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到数学推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等数学思想,讲有助于其他面积公式的推导,因此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至关重要。
【评析】本段叙述了“三角形的面积”的教材内容及地位。类似于说课中的说内容板块。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下问题: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课堂操作是否有效?怎样能更有效的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评析】本段重点是我对三角形面积一课的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图形尤其是非标准图式的观察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当出现无关信息时,不能有效识别、组合图形的底和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但仍有不少学生的操作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分离的,他们只是知道拼车的平行四边形,没有意识到拼的时候,拼车的平行四边形,其底和高必须和原理的三角形一样,最后只是记住了老师讲过的公式。
【评析】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选择本内容为研究有价值。
因此,学生在“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上的学习路径值得探讨。现根据基于学习路径的数学教学的四个步骤(理解学习目标,确定学生起点,分析学习路径,设计并实施教学任务)阐述如果进行“三角形的面积”学习路径的分析。
【评析】作者试图从基于学习路径分析中提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一、理解教学目标
2000年以前,对本内容的教学要求始终停留在“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学会应用”。2001年颁布的《课标》实验稿首次要求“利用方格纸或割补法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重点从知道公式后的“应用公式”变成了知道公式前的“探索公式”。
【评析】通过对这一内容的不同的要求,我们看到了要求的变化,我们教学也要围绕课标进行改变才行。
那么教材中应该采用哪种推到方法呢?通过对六套教材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的共性发现都采用了“倍拼法”,即通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和浙教版教材同时采用了“割补法”,即将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开,割补成平行四边形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一般以“倍拼法”为主,“割补法”为辅。
【评析】通过对各版本教材中的本课内容的研读,找到共同的特点和不同之处,确定了本课研究准备采用的方法。
“倍拼法”推导方法比较简单,但是需要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来拼合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不容易想到。
【评析】分析“倍拼法”的优势与不足。
转化的关键是什么呢?《中小学数学学科教材教法》中指出“二个一样的三角形总能排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具有与三角形相同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刚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找到三角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对于,是学生真正会转化并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关键。
【评析】通过对资料的解读,找到解决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关键。
根据以上制定教学目标:
1.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体会转化前后面积的关系,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2.经历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化归数学思想,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评析】根据对教材的整体解读,制定出到本课的可供操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