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有什么不同?——转发

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区别吗? 具体的差异在哪里?

我想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谈一谈国内语境下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之间有什么瓜葛。

因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实际是精神分析的派生物,所以想要弄清楚,还是得先从传统意义的,或者说经典精神分析谈起。

经典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中,病人会以每周固定频率去见分析家(每周4到5次session),这个治疗可能会持续数年。在session中,病人躺在躺椅上,而分析家则坐在病人身后(此时病人是看不到分析家的)。一开始,分析家就会指导病人如何开始做“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e)。什么是自由联想?就是病人需要尽可能地将他脑海中出现的想法不加删选的说出来。这实际是一个很难的过程,①因为病人会因为觉得自己的想法幼稚或者无关紧要(或者病人认为与分析无关)而选择不说出来;②他们也会因为害怕分析家会不赞同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而不说出来;③一些想法是跟一些会令他们不舒服、难过的感受联结在一起的,病人会因为要躲避这些不适的感受,而避免讲出这些想法;④因为一些想法是跟分析家有关,所以他们会避谈。以上的这些可能都会在一开始就跟病人讲明,算是打预防针。恩,但病人真正困难的部分,预防针就没卵用,下面继续讲这个困难。

病人会努力地去自由联想,此时各种各样的阻抗(resistances)就开始出现,令分析过程举步维艰。(注,阻抗是什么?简单讲就是阻止病人去自由联想、去触及潜意识的表现,均可以称之为阻抗。)而当分析家发觉这些阻抗时,他们会用澄清(clarific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来对这些阻抗进行工作,来帮助病人克服阻抗,继续自由联想。而这些工作的意图都是为了加深分析进程,继而通过渐进的咨询进程来完成潜意识意识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移情(transference)也在精神分析中被视为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探讨平台。而为了使得病人能够容易地将自己的情感、感受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分析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一个中立位置,他必须限制自己在澄清或解释中的带评论性的话语。而分析家在中立的同时,仍然要温暖,共情,并关心病人。

躺椅、自由联想、中立位置,再加上会谈的稳定频率以及强度,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强烈的移情逐渐被建立起来。病人在一个退行的状态里,将自己过去孩童早期指向重要客体(父母/抚养者等等)的感受和想法,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这就是移情。而移情不单单是感受和想法,还包含了对这些感受和想法的防御,且移情不仅仅是基于过去病人在现实层面上的体验,幻想层面的体验也是内容之一。

病理性或者非病理性的人格特质,或者症状,这都来源于病人心灵内部的冲突,而这些都会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被激活,并成为移情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对移情的工作正是精神分析治疗有别于其他治疗的地方。

分析师会开始跟病人没有意识到的移情进行工作,特别是当其作为一种阻抗出现在分析的进程中时。分析师会把咨询中的移情跟病人现下与重要客体的关系和互动,做联系;或者跟病人童年时期的重要关系和互动,做联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析师帮助病人获知自身无意识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跟病人在生活最难于应对的困难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病人拓宽了他们意识领域,并获得了对自身的洞察,他们会逐渐地能够在心理病理学、人格和生活上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经典精神分析将这种调整性的改变称之为“结构性的改变“,这是说,在它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关系和排列上的改变。而分析的过程往往并不顺利,持续伴随着阻抗,一阵进展一阵又退回,但总体上是逐渐往前迈进。

Merton M. Gill曾定义精神分析包含基本的三个方面:①分析师的中立性;②移情的发展,以及依靠移情来工作;③强调以解释作为治疗干预。

虽然经典精分仍是一个好的工作方法,然而在现如今,一些新的视角是有别于传统精分的。譬如在过去,分析被视为:病人将他的感受传输到一个“空白的屏幕”上(空白的屏幕是指分析师),而在现在,这个过程被形容为一个更为互相作用的、人际间的以及主观上的互动,在分析师和病人交流之间混合着移情和反移情。

***

上述是经典精神分析的简单描述,那么国内谈及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分析,我个人觉得它在实践上包括三块:a)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疗;b)动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疗;c)支持性心理治疗;

恩,做了个小的图表,请结合下边的大段介绍来看图表,如下:

图片发自App

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疗(Analytically Oriented Psychotherapy)

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疗需要一个固定频率的咨询见面,通常是每周2次咨询但有时候会是3次。正如精神分析一样,来访者和咨询师基本上不会在治疗以外的时间有任何接触。

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对面而坐,来访者会被告知这个咨询是他们的咨询,他们可以谈任何他们想谈的内容和主题,但同时也会被鼓励去谈他们在咨询中出现的、貌似无关的想法和幻想。这个部分很像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但又不完全是自由联想,应该说是自由联想的简单版本。

咨询师保持中立位置,依靠澄清和解释来进行工作,并且尝试最大化地使用移情来达到治疗目的。而也几乎如精神分析一样,咨询师也会对阻抗做解释,并尝试将此时此地的移情跟来访者现在的重要关系以及重大的童年事件做联系,来帮助来访者逐渐的理解他们身上的无意识部分。

即使这种使用相较于精神分析而言,仍有它相对的局限性。非躺椅的形式,使得来访者更多地关注咨询师,而非自身的表达和特殊习惯,往往也更难于将自身的感受投注到咨询师身上。

虽然这个治疗形式仍然是相当有效的,但没有躺椅,不硬性强调正式版本的自由联想,更少的咨询频率,这些都使得退行不会那么轻易地出现,而移情也往往在强度和发展速度上没有精神分析那么强烈、快。

动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疗(Dynamically Oriented Psychotherapy)

动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疗通常是一周一次咨询的频率,但有时会一周两次。来访者和咨询师极少会在治疗以外的时间有接触。

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对面而坐。来访者被给予的指导几乎跟分析性取向的治疗类同,虽然有时要求报告“貌似与咨询无关的材料”这一指导会被省略不提。

分析性治疗和动力性治疗主要的差别在于:后者对于移情作为治疗形式的轻描淡写。虽然移情反应可以被注意到,特别是当移情作为阻抗的形式发生时,但在这个形式的治疗中,对移情的细化阐释不会被作为治疗的主要元素来加以工作。

强调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聚焦于当下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及它们与来访者的过去的联结。来访者和咨询师一同努力去理解:来访者当下的互动是基于他自身的敏感性、易损性以及变形,而这些是如何从过去演变至今。

在这个形式的治疗中,需要养成一个好的治疗联盟,咨询师有时是被适度理想化的。仍然有澄清和解释的加入,但解释是部分地被使用。偶尔的建议和心理教育也在该治疗形式中被使用。

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通常是一周一次的会面频率,但有时会增加频率,但增加频率的目的跟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疗的目的不同,在分析性心理治疗中,增加频率是为了增加移情的强度和退行;但在支持性治疗中,增加频率的目的则相反,是为了阻止来访者的退行——因为来访者在基本的自我功能方面困难重重,因此退行就很危险。

也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对面而坐。在咨询时间之外的接触与否,取决于是否需要通过这样的接触来阻止来访者的退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有什么不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