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昨天一女生发了自己和自己男朋友的照片。另一个长得挺漂亮的女生在下方评论:「羡慕哈哈」。
那人却回了一句:「你就别调侃我了,你想谈,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确实,我看过喜欢大张旗鼓在朋友圈秀恩爱的人,都不算特别漂亮的女生。而那些长得漂亮的女生,往往从不发自己和异性的照片,最多也就发发别人送的礼物和花。
在男人眼里,这些漂亮女生是磨人的妖精,她们透露出的信息很不透明,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在女人眼里,她们可谓是全民公敌,她们一天不谈恋爱,自己的男朋友就有危险。
漂亮的女生追求者多,这是不争的事实,理论上应该不太会存在单身状态。
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漂亮的女生都是单身,而且是长时间的单身。
这就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女生,甚至是很漂亮的女生没有男朋友?
如果你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不妨在本文末公众号留言。
这里会引出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你知道剩男剩女是如何剩下的吗?
许多年后,他们都一样,都会发现自己其实可能有过一次以上的机会(虽然不一定吧)。
可当初他们为什么没有出手选择呢?你再跟他们聊聊,他们都一样的,都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不求最有钱最好看……
他们是这样想的:
长相不能太丑吧?
个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无趣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学历不能太差吧?
……
看起来,确实各个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没要求最好,只要求 1/3 以上,咋就找不着呢?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每个要求都只剩下 1/3 的选择,最终,只剩下差不多 4‰ 的选择 —— 而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期间,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数不超过 150 人(包括同性)。
于是,得活上三辈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这还没有算上另外一个因素:对方也在挑!
然后,那些没剩下的人,好像在这方面也没花多少心思,就直接没有了另外一些人的烦恼 —— 让人感觉真是“不公平”!
那些没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们在这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这样的:
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以上内容引自李笑来老师得到专栏:“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我们是一个讲策略和方法论的公众号,这里就跟各位剖析下
“单身女生如何选到适合自己的白马王子做老公?”
有人会说,单身女孩找老公,这种这还不简单啊,三步走战略。
01.广撒网,02.耐心选,03.实相处。
各大相亲网站都是实名注册,发个征婚信息,父母发动媒婆介绍“门当户对的”适龄青年,自己身边的好友也可以介绍下。
同时,自己还可以主动的参加各种读书社群、登山社群,既可以陶冶性情与情操,还可以顺便观察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单身男。
成功的第一步是广结适龄目标好友,然后再根据选择最重要的一条来耐心筛选适合自己的人选,再进行进一步接触,缓慢的沟通和自我真实表现下的相处,跟适合自己的结合就不成啦。
只是回想起来有没有一种熟悉的画面感,农贸市场上去买菜的画面感?其实,这还真是一些大龄单身男女的真实写照呢。
一些大多数单身女是通过上述流程去做的,可这只是流程,并不是知道我们如何选到适合自己的老公的方法论啊。
有姑娘会说,选老公的“标准”我也知道啊,首先看外表,帅不帅,身材,相貌,口音,衣着搭配品味行不行。
然后就看看什么学历,什么工作,有没有房和车,家里有什么人,家底厚不厚等等之类的吧。
还有一些就是人品行不行,花心不花心,工作有没有前景,做事和做人的能力行不行,我也知道这些重要,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分辨啊。
上面的选择方法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可是剩女们实际去选择的时候,为什么还是一头雾水呢?
其实,这牵涉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框架方法,可以快速的判断一个人?
01.感知层
选老公,看外表,帅不帅,身材,相貌,口音,衣着搭配品味行不行?
一个手机新产品发布,当你拿到它,设计美不美?做工是否精良?OS是否稳定流畅?
这些都是最外层的感知层,用产品思维来看就是读取的是表面数据。
02.角色层
什么学历,什么工作,有没有房和车,家里有什么人,家底厚不厚,这是第二个层级,角色层。
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生活角色,并且被角色潜移默化,甚至反复驯化。
你的工作职位:职员还是中层亦或高管老板;你的家庭角色:儿子/女儿,父亲/母亲;你的社会关系角色:同学/哥们/闺蜜,好人/坏人等等。
这是社会系统从我们一出生就富裕每个人的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的衣着、言行、思维逻辑等行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被自己的角色所控制。
简单来说,你爸爸妈妈让你打扫下家里的卫生,你总是磨磨蹭蹭、拖拖踏踏;你们老板吩咐你打扫下会议室的卫生,你小步快跑般妥妥的完成了。
03.资源结构层
一个人背后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是千差万别的。
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王思聪和你同时追一个女生,林志玲和你同时追一个男生,从社会资源结构层角度去分析,谁追到的概率更大?
也许你会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一定?
换个问题:王思聪和你同时做投资,理论初始资金都是1000万,谁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就是资源阶层带来的不容忽视力量。
这也是很多新兴中产阶级还在拼命的努力,希望能爬上富人们的阶层,富人们也在拼命的努力,爬上权贵的顶层...
04.对内的自我存在感和对外的能力圈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看世界的价值观,这才是驱动一个人向上的最底层的驱动力。
每个人的自我存在感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而且可能随着目标或者时间的变化而变动的。
拿我老婆来举例吧。
2010年认识我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孩子他妈),2015年我们结婚,2018年度过“七年之痒”,已经跟她过了一辈子了(7年就是一辈子)。
她的自我存在感就是只要我对她好,比较关心她,给她安全感和确认感就满足了。
她是做会计方面的工作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后,现在感受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微妙压力,不想做家庭主妇了。一方面是家庭收入压力,还有一方面担心自己落伍了。边带宝宝、边接外账、处理家务的同时,晚上还要读财会书籍,打算考各种会计证。
对内的自我存在感就是驱动她每天看书到深夜的动力,这种驱动力的提升,也势必会对她的能力圈带来新的链接。
那么,我的自我存在感是什么?这个以后有机会再写。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所以,选择很重要啊。
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30讲”的课程中,提到了乔帮主的故事,也分享给在读文章的你。
乔布斯和他的三个女人
因为我们讲到了用户体验和结婚,这两个话题连在一起,我就实在是忍不住想讲一讲我们产品经理的大神—— 乔布斯和他的三个女人的故事。
乔布斯的三个女人,第一个就是布伦南。
布伦南17岁读高中的时候,就认识了乔布斯,两人分分合合大概5年。
18岁,布伦南第一次怀孕,但是根据两个人当时的协议,她去做了流产。23岁,布伦南再次怀孕,就生下了乔布斯的第一个女儿丽萨。
2005年,50岁的布伦南给乔布斯写信,希望乔布斯给她一些钱,乔布斯没理她。
2009年,布伦南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借住在朋友家,她给乔布斯写邮件说:
我病了3年,已经别无选择,我最后一次请求你,请考虑一下为我提供1万美金,帮我度过几个月的时间。
2009年那个时候iPhone已经发布了,乔布斯再次封神,我们都对他崇拜得无以复加,这样的大神当天就回复,说:“ 我不会被要挟 。”
你听上去,这个回复感觉怎么样?
接着我们讲他第二个女人,他的第二个女人叫蒂娜。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乔布斯和自己的传记作者谈到蒂娜的时候,当时就潸然泪下,他说:
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人,她是我真正爱的第一个人,我们是那么的心意相通,我不知道谁还能比她更理解我。
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其实他和他太太已经结婚二十多年了。
当然,他是向蒂娜求过婚的,在1989年的时候,乔布斯向蒂娜求婚,她当时就拒绝了。
她说:“爱上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痛苦令人难以置信。”
蒂娜曾经在他们的卧室墙上写了一句话:“忽视是一种虐待。”
乔布斯肯定觉得自己很爱蒂娜,但是蒂娜显然觉得用户体验实在太差了,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当然你也可以说,其实蒂娜没有那么爱乔布斯。
第三个女人,其实就是我们都知道乔布斯的太太,劳伦•鲍威尔。
劳伦她自己其实说过一句话:
“他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到你身上,你就会沐浴着他的关爱。但是,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人生非常黑暗。”
我觉得她这句话其实很真实。
因为她几乎是用另外一种方法解释了,蒂娜为什么要在墙上写“忽视是一种虐待”。
但区别是什么?
区别就是蒂娜没有办法忍受,而劳伦找到了消解这种体验的方法。
并且她陪乔布斯27年,给了乔布斯稳定的情感支撑,陪乔布斯度过了重返苹果前后的那段很艰难的时日——与癌症作战的最后人生时光。
所以今天,当我们谈到这位乔布斯的遗孀时,我们更愿意谈,她继承了乔布斯100亿美元的遗产。
但如果你听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女人的故事,你是不是可以想一下,劳伦曾经经历过什么?她承受了什么?又消化了什么?
这个女人本身是非常强大的。
故事结束了。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单身的小仙女们看过来,手把手教你找适合自己的白马王子”,其实,我能写的也只是“用什么样的框架方法,可以快速的判断一个人”。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祝各位单身的朋友,早日找到适合的另一半。
框架知识来源:梁宁产品思维3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