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视域下的“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浅析混杂了悲观与迷茫并间或有盲目乐观的对外汉语领域之科学精神欠缺问题

情报学视域下的“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浅析混杂了悲观与迷茫并间或有盲目乐观的对外汉语领域之科学精神欠缺问题

                            作者 马玮

                                目 录

一、      引言:从电视剧《大决战》想到的“汉语国际化”概念定义

二、      情报学视域下的“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2.1.课题重复性设置现象素描

2.2.课题重复性设置的情报学意涵

2.3.《课题指南》中的悲观与盲目乐观之矛盾性情报信息

三、      “科学精神”及其“践行方法”问题

3.1.以赵元任汉语教学思想(模式)的传承为例

3.2.以《课题指南》的招标方法为例

四、      结束语

摘 要:文章运用项目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任务目标概念的共识定义对于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相隔很近的最近几年之“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中所罗列的重大课题目录做了情报学意义上的深度剖析,从而揭示了当前对外汉语领域之于汉语的国际推广目标而言所混杂的悲观与迷茫并间或有盲目乐观的非科学化问题。同时,文章通过对备受推崇的对外汉语之父赵元任汉语教学思想之传承以及对《课题指南》中列入的项目之招标方法所进行的辩证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导致年度《课题指南》缺乏科学性的深层次原因即为欠缺科学的标准化思想。最后,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出了内涵迥异的英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化之概念定义,借此希望能够为确立未来统领各种对外汉语课题研究的灵魂和旗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国际化;课题指南;情报学;科学性;标准化

"2021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 Guid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rief Analyses of theLack of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Field of TCSL Mixed with Pessimism andConfusion and Sometimes Blind Optimism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ject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ensus definition oftask objective concept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jec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makes some in-depthanalyses in the sense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of the catalogue of major projectslisted in the "Annual Guide 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Project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se analyses reveal thepessimism and confusion mixed with blind optimism and unscientific problems inthe current field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erms of theinternational promotion goal of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dialectical analyses of the spread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teachingthought of Yuan Ren Chao, the highly respected fathe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bidding method of the projects included in the annualproject guid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ep-seated reason for the lackof scientificity of the annual project guide is the lack of scientific standardizationthought.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apergives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s of English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izationwith different connotations, hoping to play a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soul andbanner of commanding the research of various subject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languag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ject Guide; Intelligence Science; Scientificity; Standardization

一、引言:从电视剧《大决战》想到的“汉语国际化”概念定义

        这几天连续观看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命运抉择的、发生在七十多年前国共之间的三大战役之电视连续剧《大决战》,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不久之前看到的《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1】(以下在某些情况下简称“课题指南”),总感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东西。细细品味之后,终于清晰了那个相似的东西就是“战略战术”啊。

        显然,抛开国共双方的意识形态不说,光就科学决策而言,毛泽东领导的决策团队之决策方法与决策过程就非常符合科学决策的理论要义。所以,即使是在通讯技术远不及国民党一方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从上到下远程协同,共同梳理出一整套科学制胜的战略战术。而这种科学制胜的战略战术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苦的技术条件之下得以成形,就是因为共产党这一方面从毛泽东到身处全国各地的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都对战争目标有着高度的概念共识和强大的组织保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个别局部的失误,其当事人也能够自愈修复自己的失误而围绕既定的目标宗旨展开行动。这就是概念清晰的伟大力量。

        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课题指南》,笔者就隐约感到了命运多舛的汉语国际化进程之中似乎存在着“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是否被清晰地科学定义过的问题。如果人们对于“汉语国际化”概念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又怎么能够基于“混乱”的概念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题指南》呢?如果对“汉语国际化”概念定义达不成统一认识,又怎么能够让《课题指南》“师出有名”地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对外汉语教师们的教学活动“统一”于共同的目标理念之上、进而在自己的实践当中梳理出“形散神不散”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论呢?显然,相同的目标概念既是指引大家行动方向的一面“旗帜”,也是鉴别分散行动的教师们之教学方法论是否正确的一块“试金石”。

        有感于上述隐忧和体悟,笔者就索性到百度上专门就“汉语国际化”这个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检索。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业内关于这个话题的热度主要集中在10多年前,而近两年此话题之热度则明显地呈下降趋势了(参见后面表1所示)。

        其次,笔者发现,除了极个别作者之外,绝大多数作者在其标题含有“汉语国际化”字样的文章当中,并未针对什么是“汉语国际化”给出关乎其文章语境之下的概念定义,而是直接引用了“汉语国际化”这个术语——这就好像现在人们幽默于某些现象而常常揶揄“你懂的”“行话”那样。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作者似乎都在“约定俗成”“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名词而在以“你懂的”为潜台词进行着不见面的“文章沟通”。但人们真地对“汉语国际化”这个名词概念有着共同的理解了吗?情况则未必如此。

      表格 1 跨度16年的、被检索到的、标题中含有“汉语国际化”字样的主要文章列示表

      例如,在表1当中编号为19的那篇李泉、张海涛撰写的《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决策》【2】文章当中,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针对什么是“汉语国际化”做出了概念定义。即作者在曾毅平(2013)定义的语言国际化概念之上引申出了“现阶段”的“汉语国际化”之概念定义为:“现阶段的汉语国际化就是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和汉语应用走向世界的进程及程度。”

      可问题是,正确的概念定义方法一定是“A是……”的陈述句式,而不会以“现阶段的A是……”之句式出现。如若这样,那势必有“未来的A是……”的另外一个定义了。如此一来,是不是“现在的酸奶”就不是“未来的酸奶”了呢?!那么,“酸奶”也即“A”概念本身究竟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呢?!所以,从逻辑学的角度上讲,正确的概念定义之句式是不应该在被定义的概念名称之前添加任何限制性修饰词的!由此可见,表1中编号为19的那篇文章之两位作者并没有给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本身做出一个实质性的定义。

      又比如,编号为3的那篇标题为《汉语的国际化及传播与维护》【3】的文章虽然没有给什么叫汉语国际化做出概念定义,但这篇文章似乎以“你懂的”方式把其默认的那个“汉语国际化”概念与“汉文化”概念给混淆在了一起。虽然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语言就是语言、文化就是文化、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只是语言的载货而已,它们是彼此有着联系但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无论如何,在给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下定义时,是不应该掺杂“汉文化”这个内涵的,毕竟汉译的好莱坞大片也在使用汉语传播美国文化啊!由此可知,汉语国际化之时,掌握了汉语的好莱坞编导们在向中国人传播美国文化时将更加地得心应手了!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是其显而易见的一个基本属性——即工具是没有极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给汉语国际化下概念定义时不能把“文化”作为概念内涵给掺杂进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更为荒唐的就是,编号为3的这篇文章还把“普通话”与“华语”的相互认同这一点纳入进了其默认的“汉语国际化”概念内涵之中了,作者全然忘记了我们所谓的“汉语国际化”中之“汉语”这个概念是个囊括了“普通话”和海外“华语”的大概念注。我们讨论的是“汉语国际化”而不是“普通话国际化”或“华语国际化”。这种诸如大小概念不分而“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逻辑错误现象,也并非只存在于这一篇文章之中。

      也许是感受到了“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不好定义,表1当中编号为6的文章【4】作者李葆嘉先生很有意思地采用了“排除法”来“无限地逼近”什么是“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定义。其所用的“排除法”句式就是“汉语国际化不是……”,这样的甄别一共有不低于五个的“不是”。但十分令人遗憾的就是,李葆嘉先生终究没有在其文章当中直接给什么是汉语国际化做个清晰的概念定义。不仅如此,他在其文章当中,也自说自话地以“汉语”这个大概念与“普通话”、“方言”等小概念混淆在一起做了“平级”处理、并以此“平级”处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彼此矛盾但看上去却似乎合理的假命题了(注意:逻辑学上,大小概念是不能做“平级”处理的,即:大概念就是大概念、小概念就是小概念,它们是无法合并在一起做“平级”使用的,这就像“来了一个人和一个男人”是一个病句一样)。

      笔者前面已经指出过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人定义过说汉语就是基于普通话的中国语言。本来,汉语的核心是“汉字”,至于是普通话还是重庆话或上海话甚至是广东话被外国人所习得,这就是外国人自己的偏好问题了。就像我们所指的“英语学习”不会有人特别问及是巴基斯坦英语还是印度英语或英格兰英语一样,其核心还是“文字”而不是发音的“标准化”问题。这不,现在网络上不是就有幽默视频为据表明了,说着一口中国方言的外国人也能被国人所惊叹而被广泛认可的吗!至于哪些中国方言具有这种被广泛认可的次普通话之地位则是超出我们讨论范围的另外一个问题了。不过,以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制度之优势,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会有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依照“软件领域”的“赢者通吃”规律,只要假以时日,海内外各种非普通话的中文到最后都会“统一”于普通话。

      不过,一再地出现这种纠结于汉语、普通话、华语之类问题的现象,不单单是个大小概念清晰与否以及是否知道大小概念不能“平级使用”的问题了,更主要的还是这些对外汉语教师们没有搞清楚汉语国际化当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的问题,他们缺乏对此类问题的哲学思辨。

      当然,既然有部分研究者一再无视大小概念的明确区别而反复纠缠于此类问题,这就说明可能确实有人一直在使用狭义的汉语定义即“汉语就是普通话”来与那些一直使用广义的汉语之定义的人们做着汉语国际化问题的交流。由此可见,交流之前先对术语概念做个“统一的”共识性定义是多么必要啊!显然,没有科学的交流程序作保障,就很难有科学的理论交流了。

        总之,那些自说自话的研究,既显冗余,也不科学,还暴露了缺乏逻辑辨识、学风不够扎实的毛病。凡此种种现象都已经在本质上关乎到语言研究中的“科学性”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了。与这样的大背景相关联,笔者对于《课题指南》的科学性存有疑虑这一点也就自然地不足为怪、甚至甚为必要了。

二、情报学视域下的“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2.1.课题重复性设置现象素描

        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一年的《课题指南》而应该连续观察指南设计的规律性,笔者这里搜集到了网络上能够搜集到的2021年、2020年【5】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发布的《课题指南》,以及“语合中心”的前身即孔子学院总部2018年发布的《课题指南》【6】(参见下面表2)。

                                                表格 2 语合中心、孔院总部近几年发布的《课题指南》之重大课题目录

      通过对语合中心连续两年的《课题指南》进行对比,我们基本上可以发现,2021年与2020年的《课题指南》之重大课题之中,至少有60%的课题是重复出现的。例如:

      2021年重大课题目录当中编号为No.2的《新时代国际中文传播体系研究》与2020年编号为No.1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体系创新研究》就是本质上相同的课题,只是2021年的课题名称在课题范围上较之2020年的相似课题之研究范围更小了——去掉了有关“中文教育”的“创新研究”。难道说,语合中心不再纠结“新时代”的“中文教育”之“创新研究”了吗?显然,这么大的问题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得到很好的解决,还应该继续成为关注点才对。那么,为什么在2021年的《课题指南》当中却少掉了“中文教育”这一块儿了呢?显然,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有关人员在拟定课题名称时过于随性而缺乏斟酌了。

        2021年重大课题目录当中编号为No.5的《国际中文在线教育模式研究》之课题与2020年编号为No.2的《“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之课题,从表面上看,课题名称用语似乎相去甚远。但是,只要意识到“疫情”就意味着“无法聚集”授课,那么就必然能够理解到“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就只能采取“非聚集”的“教育”方式了。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非聚集”方式呢?!其核心不就是围绕“网络”展开教育的方式吗?!当然,网络“教育”方式不一定就是“在线教育”,而是较之“在线教育”范围更广的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在线教育”与教师不在线的“VOD(Video On Demand)点播”教学模式(某种程度上跟所谓的慕课相似)。所以,考虑到语合中心在课题管理办法当中说明了这种课题名称只是抛砖引玉的大致研究范围,我们就基本上确实可以忽略这里的用语之别而认为这两个课题本质上也是相同的课题了。不过无论怎么说,课题用语的不准确或过于宽泛也是课题名称设计人员过于随性而缺乏严谨的表现。

      2021年重大课题目录当中编号为No.3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研究》之课题与2020年重大课题目录当中编号为No.3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国际推广研究》之课题,则基本上可以说完全相同。

        而2018年重大课题目录当中编号为No.1的《孔子学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课题则完全是当时应景的课题了。现在,孔子学院总部不在了,这样“应景”的课题又该如何结题呢?!

        通过上表2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今日之语合中心,还是当初的孔子学院总部,都十分关注网络教学模式——不论是“数字化”用语还是“在线教育”用语,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相同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但这种盘桓于“对外汉语圈内”的课题研究又有多少人能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顾及到世界各地网络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呢?!要知道,99%注以上把汉语视作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习得者都是无法来华的海外人士啊!这99%的汉语习得者所拥有的网络条件有没有被纳入评估的范围呢?!此外,在线教育平台运营所需的资源是否能够足以支撑其长期地运营呢(包括内容资源的持续性更新问题)?!这些问题到最后本质上都会汇集于一点,那就是汉语国际化的实现机制问题!

        网络上最近不是经常出现这么一句话么:“一个人永远赚不到他认知以外的钱”,其学术解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决定了他的思维边界。试想,指望一位语言教学专家习惯性地拥有市场营销之“用户导向”的产品设计理念是多么地危险!这个理念就是:“用户会在哪里使用我们的在线教育平台(这个因素决定了上述所言的用户使用环境即网络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在线教育平台所需要的使用条件)?用户会在什么时间使用我们的在线教育平台(这个因素决定了在线教育平台应该要设计成支持多大的、上述所言的‘用户并发数’之负荷承载能力)?”总之,这类在线教育平台决不能“以我为导向”进行研究,而应该实施“以用户为导向”的研究。这比起“华尔街线上英语”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要复杂得多!

      显然,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一个跨学科合作的课题研究,而且应该是一个基于技术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跨学科课题研究。可惜,语合中心的《课题管理办法》却实际上限制了圈外机构的积极参与之资格,而懂得汉语教学却不懂得技术与市场但愿意不顾惜自己的“羽毛(名誉)”进行跨界合作的语言学教授实在是凤毛麟角啊。所以,这样的合作也必然是凤毛麟角的了。

        此外,即使管理部门非常欢迎技术市场领域的机构积极地参与语合中心的这类课题研究,那么其目前这种信息“圈内循环”的传播机制也大大地阻塞了这些技术需求信息流向技术研发机构的传播渠道而导致技术参与者寥寥了。如此,就很难形成一个用汉语国际化需求来引领技术研发方向、用技术发明促进汉语国际化低成本高效实现的良性互动局面了。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就是,网络虽然改变了人们的很多生活方式、颠覆了很多行业的生存状况,但网络对于外语教育成效的改善却只是战术层面的优化辅助,而不是战略性质的质变。关于这一点,大家不妨看看在中国已经经营了十多年的华尔街线上英语、51Talk等网络英语教学对于中国宏观上的英语教学成效究竟有没有带来什么改变就能够有所体悟了。

      所以,依据《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7】中对于“重大项目”即为战略性项目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把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列入重大项目范畴而提升其重要性到战略的高度,就绝对是“救命稻草”的心理在作祟了。这是基于传统方式无法快速达成“约定俗成”的那个汉语国际化目标而急于寻找不切实际的“捷径”之期盼心理的一种真实的反映。这也暴露了一些人对人类是个“群居动物”这个特性在语言习得方面会产生何种效应缺乏深刻理解的一个认知漏洞。说到底,对外汉语研究领域充斥着“就语言谈语言”这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汉语习得问题的形而上学之风。

2.2.课题重复性设置的情报学意涵

        课题的重复性设置表明,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已经中标的那些课题团队没有必要的信心(不论这些课题名称是如何被征集而来的),总希望在持续的同类课题之招标中脱颖而出他们意想不到但却符合他们希冀灵丹妙药之心愿的神奇“药方”能够问世,以致于这样做势必会带来明显的资源浪费这个问题他们也不予考虑了。

        事实上,一再地“投医问药”或“比武招亲”这类行为本身,在情报学上就不仅仅是在表明汉语对外推广的主管部门之领导班子在“求贤若渴”了,也同时暴露了他们对于“汉语之于全球的未来推广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依然处于认知模糊或不敢确认的状态,并由这种模糊或不敢确认的状态而带来了些许的个人迷茫。

        造成这种迷茫局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有两个:一个是有些人对于前述所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汉语国际化之目标内涵的实现本来就没有信心,另一个就是还有一些人在欲速不达之后就从乐观主义者跌落为悲观主义者了。这两种表现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这个问题所指出的、当时的中国社会分别存有悲观论与速胜论这两种态度一样,它们都是因为对任务目标之实现缺乏客观认知而产生的主观主义亦即唯心主义、以及缺乏为之做长期全面准备的艰苦奋斗精神之反映。

        笔者自己就曾经与一些人讨论过汉语国际化的问题。这些人告诉笔者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你看看世界各地的飞机场就知道了,人家空中管制的广播语言都是英语。汉语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态而让世界各地的空管人员都用汉语进行广播呢?!”这部分人被目前国际通用语言的现状给吓得没有一点斗志和想象力了。

        也许正是因为诸如此类的“英语普遍性”之现实状况,才让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课题指南》的设计者们一直想要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真的有一种方法能够让国际组织或国际学术刊物尽可能早地改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而只是目前他们尚未接触到这种方法呢?!这种浪漫主义的迷思应该就是2021年度《课题指南》列入这类战略性(重大)课题的根本原因吧。但这种作法本身却反过来折射出有关部门虽有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没有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了。因为这个问题在真正的战略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是不可能被单独解决的一个枝节问题。所以,笔者据此判断课题设计者们在汉语国际化的战略层面上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导致出现这个问题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就是有关人员还没有深刻理解汉语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有机体,需要我们系统地加以对待。即,如果把汉语国际化视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的话,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应运而生了。这个问题就是指统领这个项目之实施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一元论”的呢,还是“二元论”或者是“多元论”的呢?实际上,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工作方法问题。如果相关人员对此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的话,那么在他们的工作成果——即这个课题分类以及课题层级的设计——当中怎么可能会闪烁出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呢!

      说得具体点,就汉语国际化这个项目的顶层设计而言,战略性课题只能有1个而不是5个!这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个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是已经被无数社会实践、包括无数成功企业和个人之成功决策所证明为科学的世界观。对此一点,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而直接加以引用这种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中有关什么叫“重大项目”的解释来看《课题指南》,就非常清晰地显示出了有关主管部门人员迄今为止对于汉语国际化尚无任何系统的、从战略到战术的、一揽子清晰的认识(参见下页图1的寓意诠释)。即他们对于什么是统领全局的战略性课题、什么是战略支撑性课题、什么是纯粹的战术性课题、这些课题的中标团队之间是否应该设立一种协同机制以及为什么需要架构出这样一个协同机制等等问题,应该说都还没有思考透彻。


图 1汉语国际化:从战略到战术直至每日实践活动的迷茫诠释图

2.3.《课题指南》中的悲观与盲目乐观之矛盾性情报信息

        笔者前面已经指出了,10多年前,民间已经十分热络地讨论过有关汉语国际化的议题,但为什么在国家级层面的对外汉语推广课题研究指南当中,有关部门迄今不敢旗帜鲜明地给对外汉语推广目标进行明确地定义呢?

        显然,这个旗杆不敢树立起来,人们就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作指引,这就导致一些人不得不依照自己的理解来实践其自以为是的汉语国际化了。其最终的结果就必然是导致众多对外汉语推广的实践者们在汉语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始终处于各吹各调的“形散神也散”之状态。

        在笔者看来,这种不敢旗帜鲜明地宣称汉语国际推广之目标的做法,绝对与韬光养晦没有任何关系。应该说,其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那种面对“英语的普遍性”而清醒地意识到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取代英语之国际通用语言地位这个现实之后,有关人员也就不敢把埋藏在人们心底里的那个被默认的、也是被约定成俗的远大目标旗帜鲜明地喊出来了。当然,这不会是出于谦逊之故。当年毛泽东面对着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而大有生命之虞时,还意气风发地带领着疲惫不堪的红军队伍乘胜爬越六盘山、喊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红旗漫卷西风”的豪言壮语,我们现在为什么就不敢旗帜鲜明地定义汉语的国际推广目标呢?!

        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汉语国际化这个汉语国际推广目标作为概念认知的一种约束,这就反过来为有关人员的用词用语之随意性提供了生存空间,以致于我们偶尔也能够感受到另外一些人对于人们心目中默认的那个约定俗成的汉语国际推广目标之实现表现得盲目乐观了。

        例如,在2021年度的《课题指南》当中,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一下编号为No.1的《国际中文教育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发展路径》这个课题名称,想想这个课题名称凭什么就敢说“2035年”的“国际中文教育”目标就是一个“远景”性质的目标呢?!这恐怕不是出于“战略上要藐视困难”的缘故吧。

        要知道,英国打败西班牙、从而使得英语有条件取代西班牙语、使其逐渐成为后来的国际通用语言至少经历了三个世纪以上的漫长岁月。那么,国家级的《课题指南》编辑组成员们何以自信到如此地步、以致于认为“2035年”的汉语国际推广目标就是一个“远景”性质的目标呢?!他们对于中文国际教育目标之“远景”、“中期”、“近期”的时间划分依据又是什么呢?

        显然,以我们所面对的英语成为今日之世界通用语言所耗费的时间跨度为对照,就实现人们心底里那个默认的、约定俗成的汉语国际化之目标而言,从现在开始计算,到2035年这短短的14年,何来“远景”之据呢?!这明显应该是个“超短期”的目标嘛!难道这就是一些人对互联网中文教学如此重视的根本原因?以为互联网的信息通达便利性能够胜过殖民政策之下的语言强制性?!

        在笔者看来,《课题指南》编辑组成员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么滑稽的“阶段”划分之定性问题,要么是因为有关人员不理解汉语国际化目标之实现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世界性大变局而显得太过天真烂漫了,要么就是他们所言的那个“远景”与笔者所理解的那个“远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远景”概念了。但如果真是这后一种情形的话,那么这种滑稽不正说明业内缺乏一个统一的、针对“汉语国际化”概念的明确定义了吗!

        事实上,明确的概念定义,对于人们的思维和理论阐述来说,就是一种思想活动边界的约束,它具有引导人们审视自己是否出现了思维错误的一种反馈纠偏功能。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必须要首先把基本概念给定义清楚的根本原因。

三、“科学精神”及其“践行方法”问题

        一般来说,在知识分子中间,“科学精神”是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很多人在酝酿自己的理论或观点文章时,却往往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不过,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其说一些人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如说这些人不知道该如何践行科学精神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一些。当然,细究起来,不知道该如何践行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也还是因为其本身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所致。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一个团队具备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那么凡事就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了;而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作法本身,就是践行科学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现在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实施“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实说起来这也很简单,就是抠字眼、抠概念、抠每个概念应运而生的那个宏微观背景、以及“抠”基于每个概念之上的命题假若为“真”所需依托的内外部条件应该是什么,并搞清楚命题之中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为无缝衔接了。如果搞不清楚基于某个概念之上的命题假若为“真”的内外部条件究竟应该是什么的话,或者漠视了基于这个概念之上的命题假若为“真”所需要依托的内外部条件而把理论绝对化了,亦或是看不到一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着“漏洞”需要“补齐”的话,那么,基于基本概念的理论演绎之最终的结论要想不出错也就一定是个小概率事件了。

3.1.以赵元任汉语教学思想(模式)的传承为例

        举例而言,大家都十分推崇对外汉语教学之父赵元任老先生,尤其是他在二战期间为美军主持的汉语培训项目,更是圈粉无数。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却得不到大面积地推广呢?!尤其是在全球“汉语热”如此“高温”、且每年沿袭其教学方法之精髓的普林斯顿暑期中文项目(俗称“普北班”)炙手可热的当下,其方法岂不是应该大行其道而给世界各地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普遍意义上的成功样板吗?!可迄今为止,为什么《课题指南》还在孜孜以求“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法综合创新研究”而给人以目前之法远不理想的印象呢?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除了一面倒地颂扬文章之外,笔者尚未检索到任何针对赵老先生汉语教学法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剖析文章。不少人显然在把赵老先生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或理论绝对化了的同时,又在用其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要么刻舟求剑、要么囫囵吞枣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本质上阉割其理论完整性而断章取义的现象。

        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的矛盾发展,不但着眼于矛盾的属性和促成矛盾解决的方法论,更看重这种方法论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所依赖的那些内外部条件是什么,以便于在运用其理论时避免教条主义地完全照搬照抄其问题解决方法而不顾及理论或方法论的适用问题。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所青睐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

        有鉴于此,笔者就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把赵元任老先生二战期间为美军在哈佛大学主持的汉语培训项目之关键点用下面表3予以了归纳。

                                    表格 3 二战期间赵元任先生为美军主持哈佛中文项目之要点概述表

        俗话说,“所有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通过对上面表3的观察,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学期短、目标任务重(要求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基础差(学员零基础汉语知识)、师资是否足够等问题,只要有足够的“妈妮(money钱)”,这些困难都将不是困难!即如果资金支持不是问题的话,美国国防部大不了可以给每1~5个学员配备一个“保姆式”汉语教员嘛!

        总之,表3所示赵氏汉语教学法得以成功的一个关键,就是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保障!

        我们知道,在与共产党军队作战的过程当中,国民党军队没有坦克不行、没有飞机大炮不行、没有“四个轮子(汽车)”也不行。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更是如此!而这些东西,共产党的军队当时几乎什么都没有,却为什么照样能够打胜仗呢?

        同样的道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录音机尚未在中国普及的时候,不也有一些人仅仅跟着收音机学习英语、坚持每日大声朗读英语就达到了听说很流利的水平了吗!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国民党军队是美国军事顾问培训出来的军队,这就如同欧美条件优厚的大学孕育出来的赵元任外语教育模式一样。这个大背景向我们揭示了外语教学当中的“温室花朵”与“漫山野草”之区别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重视的一个方面。即我们未来的汉语教学方法应该立足于哪个方面来进行总体的研究,其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换句话说,语言习得的原理是一回事,而原理的应用即语言习得的方法论应该是另外一回事!

        由于赵元任哈佛汉语教学项目模式本质上就是国民党军队的打仗模式,所以那是一个高度依赖于“优越条件”的语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全球各地目前现实的汉语习得领域之状况相去甚远。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目前全球合格汉语教师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之巨【8】,海外汉语习得者又普遍不够富裕、以致于超过99%的海外汉语习得者无法来华习得汉语。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是不是因为缺乏汉语习得所需的“封闭式”语言环境就应该劝世界各地的人们放弃汉语学习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样的道理,中国的英语教学如果以每位教师管理幅度不宜超过10人的小班化目标作为估算之基准的话(赵元任或“普北班”模式之基本要求),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仅英语这一门学科的教师之新增需求量也将是高达数以千万计的规模啊!至少,这是目前的国情财力所无法保障实现的一种情形。

        所以,当我们基于上述视角思考外语习得方法论(模式)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外语习得方法论就呼之欲出了。以这样的外语习得方法论来审视赵元任哈佛汉语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原则,外语教师们就自然会理解赵氏汉语教学法为什么难以大面积普及的原因了——这也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根本要求。总之,人们的确应该在哪个山就唱哪首歌!

        实际上,在赵元任先生汉语教学思想的传播过程当中,非常滑稽地呈现出了下页图2所示的“传话扭曲”效应。


图 2 汉语对外教学思想畸形裂变的过程示意图

        即图2所示粗暴的、简单化的、对赵元任老先生教学思想断章取义的阉割传播,是不可能全面地、完整地呈现出赵元任老先生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施治”之方法论的。

        例如,笔者在跟一些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人员沟通的过程当中发现,国内对外汉语教师的双语能力是堪忧的。所以,有次在跟一所著名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博导老师沟通时(其本人的官方主页及其学术文章显示其双语能力应该不足),笔者有心想要印证这种猜测并友情提醒外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起步阶段的桥梁作用之重要性,就向这位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的博导主任问了这么一个问题:“T教授,您学院里面能够运用外语给一年级新入学的留学生上汉语课的老师多不多?”

        笔者这么一问,倒是打开了这位博导老师的话匣子了:“不多。其实,我反对使用外语给留学生上汉语课,更何况我们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也没有这么多懂各国语言的老师来给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上汉语课,而有些留学生也不懂英语。再说了,我们主张把留学生浸泡在汉语的‘海洋里’,直接用汉语给留学生上课,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沉浸在汉语的环境之中……”。

        笔者知道,这位博导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是基于有形物品可以展示的观点来教授汉语的、包括所谓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语言教学法。但是,笔者问她,“那么如何面对一个汉语零基础的一年级留学生解释‘一个苹果加一根香蕉’意味着什么的各种可能的含意呢(参见下面图3所示)?我知道,您手拿一个苹果或一根香蕉,留学生的确可以跟着您学说这两个水果的中文名称并识字,但是,一餐提供两种水果的营养搭配您如何用TPR方法解释清楚呢?”


图 3 “1个苹果+1根香蕉”的含意解释用图

        实际上,这位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博导老师的看法,是对赵元任先生“课堂上尽量不用教学对象之母语讨论”这句话的一种误读或误解。虽然汉语教师能够用TPR方法教授一些汉语,但那也只是一些最简单的汉语知识之教学罢了。

        从“效益成本比”的角度上讲(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学费成本等),对于汉语零基础的外国人来说,较之用英语或其母语进行起步阶段的过渡性教学之方法,那种直接使用目的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之效率不但没有任何优势,反而还特别低效。这就是为什么赵元任老先生一直强调在其汉语教学模式实施的前几周之内一定要用英语(习得者母语)作为教学过渡用语的根本原因,也是“普北班”要经过严格的汉语入学考试才能获得入训“普北班”资格的根本原因。而从本质上看,这两种要求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初期一定要重视“效益成本比”这个概念意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国内一些对外汉语从业人员显然缺乏自我鞭策的精神,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用了被断章取义了的赵元任汉语教学理论来掩盖自己不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能力之窘境。

        结果,各种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的“沉浸式”汉语教学掩盖了一些汉语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这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科学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洞悉其中的每一个概念之应用——例如沉浸式教学法——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了,还是仅仅作为了遮短掩惰的“屏风”或营销手段了。

        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更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那就是对于已经来华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的学历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后,竟然在汉语环境的中国却令人尴尬地选择以英语作为其课堂教学语言。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个现象不解决,又何谈让国际刊物与学术组织尽可能早地使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呢?真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啊!”我们的课题规划人员应当尽量避免“眼高手低”而要着眼于“由远及近”的问题思考和“由近及远”的问题解决之道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前面指出让国际刊物或学术组织尽可能早地使用汉语作为其工作语言这个课题并非是战略性(重大)课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2.以《课题指南》的招标方法为例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的C919大飞机由数以百万计的零部件所组成【9】,其配套生产厂家也有数万家之多!那么,如何保障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完工而不出现零部件之间无法匹配、无法兼容的现象呢?这无疑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化”文件制度了。反过来说,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就是零部件走南闯北、通行无阻的法宝。

        所以,从标准化的视角来审视《课题指南》当中的各个课题项目之招标,再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对于申请人参与项目的限制,我们便可发现,如果把“汉语对外教学推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像C919大飞机这个系统工程一样,那么其中的“标准化”文件又在哪里呢?!

        要知道,每个中标课题项目的结题报告当中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概念术语体系。这些“概念术语体系”可能会与其他课题中标团队的“概念术语体系”部分兼容或完全兼容,但也可能在关键概念术语上不兼容(此时读者可以回眸一下本文引言部分有关概念统一的议论),甚至还会因为某些概念术语之内涵的不一致而导致各个课题之间在“逻辑关系”上出现互不兼容的“五马分体(尸)”之矛盾现象。

        那么,如何让不同中标团队的研究报告在各自为战的课题研究之基础即“概念术语体系”方面达成完全的“彼此兼容”或拥有“统一”的“概念术语体系”呢?如果这些各自为战的课题基础即“概念术语体系”缺乏基于“标准化”的兼容性,那么又如何确保整个“汉语对外教学推广”项目具有科学性呢?!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往往是始于“争论”而结于“统一”认知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作为整个“汉语对外教学推广”项目之组成部分的各个课题如果始终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而缺乏“概念术语体系”的“标准化”——即缺乏“统一的概念术语体系”的话,那么就此展开的任何研究之科学性也就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了。

        事实上,如果目前的《课题指南》中所有课题项目背后确实存在一个没有被公开的、所谓“统一的”、“标准化”的协调机制即“概念定义”之协调机制的话,那么,这种机制就必然会反映在课题招标模式和课题管理办法之中而使其不同于目前已经公布的这两个文件了。

        所以,从上述正反两个方面来看,笔者可以非常肯定地指出,就顶层设计而言,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的那样,这个《课题指南》从一开始就缺乏一个统领各个课题投标团队的“标准化”文件,亦即缺乏一个居于真正战略地位的课题研究作为统领其他课题概念体系之塑造的灵魂或参照系。

        一句话,从确保各个投标团队构造出彼此兼容的“概念术语体系”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还是《课题指南》,都在科学性上存有致命的缺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对于《汉语国际化:目标、背景、原则、方法、路径与问题》还没有一个透彻而全面的体系化认识。

        举例来说,《课题指南》当中所言及而未言明的、实际上就是不久前刚刚颁布的那个《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10】,本质上就是一个没有互联网概念的“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我们知道,中文能力或汉语能力的概念定义应该基于这样的理念,即“汉语应用的边界有多大,汉语应用能力概念内涵的覆盖面就应该有多大”,或者,“汉语应用的空间在哪里,汉语应用能力概念内涵就应该覆盖到哪里”

        所以,当汉语应用从现实社会延伸至网络空间时,传统汉语能力之“听、说、读、写”四项指标就不足以反映出汉语应用空间之于海外汉语人口的汉语应用能力之要求了。这时,与之对应的汉语应用能力的概念内涵就应该是“听、说、读、写、键(机)”五个指标了。

        关于上述汉语能力概念定义的理念实际上很好理解。例如,国内目前招聘人才时,不少单位都会强调“电脑文字处理能力”。对于那些把汉语当作工作语言的海外汉语用户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学科融合已经很难分清楚哪些是汉语应用能力的范畴、哪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范畴了。所以,德国汉学家顾安达教授在《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首届世界汉语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时,就呼吁人们要重视海外汉语用户的“汉字键写”能力培养问题。但针对他的这个呼吁,国内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却像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Tom猫不理解正在学习“猫语言”的Jerry鼠之需要一样,他们也没有真正理解顾安达教授基于外国人的视角为什么会提出需要重视海外汉语工作者的“汉字键写”能力之培养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就像中国人学习了一辈子的英语,能够掌握的英语俚语或词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一样,外国人即使认识了上万的汉字了,出于生活在缺乏汉语环境的原因,其汉语词语数量也将是有限的,例如认识汉字“水”、“龙”、“头”则未必知道“水龙头”是个词语。这当然会影响搜狗类拼音输入速度了。即搜狗等拼音输入法进行高效输入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需要以掌握数量庞大的词语为基础,而海外汉语用户缺少的正是这个汉语词汇量!这就导致搜狗类拼音输入法的高效词组输入之功能几无用武之地了。反之,一个人即使掌握了再多数量的英文词组和俚语,他也是要逐个敲击字母输入这些英文词组和俚语的,即英文输入当中没有词组输入功能,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

        由此可见,“汉字键写”是中文独有的一个特点,也是随着汉语应用边界的扩大,必然要在汉语应用能力概念定义中有所反映的一个能力诉求。可惜,刚刚公布的那个《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并没有把这种能力需求反映在中文能力“标准”的文件之中。当然,这中间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需要甄别的两个概念,就是“中文水平”与“中文能力”概念之间是否可以等价互换?这类问题实质上已经关乎到“汉语应用能力”的科学定义问题了。

        毫无疑问,诸如此类的概念认知问题之解决,已经成了解决德国汉学家顾安达教授所提出来的海外汉语用户之“汉字键写”问题的前提条件了。可惜,新近颁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似乎没有基于前述所言的汉语应用能力概念定义之理念而把含有互联网元素的、新的汉语能力概念囊括其中。这也许是这个《标准》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的一个令人遗憾的表现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从“抠”概念、“抠”基于概念的理论之逻辑完整性开始的。而情报学研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甄别研究对象处于何种现实的状态之中。有鉴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严谨,就是指不要随性地用词用语于发布的公告之中,以免泄露了自己状态不佳的任何信息。

四、结束语

        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还是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所言及的“汉语国际化”这个概念定义的方面上来吧。实际上,这个概念定义已经成为我们科学地进行所有围绕着汉语对外推广展开课题研究的“师出有名”之“旗帜”性问题了。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言于解释笔者是如何获得了英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化如下概念之定义的灵感了。笔者只想在此提示读者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酸奶”并不因为其品名谓之“酸奶(语言国际化)”就代表着所有“酸奶(语言国际化)”之间都应该有相同的“概念”内涵了。实际上,酸奶有“草莓味”与“红枣味”之不同。所以,英语国际化与汉语国际化的概念定义方法之不同,也是说得通的。

        在笔者看来,基于英语国际化的前因后果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给其概念做如下定义:

        英语国际化是指英美两国先后利用其先进的工业技术力量而在对外先后实施殖民霸权政策的过程当中所逐渐形成的、英语在全球被当作不同国家公民之间交流之通用语言的一个现象。

        而与之相对应地,我们同样应该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给汉语国际化做如下的概念定义,即:

        汉语国际化是指中国在自身和平复兴的过程当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观察到了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其他潜在成员在与中国开展经贸文化等交流时表现出了意欲习得汉语的愿望而赋予汉语作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之通用语言的一项任务目标。有鉴于此,汉语国际化也叫“汉语命共体化”(“命共体”乃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简称)。

        透过上述英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化(亦即汉语命共体化)之概念内涵的不同,我们不正好瞥见了汉语国际化(命共体化)之路所具有的那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义特征了吗?!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就《汉语命共体(国际)化:目标、背景、原则、方法、路径与问题》做出正确的统筹规划和体系建设,也才能够促使未来的《课题指南》真正富于科学性。

参考文献

注 百度百科解释:汉语,即指汉民族的语言,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华语、中国语、中国话。狭义的汉语是指中文标准普通语言,也称普通话。中文标准普通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广义的汉语是指汉语族,属汉藏语系,准确的说是以汉文字为唯一文字的一切语支的统称。

注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人数统计年鉴与原孔子学院总部有关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报道综合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1】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EB].http://www.chinese.cn/uploads/file/20210506-1620284595561041.pdf

【2】  李泉,张海涛. 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J】. 语言文字应用,2014(2).

【3】  张玲玲. 汉语的国际化及传播与维护【J】.语言文字应用, 2006(3).

【4】 李葆嘉. 历史上的汉语化进程和当代汉语的国际化传播【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3).

【5】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2020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EB].D87C3A1AFC01038A069C37E7A90_1311BBA1_216DA.pdf(scuec.edu.cn)

【6】  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教育2018年度课题指南[EB]. http://zhaopin.jiaohanyu.com/news/20200709/449.html

【7】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EB].http://www.chinese.cn/uploads/file/20210506-1620284588239346.pdf

【8】 中国日报网. 全球学汉语外国人将达1亿 汉语教师缺口500万[N].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08/22/content_6036331.htm

【9】 人民网.C919背后的故事:航空“手艺人”的坚守[N].http://kpzg.people.com.cn/n1/2017/0504/c404390-29254198-8.html

【10】 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EB].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W020210329527301787356.pdf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报学视域下的“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浅析混杂了悲观与迷茫并间或有盲目乐观的对外汉语领域之科学精神欠缺问题)