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朗读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宋) 王安石

image.png

我最爱朗读,所以常常会记起我朗读的文章。在当时的条件下,语文课本几乎是我唯一的读物了。因此不少语文课文,我都记忆犹新,虽不能学霸似的脱口而出,但也总能跟着记忆链条去重温旧文。

开头引用又是一段最近我常常想起的文章。以此来砥砺自己应求思深远,有志有力且有外物相助。「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当有些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你要想起来这一句,好东西都是难得的,非有志者不能至;「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警醒你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告诉你必要的外物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仔细读原文,你会获得一种力量。

由此我也回忆起高中朗朗的读书声,曾经被我们语文老师描述到「每次我经过 xxx 班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位女同学朗朗的读书声,她声情并茂,她上进努力......」,那次我很感动,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就如刚刚老师形容的,我的早自习一般都是在朗读中度过,当然我的声音一定是最大的。还有就是刚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老师总是让我们先自己读一遍,还要读出声。这里就有个有趣的现象,老师刚喊开始,大家都立时发声,这一齐的却「五花八门」的读书声便震彻云霄了,以至于我现在都还能在云端找到那读书声;不过读着读着就没了气力似的,越接近约定的时间(但还没到全部读完一篇)的时候,就越来越没了声音,导致我也必须跟着放低音量。这难道也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在学校的表演节目中,除了舞蹈,我会报名诗歌朗诵,老师可能被我深情感动,所以总能幸运的拿个什么奖项,这也是对我一个莫大的鼓舞。那次读的是冰心的《纸船》,是的,初中及以前,我的世界里只有伟大的母爱。还记得第一次学习《沁园春·雪》,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后,我很激动却不服气的举起了手,因为我觉得我满腔的激情,一定读的比老师好呀,趁着那劲儿,虽不知是谁给我的勇气,老师略带一种我也说不上来的表情,好像在说,“切?还能读的比我好?”;于是我豪情壮志的在全班人面前展示一把,好像在说,听,这才是朗读!哈哈,手动捂脸,总之,勇气过后脸羞涩难当,但还是挺爽的,好过一股热情无法抒发会更难受和后悔吧。

再往前,还记得朗读《再别康桥》《雨巷》这类抒情的,这时候往往是换了一个我,这时候不是豪迈激情,而是惆怅绵情了;还有《在山的那边》这种抒发梦想和迷惘的,虽然到了今时今日,这些心境都还是没变。我喜欢的类型,要么细腻思情,要么豪气浩荡。就像是两个极端,是的,极端是那么美。

更小的时候也有件深刻有趣的事儿,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因为觉得很囧。大概在我十一岁,第一次去了浙江,当时妈妈和姨都在那里打工。小姨家有 CD 播放器,还有话筒,他们偶尔会唱歌,让我也唱几句。我对歌曲还没有那么有兴趣,当我拿着话筒,就想朗读。于是我拿起书本就开始了,读了几分钟我还在尽情享受,小姨突然说,你不唱的话就关了吧,额......哪里有地缝帮我找一下......

关于朗读的记忆还有很多,我常常想如果小时候读物能更多点该多好,我是否已经是一个大作家或者哲学家了呢?但有时又想又再想,甚至不知是否正因为读物少所以更珍惜才引起了对文学更深的热爱呢?思辨的看问题,让我可以与自己和解了。可以打破一些无用的所谓的郁郁寡欢,这是一个进步。

来,读一首诗,我们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