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于子女

父母之于子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或者说,应该是怎样的所在。

作为亲生女儿,跟我妈妈之间的关系,经常让我纠结。

我妈去北京给我弟看孩子已经两个月了,骤然跟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很定诸多需要适应,我妈妈性格比较倔,又有点耳背,别说儿媳妇,就是我弟,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不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也有10年多了,生活习惯沟通交流都需要磨合,肯定会有些矛盾,但是这是她必经的一个过程,我也是过来人,只要没有很大的不可调和矛盾,最好的帮助应该就是不干涉。这或许也只是我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

第一个月,我基本很少跟她联系。有一次她抱怨说我也不经常给她打电话。我反思了下,到底为什么?真的是完全出于“好意”的用心良苦?

也可能是因为我跟我妈的沟通很少能获得愉悦,即便是开端是好的,后面总要有分歧,或者她跟我诉说她的心事:小弟还没结婚之类的。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想起警钟:她要把自己的压力转移给我。让我骤然感觉长姐的压力,然后沟通的尾音就是心情的低落。 这不,昨晚主动跟她视频,她刚做好饭等着抱孩子在楼下遛弯的儿媳妇上来后吃饭,看她表情不是很开心,我装作没在意。第4分钟话题就到了让我生二胎的事情上,说姨妹又生了个儿子,多好呀。我说,快打住吧。她说我为什么要打住?我中断了视频。就开始郁闷了。

我妈,从我小的时候,就跟着我爸在外打工,我和弟弟的童年是跟着奶奶度过的。

直到上5年级,才全家团聚,即便生活在一起,全家也很少有机会一起坐下吃饭,因为在农村养育3个孩子并不是很容易,从小就觉得我家有干不完的农活,虽然我和弟弟们也一直帮着干,除了上学就是在地里,即便这样,我爸妈每天都要忙活到天很黑才回家。我特别体谅他们的辛苦,所以从小就是个外人眼里特别省心的孩子,学习不让他们操心,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活。过早的的懂事,其实心里偶尔也很多委屈,无处发泄,性格中一些隐忍的成分就是这样形成的吧。挂她电话这事,我小时候是断然不敢想的。

五年级之后转学跟父母住在一起,至少每天能见到妈妈,可是那时候正直叛逆期,遇到一个心意相通的好朋友,她也有着及其相似的经历,我们一起诉说对妈妈的不满,感觉我俩就是被上帝抛弃的女孩,没有母爱。

那关键的母女可以靠近的时间就那么错过了。

即便住在一起,我爸妈都主外,家就交给了我奶奶,我从小跟我奶奶一个屋睡,她是我感情的寄托,但是印象中也很少跟老人诉说心里话,一日三餐,她也有干不完的家务。老人也没有那么多细腻的感情和时间。

妈妈在外干的都是体力活,回到家基本都是筋疲力尽,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家务,日常到扫,做饭这些理所当然是奶奶和我的,但是奶奶作为农村老太太,在她那里,估计家里大差不差就行,我呢,感觉自己刚收拾整体,两个弟弟加上父母都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会就又乱了,实在觉得累,就照顾好我自己的一片净土就好(我和奶奶房间理所当让的就成了我自己的空间)。特别是高中之后,每次回家,都看不下去,会要给家里来个大扫除。心里对妈妈就有点埋怨了,觉得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估计她也很少意识到这个角色。因此在后来农活不像以前那么繁重之后,她有点空闲时间,去隔壁邻居家串门聊天,也不会收拾一下家,即便家真的需要好好收拾。我对我妈的这点颇有微词,她不会持家也没有持家的意识,从来不认为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她的责任。甚至不认为照顾好我们姐弟三个是她的责任。从记事起,她很少操心我们的吃穿。

有一件我特别想忘记,但是偏偏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五年级,有一次周末补课,中午放学后,突然天降暴雨,那时候农村的孩子都没现在娇气,大家一起骑着自行车冒雨回家。学校到家大概5公里吧。可是我们低估了暴雨的威力,半道之后,几乎寸步难行,深秋时节,暴雨打在身上是透心凉,我们只能推车车子顶风挪动,后来耳朵和手都冻僵了,没有知觉。偶尔有家长来接的,但是不多,我们基本也没这个认知,觉得需要家长接,终于到家了,是有点成就感的,可是冰凉的身体失去只觉得四肢和耳朵又满心的委屈,其实这个时候,我知道,需要家人看到我的英勇就足够了。我不记得其他人在哪里,只记得妈妈在睡觉,知道我回来了也之后嗯了一声,我忘记她是不是熬夜工作了,我留着泪水用僵硬的双手从煤球炉上艰难的把热水倒到盆里,这个画面就在我的心里定格了。这件事当时对我的影响不大,可是在很久的后来,总是抹不去。这或许是我为何如此认定,我的妈妈不爱我,或者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

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后来的工作,我的心彻底对妈妈关上了。有委屈,不会想到找妈妈诉说,也不认为那有什么用。

成长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妈妈也有很多付出,但是因为从小没有那么亲密的亲子关系,对妈妈的不认可,总是对她做的不到位的事情印象深刻,反而淡化了她对我关怀的记忆。

培养感情的关键期错过了就是错过。理性上,我感恩父母的养育,让我比其他农村孩子有了更好的发展。但是作为女儿,跟妈妈的那种亲密无间的纽带是真的没有。我体谅我妈的不容易,一个女人一辈子,像一个男人一样出力养家仿佛根本没有自己是个女人的自觉。我心疼她,但也只停留在理性层面,我不是我妈的小棉袄。她也不是我的大棉袄。

没有亲密无间,哪来心意相通,很多母女间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我这里,可能对妈妈就少了宽容,过分的苛责。

儿子出生前,我到婆家待产,打算在老公的老家坐月子。婆家也比较贴心,把我妈接了过去,我婆婆大概是觉得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有妈妈陪伴在身边对我更好。我心里其实是打问号的,但是能有机会和妈妈一起,我也是很高兴的。

后来没能顺产,剖腹回到病床后,抑郁迷茫的情绪加上身体的虚弱,我公公,婆婆老公都特别小心翼翼,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心里需要。唯有我妈妈,偶尔冷言冷语,指责我娇气,可能她也不是真的想指责,只是想展现作为母亲对女儿的说教,让婆家觉得亲妈不娇惯女儿,可是她真的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我真的很难受。我从上高中住校就算离家,十几年没跟妈妈长时间相处,特别是毕业后,到国外工作了几年,我们已经生疏了,她的印象里,我还是那个随她说教的女儿。哎,后来更是坚持与我讨论孩子吃面的安排,意见不同,不管我的情绪,不顾我想休战的请求,非要与我理论。我实在忍不住,泪崩,后来她委屈加愤恨的离开了婆婆家。灰暗的情绪影响了我整个月子,也让婆婆对她颇有微词:这个时候,当妈的怎么就不能多体贴女儿?

后来我一直认为,如果我生孩的时候,我妈没在,没有那场争执,或许我后面坐月子不会那么煎熬。躺在床上,各种自责悔恨,流不完的泪水。

孩子出身之前,只跟我婆婆有过短暂的接触,骤然要生活在一起,虽然没有爆发什么大的矛盾,但是,心里有些不顺是肯定的。我试着跟我妈提出让她帮我带孩子,她断然拒绝了,说有婆婆,她给我看孩子,周围邻居会闲言碎语。她根本不理解我内心真正的需要,我只想让自己觉得还有靠山,真的就看孩子而言,我可以完全放心交给我婆婆,但是我妈,是要打问号的,她的断然拒绝,多少刺痛了我,也让我断完全断了这个念头,死心塌地的跟我婆婆相处。

自己当了妈之后,我跟自己妈妈的关系一度让我对自己的亲自关系的处理感觉茫然。

我每天早出晚归,孩子白天让奶奶带,这跟我小时候几乎是一样的。我害怕,我跟孩子的亲子关系被自己搞砸,一度考虑是否要停止工作,专心陪娃。

专心带娃的方案在自己心里反复酝酿,最后被自己否定了。我安慰自己,我还有周末双休可以陪孩子。这比我小时候好点,我小时候,作为农民的父母是没有双休的。另外,男孩没女孩子那么细腻的情感需要,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

昨晚,跟我妈视频,就聊了4分钟话题就到了她问我为什么不生二胎?之前问过好多次了,我都直接怼回去了,我问她生了她能给我养吗?我不想跟她讨论这个话题,也让她不要过问我生不生二胎的事情。可是我觉得她就是这样,总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儿女身上,没有体谅,没有沟通,直接就表达自己的期望。这让我很抵触。我抵触的不是生二胎,我抵触的是她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作风。因为妈希望你生二胎,所以你最好生个。因为姨妹生二胎,妈看着羡慕,所以你也应该生个。可是讲真,我生不生跟她有什么关系?她即没有经济能力资助我养,也没有帮我照顾孩子的意愿,就动动嘴巴皮子,觉得应该生两个,作为女儿就要听她的?可能有之前让她看孩子她拒绝的经历,导致她过问这件事情,我异常的排斥。在自己说出更多有杀伤力的话之前,我果断结束了视频。

父母之于子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生之恩,就算了吧。我自己有孩子是知道的,生不生是一种选择而已,选择做一个母亲或者不。选择一种怎样的角色而已,这跟对孩子的爱没太大关系。虽然如此,因为其中的一个选项成就了母亲这个角色,所以好像就瞬间伟大了,这种伟大建立在孩子的认可和感恩上,有些人,宁愿自己未来到这个世上的比比皆是。所以,要是一个母亲说:因为我生了你,所以你要感恩戴戴,还是算了吧。请把我送回去。

真正的感情和爱,是在养育的过程中产生的。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刻,当护士抱着孩子给我看的时候,我真的是无感的。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这样,如果我是个例,可能是因为我是剖腹产,没有经历生产那种据说撕心裂肺的痛苦,也可能是因为我本性凉薄。

甚至在月子期间,我看到躺在婴儿床上的儿子,都有一种恍惚:这是我的孩子?可以明确的是,真的没有母爱泛滥,只有不够的奶水和各种缺觉的感觉。还有我要怎么把他养大的迷茫。以及各种担心。包括,这个孩子将来不跟我亲怎么办?

看着他一天天长大,翻身,自己坐,蹒跚学步,在不断的互动中(最多的互动活动是喂奶)感觉到了做母亲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才慢慢的产生了所谓的母爱,确定自己爱这个孩子。后来孩子的一举一动才牵扯到我的内心,随着磕了碰了,生病了而来的担心痛苦,随着孩子耍宝而来的快乐。

我的母爱,是跟孩子的不断互动中慢慢产生的。那么,孩子对我的爱呢?怎样要求他天然的爱这个妈妈,只因为她生了你?这显然是不够的。

他是亲妈妈的,这点在他一两岁是的时候体现最明显,每次我出门上班,他哭的撕心裂肺抱着大腿不让出门体会最明显,为了顺利出门,我们引入了动画片。

现在儿子4岁,一定程度上也有点粘我,每天7点半到家,到他10点睡觉,每天2个多小时的陪伴和周末两天,他已经习惯了,现在只要我在家,基本是跟我。虽然奶奶看护的时间更长。

但是,可以肯定的时候,如果从此以后,我的时间改成每天8、9点回家,回家后依然是忙不完的工作,周末不休,那么,还能指望跟孩子有多么亲密的亲子关系呢?

我觉得自己本性凉薄,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年初我出差2个月,适应新的环境,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那期间,我真的没太想孩子,没太想家。甚至还打算再延长一个月的出差时间,是公公,婆婆和老公的不同意把我拉了回来,他们就是一个问题: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我甚至有点抱怨他们不理解我对事业的抱负。

回到家,孩子兴奋的扑向我的那一刻,我才有点当母亲的自觉,心里感慨万千,为自己后面的想法惭愧。我从身上,看到了我妈的影子。她就是在日复一日家外的忙碌中习惯了。

父母之于子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有了爱,这种爱是需要努力维持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作为本性凉薄的我,至少必须学习。

相较于我妈妈的“心大”,我婆婆是另外一个极端,在看孩子这件事情上,她把责任看的很重,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几乎是全称盯着孩子的。从来没有让孩子离开过自己的视线,在家也是这样,还在在家出现异样,他基本是第一个冲到孩子跟前的,对此,我都自愧不如。

我老公的成长大概也是在他妈妈小心翼翼的保护下,但是又不是社会上俗称的妈宝男,他的生活能力比我都强。

我婆婆偶尔说起他们生活的旧事,说起我公公年轻时工作忙,常年不在家,家里只有婆婆和我老公。她白天要工作,晚上带孩子。当然,她的工作压力小,也比我现在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说起我老公上学住校的时候,每次放学要回来,她都准备好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而我,每次回家,很少能见到我妈,要不就是在外干活没没回来,要不就是串门去了。很多时候,好像并不知道今天孩子要回来。

我经常观察我老公,发现他这个人心态比较好,经常出现在我身上的焦虑,确很少出现在他身上,他是一个比较有安全感的人。而我不是。我总是阶段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我很少认为自己重要,也很少认为自己的需要很重要,可能就是因为不被妈妈重视的原因。

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喜欢我婆婆甚于我妈,有时候我婆婆在打扫上有点洁癖以及对孩子的过分揪心也让我感觉很有压力,她和我妈算是作为母亲对孩子态度的两个极端了,一个不管,一个过分关心。我经常想,大部分吕伟eh

我希望能客观的分析我的成长,然后给我养育孩子提供好的借鉴,然而,作为当事人,很难做到客观,我对我妈妈作为母亲的不合规格的判断占据了主导,再难客观评价她。

我很惋惜自己的童年缺少了母亲足够的参与。

我希望,我能更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哪怕只是陪伴,只是看着他,让他知道我一直关注着他,少些苛责,多些包容,少将我的意愿强加在他身上,在他迷茫的时候,能给他些微指点,在他难过的时候,知道妈妈可以给他做大的安慰,然后,内心安定,自信大胆的往前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之于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