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空难下如何给孩子做“死亡教育”

1、两个令人悲伤的消息:

一个是3月12日上午,海军航空兵一架战机在海南省乐东县境内组织飞行训练时失事,2名飞行员不幸牺牲,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

一个是3月10日,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埃塞尔比亚航班ET302坠毁,机上147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含8名中国旅客,其中4人为中国公司员工,2人为联合国系统国际职员(包括1名香港居民),另外2人分别来自辽宁和浙江。无人生还。

图片发自App


短短两天内,一共十名国人遇难,这其中有保家卫国的军人,有刚毕业的学生,有优秀的国企领导、商务精英,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转眼就变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他们是千千万万国人中的一个,但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唯一的一个。这十个家庭的打击才是最大的!

我查阅媒体,我不知道埃塞空难中的8人中有几个有孩子

孩子一定是最悲伤的那个

难以想象孩子余生失去至亲的哀伤

2、悲痛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死亡教育"

我们难掩失去亲人的悲痛,可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几个家庭中孩子的"死亡教育"!

我有个朋友,她说,7岁的那年,她有段时间特别憎恨她的父母。

进一步了解获知,小时候,因为父母忙,都是外公带她玩

外公特别疼她,陪她度过童年很美好的时光

可是有天外公生病了,她隐约知道是一个很重很重的病。但是她幼小的心理最简单善良的愿望就是陪着外公,天真的以为陪在外公的身边,就能治好他的病,

有一天,外公突然去世了。

可是她过了好久才知道

她的父母对她隐瞒了外公逝世的消息。而且隐瞒了很久!

所以那段时间她除了哀伤,变得特别憎恨父母。也曾质问父母为什么不让她陪外公走最后一程,她原本以为自己的陪伴能治好外公的病!

后来她说,父母告诉我,他们是为了保护我幼小的心灵,怕我被死亡惊吓到,带来创伤。

虽然我的朋友现在长大了,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但是当时心中的痛却无法挽回。小时候提到死亡就不寒而栗。对死亡的认识更加恐惧!

是啊。性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是我们最缺失的教育!

图片发自App


我们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过滤掉痛苦、筛选出幸福的信息,希望尽可能的让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难,结果这样做的后果却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更深的疑惑和恐惧。

缺少"死亡"教育的孩子不仅会变得胆小、恐惧。更会漠视生命,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有自杀倾向!

儿童心理学上讲: 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

所以我们要抓住4-7岁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3、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我的女儿今年7岁了,结合我对她的死亡教育,分享给大家

第一, 客观分享,具象解释,遇到亲人的去世,不要刻意好回避,做好解释,不要用"去另外一个世界"、"被上帝带走了""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等等,而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正常但是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 借助一些绘本、电影、故事等,详细解释死亡这个自然现象。

在此,我推荐几本绘本:《永远的艾达》《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这里通过拟人化的动物和孩子的视角看待死亡。电影我推荐《寻梦环游记》把一个死亡和梦想的故事讲得唯美而感动。

去年有亲人离世,女儿问我什么是死啊。我除了耐心告诉她:死亡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然后陪她一起看了这部电影,随着剧情的深入,女儿几次眼泪潸潸而下。

我想她看懂电影, 也明白了点生命和死亡

电影的一句经典的台词能够很好诠释如何面临亲人的离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图片发自App


第三,正向引导,要注意用平静、缓和的语音语调,不能为了渲染死亡的气氛,而故意把声音弄得紧张。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后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因此,我们要常怀思念,更要树立热爱生命、积极勇敢,同时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让生命更加精彩。同时鼓励孩子进情绪上的表达。

第四,抓住任何时机去教育。死亡教育不应该在家庭发生变故的时候才开始,而是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离去的宠物,清明时节祭拜故人,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机会。

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

别逃避,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就是为了珍视生!生时珍惜,敬畏死亡;死时淡然,无悔生命。

我想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生命教育。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二连三的空难下如何给孩子做“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