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桓魋(tuí),是宋国司马,掌宋国兵权,又是宋景公的男宠,在宋国权势很大。桓魋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离开卫国后,周游各国,寻找机会。因为司马牛的关系,到了宋国。桓魋因为担心孔子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想要杀死孔子。

《史记》记载,孔子从卫国到了曹国,又从曹国到了宋国。在宋国,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讲课习礼。桓魋派人去杀他,没找到,把那棵树伐了。

弟子们非常担心害怕,孔子就安慰他们,人的死生祸福皆系于天,若天无意于我,必不会给我如此之德。既生我德,便是天命,桓魋能奈我何!

说归说,孔子还是和弟子们乔装打扮,连夜离开了宋国。

赋能王解读️

哈喽哈喽,大家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是教师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好我们也讲到了孔子论老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不要认为老师只是学校里的,非得是向某一个人学,而是随时都可以学,和谁学呢?和自己身边的人学习。

只要你和人在一起,你就要善于学,看到他们身上好的、善的,要学到手,成为自己的;看到别人不好的、恶的,要反躬自省,他身上这个毛病我有没有?如果有,抓紧改正。

能够做到这样天天弃恶从善,你不进步谁进步呢?孔老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也就是由于他这样做才得到的。

那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圣人可得而至也,就是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说不定也会成为圣人。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我们今天来讲这一章即第22章。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句话的简单意思就是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给我这么大的责任,我还没有完成呢,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是孔子面临危险,有被害的可能的时候,这个时候肯定大家都很心慌,因为他带着一帮弟子在周游列国,在宋国一棵大树下讲学,讲习礼仪,被宋国的大夫桓魋威胁,要杀孔子。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发出掷地有声的言语:我来是有使命的,我还没有完成,他能把我怎么样?这是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咱还是先交代一下人物和背景,这里面提到一个新人,叫桓魋。他是宋国司马,掌管着宋国的兵权,也就是在宋国他是一个实权派。同时他还是宋景公的男宠。

我早就说过,同性恋不只是现在才有,在过去就有,过去他也不单是同性恋,而是双性恋,就是男女通吃。

大家想一想,桓魋既是司马掌管兵权,又是宋景公的男宠,和宋景公还有私人这种暧昧关系,可见他的权势有多大,甚至宋景公都要听他的。

桓魋有一个弟弟,叫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非常好学,也算是弟子中比较有名的一位角色。

虽说是一母同胞,但是差异是很大,一个是跟着孔子学习礼仪,一个是掌管兵权,骄奢淫逸,完全不一样。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离开了卫国以后,到处去找机会,看看哪里有人能够任用孔子。因为司马牛的关系,就到了宋国。

这时有一个人害怕了,谁呢?就是桓魋。他担心孔子威胁到自己的这个地位,想杀死孔子。

《史记》记载,孔子从卫国到了曹国,又从曹国到了宋国。在宋国,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讲课习礼。桓魋派人去杀他,没找到,把那棵树伐了。

弟子们非常担心害怕,孔子就安慰他们,人的死生祸福皆系于天,若天无意于我,必不会给我如此之德。既生我德,便是天命,桓魋能奈我何!

话是这么说,孔子一看不好,还是带着弟子们匆匆离开了宋国。

张居正讲解说,天命不可以不安,人事也不可以不尽。知祸而避,是明哲保身。以义安命,是乐天之仁。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就是要安于天命,但是也要尽人事,知道祸就要想办法避开它,这是明哲保身。

该我自己做的,我把我自己该做的做好,结果如何,听天由命。

不尽人事,何来天命!自己该做的不做,你指望天给你一个好命,可能吗?不现实啊!

先尽人事就行,我们先努力,最后能不能成功,看天命。

桓魋为什么要杀孔子呢?那肯定不是没有原因的,这说来话长。他在宋国是骄奢淫逸,无法无天,这种情况下,他对于自己是什么人是非常清晰的。

孔子大力倡导的,首先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说白了就是,你是什么位置你该做什么样的事,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国君就应该做国君的事,臣子就该做臣子的事,你不能僭越,你不能没有规矩。

孔子如果掌握了权力,桓魋肯定会受到威胁,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受到威胁,他就是先发制人,一定要把孔子赶走,能杀就杀,杀不了把你赶走。

撵走就撵走,何至于要杀掉那么狠呢?还有一个背景,孔子在宋国,身份非常敏感。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国司马,执政掌权的。在宋国另一个大夫华督——华姓始祖,发动的政变中,和宋炀公一起先后被杀。

孔家就跑掉了一个孔防叔,逃到鲁国,是孔子的曾祖父。

所以孔子家世,本是宋国贵族,和宋景公、桓魋等,实际上是同族。

孔子的先祖孔父嘉的被杀,有不得人心的一面,因为他和宋炀公一起,连连征战,十年打了十一仗,百姓苦不堪言,华督就是以此为号召发动兵变的,甚至杀了国君,迎立公子冯。

但是,华督杀孔父嘉的初心,实际上是为了得到他美貌的妻子,这也是人尽皆知的,孔父嘉也有冤情。

如果孔子在宋国执政,他不仅是职业经理人,也有重返董事会的资格,所以哪都能任用他,唯有宋国,绝对不能。

这是华杉介绍的背景,有点不是很详细,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刚才讲了讲这段话的背景资料。咱再回到这一章里面来,就是孔子的自信。

他坚信自己是身负使命的,要传播大道,因此在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他没有惊慌失措。如果自己听说别人要杀自己了,直接吓的魂都没了,抓紧跑吧,你是主心骨,你是老师,你都慌了,弟子们不就更慌了吗? 他这句话说出来,能够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老师不慌,我们有什么可慌的呀?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后来还发生了一次危险,在匡地,孔子又说了一句话,说:匡人其奈我何?

这里再举一个反面例子,谁呢?就是王莽。

大家知道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短命的政权,叫新朝,主政者是王莽。

王莽在没有登基之前,可以说是一位大儒,学问高,人谦虚,深得民心。有人这么形容,说王莽是穿越者,因为他实行的政治制度太先进了,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社会制度似的,太先进了,完全不符合当时的那种环境。

他篡位当上皇帝以后,改立国号为新,一共执政18年。到最后的时候,刘秀这些起义军带着人群攻到城下了要杀他,他说了一句芒跟孔子一样:你汉军能奈我何!

但是他没有像孔子一样逃过一劫,而是被乱军打死,乱刃分尸。

举这个例子是告诉大家,也不是什么都可以的。我认为孔子说这句话是事后,是过去了以后做的总结,能把我怎么样呢?

而王莽这个事还是正在进行中,事情还没有结果,给自己鼓气的,是有区别的。

另外给大家讲一讲。孔子当时说这句话是说大话呢,还是自信呢?是自信。有时候我们对某些事要有绝对的信心,没有自信就不行,学过中国武功的人都知道,学军事的更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

看《史记》的荆轲列传,就会发现荆轲的剑术他并不太高。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剑术高手,荆轲举起剑来,那个人还没动,只是用两眼盯着荆轲,结果荆轲就还剑入鞘,回头就走。

什么意思啊?未战先败。为什么呢?这就是气势上已经输了,两人一对眼就知道自己打不过人家。

这有点类似于什么呢?气场!说两个人往那一站,互相打量一番,看几眼,基本上高下就能够分得差不多,有的人气场就特别强,有的气场比较弱,气场弱的人见气场强的人,天然的就会感知。

好了,时间也差不许多了。简单的再总结一下这一章的内容。

孔子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使命。桓魋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是孔子也没有因为桓魋不能把自己怎么样,而掉以轻心,该走还是走了。尽人事,听天命!

天明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7.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