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黑狗》:我一生都在与“黑狗”抗争,但这阻挡不了我前行

作 者 | 林 语

2123  字


电影《至暗时刻》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丘吉尔带领英国度过黑暗、走出危机的英雄事迹。

作为英国首相,丘吉尔不仅要抵御德国纳粹势力的入侵,还要面对一群毫无准备的人民群众,和一个怀疑自己的国王。

他必须抵抗住双重压力,来面对接下来最黑暗的时刻。

1940年,在英国国会下议院发表的那场演讲,空前绝后,鼓舞了英国以及同盟国的无数民众。

人们相信,最终赢得敦刻尔克战役胜利,带领英国走出危机的,是丘吉尔坚定的信念与战斗的勇气。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份坚毅与魄力背后,他也曾经历惨淡逆境,饱尝绝望之苦。

01  抑郁的背后是被认可的愿望

丘吉尔有句经典的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自此以后,“黑狗”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丘吉尔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事实也被世人所知。

对待自己的抑郁,他从来直言不讳,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与抑郁症相抗争。

终其一生,他经受了许多挫折,并遭受“黑狗”的纠缠,然而,他从未放弃抵抗,尽全力战胜自己内心的敌人。

丘吉尔的抑郁症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

少年时代,父亲常年忙于政治,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丘吉尔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只有一位保姆与之为伴。

学生时代,他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因此转学。

好不容易从军校毕业,之后几经辗转,因一次大胆的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随即抓住机会,从此踏入政坛。

《丘吉尔的黑狗》一书中指出,抑郁症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依赖外界的事物来维持自尊。

当一个人不能坚定相信自己的价值时,他就会渴望通过外在的成就来获取认可与赞扬。

丘吉尔在被父母忽视的环境中长大,在需要被关爱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这大大影响了他的自尊水平。

不仅如此,那些缺乏关爱的孩子,往往还会与权威作对,试图以此唤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丘吉尔的种种“捣蛋”行为刚好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丘吉尔来说,野心是一种强迫性的驱力,生来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追求成就的背后隐藏着被认可的愿望。

02  身份认同在于知道自己是谁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夫卡曾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待在陌生的地方,与一群陌生人,或者我觉得是陌生人的人相伴,我就会觉得整个房间都压在我的胸口上,让我动弹不得。”

当我们身处人群之中,是否能够意识到人群是人群、他人是他人,我还是我?

身份认同”,在《精神分析关键辞典》中被定义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有别于所有其他人的实体持续存在的感觉”。

身份认同意味着差异,是对自我有区别于他人的认知,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丘吉尔的黑狗》书中指出,若想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就需要具有坚定而自主的身份认同感,否则,任何人际关系都可能让个体失去身份认同。

如果缺乏主见,在群体当中,很容易附和他人,把他人的想法当作是自己的想法,以平衡自己内心的冲突。

正如《乌合之众》一书中阐述,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卡夫卡正是害怕这种被人群淹没的窒息感。

他害怕外在世界,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写作就成了他的避难所。

卡夫卡的感受与父亲有关,他曾对父亲写道:“在与你有关的所有事上,我都没有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的罪恶感。”

如果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他就无法建立起清晰的身份认知。

如果一个人既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也无法从中得到任何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他必然会被迫躲进内心的一隅之地。

03  信任感来源于爱的体验

牛顿的成就和一生面临的问题比上述两位有过之而无不及,孤僻、多疑、压抑、妄想,甚至有点精神分裂。

牛顿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事物的本质,从它们彼此间的互动来推测,远比凭我们的感觉来推测更为可靠、自然。”

《丘吉尔的黑狗》书中指出,与他人缺乏亲密感的人,往往也与自身的情绪十分疏离,与身体的体验缺乏联结。

牛顿不信任自己的感官,也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百无一用。

同时,对他人也缺乏信任,害怕别人的批评会伤害自己。甚至担心别人会偷走自己的科研成果,而不愿将其公之于众。

这种不信任与他童年时期突然失去母爱的经历有关。

牛顿的父亲在他出生的三个月之前就过世了,在他刚刚年满3岁的时候,母亲也改嫁了,他不得不被交由外祖母抚养。

他觉得母亲背叛了他,这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根据埃里克森发展理论,如果婴儿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会发展出“基本信任感”。反之,情感的缺失会使其发展出是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

对于牛顿来说,突然失去爱的体验,是造成信任感与价值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04  写在最后

正如书中所言:

幸福的孩子从不问母亲或其他人为什么爱自己,他们只会接纳这种天经地义的爱。

只有那些早年缺爱的孩子才会惊讶于他人对自己的喜爱,才会试图解释这种爱的来由。

对于有些人来说,尽管一生面临情感缺失,惨淡逆境,但他终究还是会成为那个人。

逆境会剥夺一个人的机会,也会成就一个人的能力。

长久的痛苦怎样才能为我们带来启发?

也许,只有在我们不去逃避的时候才行吧。


延伸阅读

《丘吉尔的黑狗》

 [英] 安东尼·斯托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丘吉尔的黑狗》:我一生都在与“黑狗”抗争,但这阻挡不了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