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只要是开始玩单反,首先接触到的知识点里肯定有光圈、快门、ISO、焦距等知识点。甚至有一些诸如“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景深越浅”、“光圈越小,进光量越少,景深约大”、“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的口令需要背。
这些口令有用吗?有用。就像我们读书那样,很多时候我们是先强硬接受知识点应付考试,然后再慢慢消化,慢慢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
这是我为了弄懂“光圈、焦距、物距对成像景深的影响做的草稿”,希望接下来的解析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
总而言之,如果需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弥散圈”,它是帮助我们理解的核心点。
1)、大概了解“弥散圈”
“在一个(理论上的)无像差系统中,影像点(image point)具有最小的维度,但尺寸并不
是无限小的。光的衍射效应,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最小光点的实体大小。”
这是百度给出的词条,反正也看不太懂。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
当无数的光线从物体表面反射进入镜头后,会逐渐汇聚在焦点位置,再沿直线往前延伸。这个时候理论上最清楚的位置(焦点)就是那个相交的点(此事光束形成的光斑(圈)最小),焦点前后画面开始逐渐模糊(也就是光束形成的光斑(圈)开始变大大),这个圈就是弥散圈。
但是因为人眼是有一定的接受程度的,光在照片上成像的光斑直径在一定范围内(光斑(圈)的直径从0到某个值),我们都会觉得它是清晰的,这个人眼可接受的最大的光斑就是容许弥散圈。
也就是说拍照的时候被摄物的前景和后景也会被摄在照片上,成像的光斑的直径在容许弥散圈之内的,我们就认为它清晰,直径超过容许弥散圈的就开始逐渐模糊,形成照片上的虚化效果。
2)、容许弥散圈的大小
同样大小的照片,人眼可容许弥散圈的大小(直径)是一样的。
照片越大,你能看得到越多细节,人眼可容许弥散圈的大小(直径)越小。
照片越小,你能看得到越少细节,人眼可容许弥散圈的大小(直径)越大。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吧,就像同一个景物,你放大来看更能分辨的出清晰和模糊的界限,那这个时候那个弥散圈可被容许的直径就会越小,反之,如果你看的是一张被缩小的照片,你的眼睛就会看不到那么多细节,容许弥散圈的直径就会比较大。
3)、同一个机身,镜头的焦距决定了成像的大小。
广角短焦镜头看到的景物约视野更广,景色更多。
长焦镜头,视野更窄,看到的景色更远,景物被放大的更大。
了解了上面的三个知识点后,我们来一一解答以下关于景深的几个口诀。
A、“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如图,同样的焦距镜头,最后拍出来的照片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允许弥散圈的直径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焦平面成像的圈的直径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光束通过大光圈,光束比较大,形成的光锥比较胖,成像焦深距离比较短,对应的前后景深也就比较小。
反之,光圈比较小的时候,通过镜头的光束比较窄,形成的光锥比较细长,成像焦深距离比较长,此时对应的前后景深也就比较大。
所以:“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B、“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如图,焦距短,成像的景物越多,照片上的视野越广,容许弥散圈比较大。画出前景后景反射的光在焦点处的前后位置,这个时候焦深就出来了,焦深对应的景深的相对位置确定。
焦距越长,最后生成的照片上的物体是越大的,这个时候容许弥散圈的直径越小。画出前景后景反射的光在焦点处的前后位置,这个时候发现焦深相比焦距短的镜头形成的焦深要短,对应的景深也就比较浅。
所以:“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C、“物距越短,景深越浅,物距越长,景深约大”
光圈、焦距都一样,物体距离镜头越远,在照片上的面积越小,容许弥散圈比较大。
同理画出前景、后景反射的光在焦平面形成的容许弥散圈后,前焦深、后焦深的位置也出来了。对应的前景、后景的位置确定,景深的大小也相对确认。
物体距离镜头越近,在照片上的面积越大,容许弥散圈比较小。此时画出前景、后景反射的光在焦平面形成的容许弥散圈后,前焦深、后焦深的位置,和物距比较近的情况对比,可以确认其焦深比较长。
所以:“物距越短,景深越浅,物距越长,景深约大”
总而言之,对弥散圈、容许弥散圈的理解是核心。
因为人眼对细节的接受度确定,所以容许弥散圈的直径是随着照片的大小改变的。景物在照片上的面积越大,细节越多,人眼就更容易识别出清晰与否,容许弥散圈的直径就越小;景物在照片上的面积越小,细节越少,人眼就更不容易识别出清晰与否,此时容许弥散圈的直径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