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遇见亡妻?比肩《2001太空漫游》的苏联科幻片

​在太空遇见亡妻;

以海洋形式存在的疑似外星生命体;

美好幻象与残酷现实两者之间的选择。

有着看点足够猎奇的剧情,1972年的苏联科幻电影《飞向太空》却无比沉闷。

因为导演的名字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江湖人称“老塔”。

他的电影风格和王家卫有些类似,也是文绉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就拿这部《飞向太空》来说,诸多的长镜头和空镜头乍看上去不知所云。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才能勉强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①长镜头,慢节奏,换来思考空间

不包括片头字幕,在正片开始的4分钟里头,没有任何一句台词。

塔可夫斯基漫不经心地展示了几个意象。

水草。

绿叶。

屋子。

马。

他总是先用空镜头写景,再慢慢摇向男主角Kris Kelvin,先景后人。

表面上的信息是,一个男人在家附近,若有所思地在闲逛。

长镜头虽然很能秀技术,但却会拖慢剧情节奏。

正因为慢节奏,观众才有更多时间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隐含信息?

寻找多数意象的共同点,植物和马都是生气勃勃的。

那么,导演有可能是想表现出画面的生命力,或者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学会在《飞向太空》的缓慢长镜头中思考,便能开始一场触摸灵魂的心灵之旅。

②《2001太空漫游》的反义词

《飞向太空》的英文片名是“Solaris”,直译的片名是“索拉里斯”,改编自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同名长篇小说(《索拉里斯星》)。

2002年美国大导史蒂文·索德伯格也把小说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索拉里斯》,由与他合作《十一罗汉》的好莱坞巨星乔治·克鲁尼主演。

不过很多评论都认为美国版所探讨的主题深度有限,和苏联版的差远了。

从电影评分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差距。

《飞向太空》豆瓣8.6,IMDb8.1,Metascore90分;

《索拉里斯》豆瓣6.5,IMDb6.2,Metascore65分;

在“Solaris”的电影改编上,苏联人完胜美国人。

美国人唯有拿出《2001太空漫游》这种级别的科幻片才能和《飞向太空》掰手腕。

“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一个是饱含了对全人类的爱。一个是完全没有进入人类情感的世界里头。——@木卫二”有网友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可以说,《飞向太空》《2001太空漫游》的反义词。

前者探索的是人类自身,后者探索的是人类之外的事物。

而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Solaris”夹在两者之间,探索的是人类与非人类物种的沟通问题。

塔可夫斯基只是提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加入了自己的主题思想。从主题上说,他的电影基本与原著小说脱节。

所以莱姆认为,《飞向太空》是“科幻界的《罪与罚》”。这更多是贬义,意思是塔可夫斯基没把他小说的内在含义表达正确,或者说没表达出来。

③人性命题才是核心

确实,《飞向太空》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而不是披着文艺外衣的科幻片。

即便脱掉科幻外衣,电影的主旨不会受到影响。

经过了长达40分钟的铺垫,男主角Kris Kelvin才正式开始飞向太空。

他要前往索拉里斯外星球附近的太空站,奉命调查空间站上的离奇事件,他的报告将决定索拉里斯星的研究项目是否要被撤除。

从前面的铺垫剧情可以了解到,人类正在研究索拉里斯星,并专门在这颗外星球轨道上建了可以住85个人的大型太空站。

现在空间站中只剩下3个人。

天体生物学家,Sartorius。

控制论学家,Snaut。

生物学家Gibarian。

有人认为索拉里斯星上的海洋是一种生命体,是一个特殊的大脑,但这个始终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反驳的理论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

大概是这个研究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政府也已经无心再投入更多的精力。

有人认为索拉里斯的未知力量是种威胁,如果撤除研究项目,配套的措施就是毁灭掉那片神秘海洋。

由于决定项目是否继续的关键人物Kris倾向于撤除项目,所有才有了电影开头Berton叔叔的造访。

Berton是Kris父亲的好友,他去过索拉里斯星见识过不可思议的离奇事件,他想让研究继续下去,于是前来劝说Kris改变原来想法。

到了太空站后,剧情的悬念感迅速加强。

原本在太空站上的三个科学家只剩下两人,另外有一个人抑郁自杀。

可Kris通过录像资料发现,那位自杀的科学家并没有精神失常。

反倒是活着的那两位科学家行为有些不对劲。

直到他看见了自己早已去世的妻子,才逐渐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亡妻自然不会复活,他看到的妻子Hari基本可以确认是索拉里斯星神秘力量所制造出来的产物。

本来是绝对唯物主义的他,原有的心态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想一个美女妻子回到自己身边,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Kris陷入了异常纠结的抉择当中,这引出了电影真正的核心问题。

理性地履行职责,感性地满足欲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该如何是好?

把科幻外衣更换成奇幻外衣,电影依旧可以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

神仙男主角的美丽妻子不幸身亡,某天他得知一种妖术可以复活妻子。虽然妖术只是复制了妻子的肉身,但他还是陷入到了毁灭妖术和沉迷妖术的选择当中。

总之,到了电影中,索拉里斯星的海洋是不是生命,怎么与非人类生命体沟通的科学问题变成了其次。

通过超现实手段创造出的人性命题,才是真正勾动观众神经的关键所在。

④科幻与人性

科幻的外衣并非毫无用处,它为《飞向太空》提供了扎实的故事框架,以及更多样化的问题讨论。

索拉里斯海洋的神秘力量应该是读取了人类的记忆,然后把记忆中的生命体实体化。

如果海洋真的是一种生命体,那这可以看作是外星生命与人类沟通的一种方式。

只是人类还不能理解而已。

绝大多数的外星人电影,外星人都是以实体、类人体存在。

爆米花电影直接忽略了两个不同星际文明间的语言交流,像《降临》这样认真点的才专门探讨了外星人和人类的交流问题。

但如果外星生命体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呢?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就通过“Solaris”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假如外星人是海洋,人类要怎么与其沟通交流?

2018年《湮灭》里的外星人也是非实体的设想,他们似乎是以寄生复制的方式生存,电影里的人类甚至还不知道异象是一种外星生命。

只是塔可夫斯基对和外星人的沟通问题并不感兴趣,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人”身上。

《飞向太空》没有给出人类对索拉里斯海洋研究的最终答案,反倒是被索拉里斯神秘力量创造出来的Hari,她给出了一个关于人性的警示。

她很清楚自己不是人类,不是Kris之前深爱的那位妻子。

她从自我怀疑的状态出发,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与《银翼杀手》中复制人到底算不算人类,怎么才算是人类的命题如出一辙。

Hari和复制人一样,都不是从人类子宫中诞生。

从人类的角度看,他们能不能算是“生命”,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类在自保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人性,“非人类”却慢慢自我觉醒,做出人性化行为的时候,观众就必须开始反思了。

《飞向太空》中的科学家为了保持理智,不得不抛弃自己感性的一面,就像是《银翼杀手》中的人类不停猎杀复制人,遗弃了同理心。

当Hari做出身为一个爱人的行为,并开始指责那两位科学家太残酷,直说“我是一个人”之时,观众开始感受到她的生命能量。

也许,决定一个生命是不是“人”的,不是是否诞生在子宫,而是能不能拥有人性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无视道德,杀人如麻,那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应该叫”禽兽“才对。

因为Kris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的选择才是艰难的。

人性的一面决定了他难以放弃自己的妻子,即便他很清楚眼前的Hari是假的。

这必须提到《黑客帝国》,就算知道矩阵里的牛排是假的,但仍然有人想要前往矩阵,放弃真实却残酷的现实生活。

“无知就是幸福。”

是人都有欲望。

只要欲望能得到满足,真实和虚幻,可能就不再重要了。

对于Kris来说,索拉里斯海洋的神秘力量就是他的“矩阵”,这里能满足他的一切欲望。

理性战胜感性,他将杀死海洋,回到地球。

感性战胜理性,他将长留太空站,永远被困在幻境之中。

本来最后的结局可以是开放性的。

后世可以围绕Kris到底有没有回到地球展开讨论,就像《盗梦空间》小李子有没有回到现实一样。

不过塔可夫斯基还是决定用一个后拉镜头揭晓终极答案。

他明确告诉了观众自己的观点,人性的弱点难以战胜。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太空遇见亡妻?比肩《2001太空漫游》的苏联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