧的小城南门处筑有瓮城,属于典型的宋元之后河西地区筑城的形制,且与六工城的大城相比,小城建造时期明显靠后,而大城筑于曹魏时期,是宜禾县的治所,唐朝时期则为常乐县治所,小城的建造时间一定晚于唐朝。根据河西地区相同规模和形制的古城类比,六工城的建造时期不早于明初,距离西汉建造的昆仑障至少相差一千三四百年。因此,六工城的小城不可能是西汉时期的昆仑障。

那么真正的昆仑障到底在哪里呢?它又跟唐朝的玉门关是什么关系呢?

结合《后汉书》中的《明帝纪》、《窦固传》、《西域传》及《车师后王传》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在东汉中期即汉明帝时期,玉门关即由敦煌以西200千米处的马迷兔附近迁至昆仑障,而原来的玉门关被称为玉门故关,新玉门关一直从东汉沿用至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河西被吐蕃攻陷,玉门关也失去了边关的作用,随之也消失于历史的迷雾中,仅成为文人墨客们对于边关的精神寄托。

而这个西汉的昆仑障,唐朝的玉门关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疏勒河畔的小宛破城。

【小宛破城卫星图】

小宛破城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梁湖乡政府正北约1.8km处的农田之中,南距锁阳城遗址34千米,和玄奘法师的记载高度吻合。城址整体呈正方形,边长约200米,北墙和西墙保存较为完整,但城址的东南角缺失,推测应为疏勒河洪水冲毁。

小宛破城的城墙整体呈耀眼的白色,《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四》中对于昆仑障(塞)的记载:“瓜州北有白城子”,这也间接验证了小宛破城即西汉昆仑障的推断。

【小宛城西墙及南墙】

墙体皆为夯土版筑,北墙外侧筑有马面,城门开在南墙或东墙,无瓮城,在西北角墩和北侧马面位置的墙体中有一些类似库房的建筑物遗迹,大约两米见方,城内无建筑物遗存,皆已辟为农田。

【小宛城北墙】

【北墙仓库状建筑】

【城墙内侧】

城北约1.8千米处就是疏勒河的河道。疏勒河即为玄奘法师记载的葫芦河,两者皆为音译,疏勒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多水之地。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现在流经双塔水库后往西北与党河汇流后注入敦煌北部的榆林泉。疏勒河作为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三条主要河流之一,滋润了瓜州和敦煌绿洲,其支流之一的党河则是敦煌的母亲河。

【小宛城西墙】

唐诗中玉门关是西部边疆的象征。但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大唐王朝不停地往西域扩张。先是击败高昌国之后,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后来在武周时期又分别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直至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大片地区,这也是自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之后西域地区再次回归到中华版图。

所以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安西并不属于国外,而是指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元二要出使的地方依然是大唐的管辖范围之内。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驻扎在西域以及河西走廊的军队被召回关中平叛,唐王朝才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管辖,逐步被吐蕃所攻占,这才有了“万里一孤城,三军皆白发”的故事,以及敦煌一带的归义军传承。

补充一点,回到王之涣的《凉州词》。无论是凉州还是玉门关其实都跟黄河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原诗第一句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 。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宛破城:曾经让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玉门关所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