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之一张戴(横渠)先生曾经庄重地宣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神圣的语境,体现中国古代哲学家包容天地之心。
陆九渊“会极”的主要任务,哲学最高命题就是:为天地“立心”。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哲学是从天道地道人道开始的。人与天地参。天地人,人居其中。因此,“天人关系”是古代思想家最为重视、反复研核、互为磨砻、相继发明的主攻目标。即从认识自己入手、认识万物、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做到“下学上达”。(注23)陆九渊路蓝缕,在论证“天人合一”这个总命题时,走了一条易简捷径,即从人心道心,创造性地提出修正后的“本心说”,建立了完整的心学体系,因而导致南宋理坛奇葩另开一枝。
陆氏“心学”原于《孟子》,并以《易》《中庸》等典籍为指针;参考程颢(明道)先生的“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注意:程颢说不能会一,陆九渊说可以会一)以及“主敬”、“有我”“天归于人等。遵照韩愈的“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同时汲取南禅顿悟“直指人心”之法,道教虚靖真君(即: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心说》智慧,广采百家而旨归于一。
孟子说: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
者。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之有四端也(四端即:仁义礼智),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智)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hu)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陆九渊接着说:
人孰无心?道不外索。”(陆集64页)
“四端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陆集》149页)
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圣,圣
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陆集》228页)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集》4页)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陆集》471页)
“是极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陆集》269页)“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得黄钟大吕之气,能养之至于必达,使瓦石有所不能压,重屋有所不能蔽。(《陆集2》228页)“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心而已”。(《陆集》76页)
孟子说的与陆九渊说的相比较,“相同点”是一人类所以为万物之灵,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有一颗善良的灵巧的“心”;否则,就和禽兽一样的了。这颗心是先天就固有的。尽心知性,知万物之性,就知天地了。从道德来说,心有四端。人人都有。但是,贤人君子存之,百姓庶民却把它丢掉了。“不同点”是陆九渊认为:“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这四端而已?”(《陆集》423页)人类的“心”非但有“四端”(端,萌芽),而且有无穷的“理”,也有彝伦常理;亦可“照物”,认知万物。这种奇妙的“心”是生了根的,塞乎天地,即是“人极”。看来,“道”不外索。无论君子或庶人,在“本心”萌芽生长的时候,得到春天黄钟大吕之气的滋养,就可达到可欲之善,伟大之圣以至神妙不可知的“高远底”,什么瓦石重屋的“力”都不能压蔽它的。
这是诗的叙述。诗意的人生,诗意的社会,也是人终生追求的诗意天国”。
因此,陆学教人“先立乎其大者”;这个“大”,即“心”。
陆九渊“心”的观念已经包容“物”,是心物统一体。而且指出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共有心灵”。
他明确说:
人心,只是说大凡人之心。(《陆集》462463页)
他在省试考卷《易》学论文中已提出哲学概念:本然之心。这种本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心灵法庭,实际包含(1)伦理心即道德潜能。(良知裁判)认知心即认识潜能。(良能鉴别)。
中国古代人认定:人“心”是有思维功能的,人心是有先天的道德观念的。因此,用“心”字来表达思维和感情的文字比比皆是。最早的典籍《易》经提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实如兰。”《尚书》提出“道心、人心、民心心力”等概念。《诗经》的“心”字更多:“我心匪鉴”、“我心匪石”“忧心”“甘心”“中心” “褊心”“劳心”“遐心”“小心”等等。在儒家典籍里,人的“思”、“德”与“心”息息相关。孔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先秦诸子没有不说“心”的。老子的“圣人无常心”;庄子的“心斋”;荀子的“治心”及“心术之患”;墨子“反天下之心”等等,以及汉朝的《南子》:“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都是影响深远的著名“心”说
以上,是“形而上”的人“心”。
《正阳子》载:“心者司南,其干丙丁,其德在火,其卦在离,其名曰:朱汞;曰赤龙之趾;曰姹女,曰离女,曰瑶台。心有血焉,谓之赤风之髓。其流入于脑,谓之海;其流入于华池,谓之神山。”这里近似“解剖学”,明白地说出“心”与脑;“心”与口、舌的关系;“心”是供血生津的人体器官,是物。
《素问》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又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既是物,也是神。
以上是“形而下”的人“心”。《素问》认为:人“心”是生命之本,精神之原,兼有形上观。
思维精神底,生命器物底以至七情六欲底集中在“心”。既是形上底,也是形下底,此之谓“心”这是中国古人的独创,也是对“人心”奇特的美之认识。
陆九渊则承接孟子的学说,对“人心”进行哲学思辨,提出“本心论”,实质上侧重“道德心”底,也有“认知心”底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