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的ECDHE算法

转载于http://www.likecs.com/default/index/show?id=124371

HTTPS 常用的密钥交换算法有两种,分别是 RSA 和 ECDHE 算法。

其中,RSA 是比较传统的密钥交换算法,它不具备前向安全的性质,因此现在很少服务器使用的。而 ECDHE 算法具有前向安全,所以被广泛使用。

我在上一篇已经介绍了 RSA 握手的过程,今天这一篇就「从理论再到实战抓包」介绍 ECDHE 算法


离散对数

ECDHE 密钥协商算法是 DH 算法演进过来的,所以我们先从 DH 算法说起。

DH 算法是非对称加密算法, 因此它可以用于密钥交换,该算法的核心数学思想是离散对数

是不是听到这个数学概念就怂了?不怕,这次不会说离散对数推到的过程,只简单提一下它的数学公式。

离散对数是「离散 + 对数」的两个数学概念的组合,所以我们先来复习一遍对数。

要说起对数,必然要说指数,因为它们是互为反函数,指数就是幂运算,对数是指数的逆运算。

举个栗子,如果以 2 作为底数,那么指数和对数运算公式,如下图所示:

那么对于底数为 2 的时候, 32 的对数是 5,64 的对数是 6,计算过程如下:

对数运算的取值是可以连续的,而离散对数的取值是不能连续的,因此也以「离散」得名,

离散对数是在对数运算的基础上加了「模运算」,也就说取余数,对应编程语言的操作符是「%」,也可以用 mod 表示。离散对数的概念如下图:

上图的,底数 a 和模数 p 是离散对数的公共参数,也就说是公开的,b 是真数,i 是对数。知道了对数,就可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真数。但反过来,知道真数却很难推算出对数。

特别是当模数 p 是一个很大的质数,即使知道底数 a 和真数 b ,在现有的计算机的计算水平是几乎无法算出离散对数的,这就是 DH 算法的数学基础。


DH 算法

认识了离散对数,我们来看看 DH 算法是如何密钥交换的。

现假设小红和小明约定使用 DH 算法来交换密钥,那么基于离散对数,小红和小明需要先确定模数和底数作为算法的参数,这两个参数是公开的,用 P 和 G 来代称。

然后小红和小明各自生成一个随机整数作为私钥,双方的私钥要各自严格保管,不能泄漏,小红的私钥用 a 代称,小明的私钥用 b 代称。

现在小红和小明双方都有了 P 和 G 以及各自的私钥,于是就可以计算出公钥

  • 小红的公钥记作 A,A = G ^ a ( mod P );
  • 小明的公钥记作 B,B = G ^ b ( mod P );

A 和 B 也是公开的,因为根据离散对数的原理,从真数(A 和 B)反向计算对数 a 和 b 是非常困难的,至少在现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无法破解的,如果量子计算机出来了,那就有可能被破解,当然如果量子计算机真的出来了,那么密钥协商算法就要做大的升级了。

双方交换各自 DH 公钥后,小红手上共有 5 个数:P、G、a、A、B,小明手上也同样共有 5 个数:P、G、b、B、A。

然后小红执行运算: B ^ a ( mod P ),其结果为 K,因为离散对数的幂运算有交换律,所以小明执行运算: A ^ b ( mod P ),得到的结果也是 K。

这个 K 就是小红和小明之间用的对称加密密钥,可以作为会话密钥使用。

可以看到,整个密钥协商过程中,小红和小明公开了 4 个信息:P、G、A、B,其中 P、G 是算法的参数,A 和 B 是公钥,而 a、b 是双方各自保管的私钥,黑客无法获取这 2 个私钥,因此黑客只能从公开的 P、G、A、B 入手,计算出离散对数(私钥)。

前面也多次强调, 根据离散对数的原理,如果 P 是一个大数,在现有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很难破解出 私钥 a、b 的,破解不出私钥,也就无法计算出会话密钥,因此 DH 密钥交换是安全的。


DHE 算法

根据私钥生成的方式,DH 算法分为两种实现:

  • static DH 算法,这个是已经被废弃了;
  • DHE 算法,现在常用的;

static DH 算法里有一方的私钥是静态的,也就说每次密钥协商的时候有一方的私钥都是一样的,一般是服务器方固定,即 a 不变,客户端的私钥则是随机生成的。

于是,DH 交换密钥时就只有客户端的公钥是变化,而服务端公钥是不变的,那么随着时间延长,黑客就会截获海量的密钥协商过程的数据,因为密钥协商的过程有些数据是公开的,黑客就可以依据这些数据暴力破解出服务器的私钥,然后就可以计算出会话密钥了,于是之前截获的加密数据会被破解,所以 static DH 算法不具备前向安全性

既然固定一方的私钥有被破解的风险,那么干脆就让双方的私钥在每次密钥交换通信时,都是随机生成的、临时的,这个方式也就是 DHE 算法,E 全称是 ephemeral(临时性的)。

所以,即使有个牛逼的黑客破解了某一次通信过程的私钥,其他通信过程的私钥仍然是安全的,因为每个通信过程的私钥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都是独立的,这样就保证了「前向安全」


ECDHE 算法

DHE 算法由于计算性能不佳,因为需要做大量的乘法,为了提升 DHE 算法的性能,所以就出现了现在广泛用于密钥交换算法 —— ECDHE 算法

ECDHE 算法是在 DHE 算法的基础上利用了 ECC 椭圆曲线特性,可以用更少的计算量计算出公钥,以及最终的会话密钥。

小红和小明使用 ECDHE 密钥交换算法的过程:

  • 双方事先确定好使用哪种椭圆曲线,和曲线上的基点 G,这两个参数都是公开的;
  • 双方各自随机生成一个随机数作为私钥d,并与基点 G相乘得到公钥Q(Q = dG),此时小红的公私钥为 Q1 和 d1,小明的公私钥为 Q2 和 d2;
  • 双方交换各自的公钥,最后小红计算点(x1,y1) = d1Q2,小明计算点(x2,y2) = d2Q1,由于椭圆曲线上是可以满足乘法交换和结合律,所以 d1Q2 = d1d2G = d2d1G = d2Q1 ,因此双方的 x 坐标是一样的,所以它是共享密钥,也就是会话密钥

这个过程中,双方的私钥都是随机、临时生成的,都是不公开的,即使根据公开的信息(椭圆曲线、公钥、基点 G)也是很难计算出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私钥)。


ECDHE 握手过程

知道了 ECDHE 算法基本原理后,我们就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看。

我用 Wireshark 工具抓了用 ECDHE 密钥协商算法的 TSL 握手过程,可以看到是四次握手:

细心的小伙伴应该发现了,使用了 ECDHE,在 TLS 第四次握手前,客户端就已经发送了加密的 HTTP 数据,而对于 RSA 握手过程,必须要完成 TLS 四次握手,才能传输应用数据。

所以,ECDHE 相比 RSA 握手过程省去了一个消息往返的时间,这个有点「抢跑」的意思,它被称为是「TLS False Start」,跟「TCP Fast Open」有点像,都是在还没连接完全建立前,就发送了应用数据,这样便提高了传输的效率。

接下来,分析每一个 ECDHE 握手过程。

TLS 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首先会发一个「Client Hello」消息,消息里面有客户端使用的 TLS 版本号、支持的密码套件列表,以及生成的随机数(Client Random)**。

TLS 第二次握手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打招呼」,同样也要回礼,会返回「Server Hello」消息,消息面有服务器确认的 TLS 版本号,也给出了一个随机数(Server Random)**,然后从客户端的密码套件列表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密码套件。

不过,这次选择的密码套件就和 RSA 不一样了,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的密码套件的意思。

「 TLS_ECDHE_RSA_WITH_AES_256_GCM_SHA384」

  • 密钥协商算法使用 ECDHE;
  • 签名算法使用 RSA;
  • 握手后的通信使用 AES 对称算法,密钥长度 256 位,分组模式是 GCM;
  • 摘要算法使用 SHA384;

接着,服务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发送「Certificate」消息,会把证书也发给客户端。

这一步就和 RSA 握手过程有很大到区别了,因为服务端选择了 ECDHE 密钥协商算法,所以会在发送完证书后,发送「Server Key Exchange」消息。

这个过程服务器做了三件事:

  • 选择了名为 named_curve 的椭圆曲线,选好了椭圆曲线相当于椭圆曲线基点 G 也定好了,这些都会公开给客户端;
  • 生成随机数作为服务端椭圆曲线的私钥,保留到本地;
  • 根据基点 G 和私钥计算出服务端的椭圆曲线公钥,这个会公开给客户端。

为了保证这个椭圆曲线的公钥不被第三方篡改,服务端会用 RSA 签名算法给服务端的椭圆曲线公钥做个签名。

随后,就是「Server Hello Done」消息,服务端跟客户端表明:“这些就是我提供的信息,打招呼完毕”。

至此,TLS 两次握手就已经完成了,目前客户端和服务端通过明文共享了这几个信息:Client Random、Server Random 、使用的椭圆曲线、椭圆曲线基点 G、服务端椭圆曲线的公钥,这几个信息很重要,是后续生成会话密钥的材料。

TLS 第三次握手

客户端收到了服务端的证书后,自然要校验证书是否合法,如果证书合法,那么服务端到身份就是没问题的。校验证书到过程,会走证书链逐级验证,确认证书的真实性,再用证书的公钥验证签名,这样就能确认服务端的身份了,确认无误后,就可以继续往下走。

客户端会生成一个随机数作为客户端椭圆曲线的私钥,然后再根据服务端前面给的信息,生成客户端的椭圆曲线公钥,然后用「Client Key Exchange」消息发给服务端。

至此,双方都有对方的椭圆曲线公钥、自己的椭圆曲线私钥、椭圆曲线基点 G。于是,双方都就计算出点(x,y),其中 x 坐标值双方都是一样的,前面说 ECDHE 算法时候,说 x 是会话密钥,但实际应用中,x 还不是最终的会话密钥

还记得 TLS 握手阶段,客户端和服务端都会生成了一个随机数传递给对方吗?

最终的会话密钥,就是用「客户端随机数 + 服务端随机数 + x(ECDHE 算法算出的共享密钥) 」三个材料生成的

之所以这么麻烦,是因为 TLS 设计者不信任客户端或服务器「伪随机数」的可靠性,为了保证真正的完全随机,把三个不可靠的随机数混合起来,那么「随机」的程度就非常高了,足够让黑客计算出最终的会话密钥,安全性更高。

算好会话密钥后,客户端会发一个「Change Cipher Spec」消息,告诉服务端后续改用对称算法加密通信。

接着,客户端会发「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消息,把之前发送的数据做一个摘要,再用对称密钥加密一下,让服务端做个验证,验证下本次生成的对称密钥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TLS 第四次握手

最后,服务端也会有一个同样的操作,发「Change Cipher Spec」和「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消息,如果双方都验证加密和解密没问题,那么握手正式完成。于是,就可以正常收发加密的 HTTP 请求和响应了。


总结

RSA 和 ECDHE 握手过程的区别:

  • RSA 密钥协商算法「不支持」前向保密,ECDHE 密钥协商算法「支持」前向保密;
  • 使用了 RSA 密钥协商算法,TLS 完成四次握手后,才能进行应用数据传输,而对于 ECDHE 算法,客户端可以不用等服务端的最后一次 TLS 握手,就可以提前发出加密的 HTTP 数据,节省了一个消息的往返时间;
  • 使用 ECDHE, 在 TLS 第 2 次握手中,会出现服务器端发出的「Server Key Exchange」消息,而 RSA 握手过程没有该消息;

巨人的肩膀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橢圓曲線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椭圆曲线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迪菲-赫爾曼密鑰交換
  4.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48188
  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967180

你可能感兴趣的:(HTTPS的ECDHE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